档案日征文范文(精选3篇)

档案日征文范文(精选3篇)

时间:2022-12-19 14:58

  第一篇:档案日征文范文

  石楼县档案馆工作综述

  石楼县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国土总面积18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5万亩;全县辖5镇4乡,119个行政村,总人口11。9万,农业人口9。8万。2019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516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3元,是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2月27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石楼县与全省其它16个贫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

  县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是县委直属科级事业单位,履行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职能。现馆藏全宗126个,档案、资料5万卷(册),清朝档案资料(地契、帐簿、路条、执照、古书等)325件,民国及革命历史档案262卷,视频档案资料11T,光盘600盘,照片5210张,书画作品150幅,全文数字化52万幅,目录录入20万条。于2017年获石楼县“五一劳动奖状”。2017年10月荣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示范县称号。2018年度被县目标责任制考核为先进集体。2019年1月在吕梁市档案工作责任制考核中综合工作评为全市第一名。2019年12月被县精神文明办评为县级文明单位。

  近年来,石楼县档案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上级档案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突出改革创新、突出服务大局、突出服务民生,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档案工作方针政策,深入推进“三个体系”建设,着力锤炼干部队伍,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各项工作成果丰硕,档案事业稳步健康发展。脱贫攻坚档案标准化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2257平米的档案新馆拔地而起,县级档案首志《石楼县档案志》编撰出版,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成功,全文数字化开创吕梁县级档案馆外包新模式,“石楼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刊发档案史料反响强烈,征集工作常抓不懈,编研成果硕果累累。

  一、夯实脱贫基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档案标准化建设工作。脱贫攻坚档案工作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脱贫攻坚档案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果。为确保脱贫攻坚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保管安全、利用高效,切实提高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议定由县档案局牵头开展脱贫攻坚档案标准化建设工作,整合财政资金40万元专门用于脱贫攻坚档案标准化建设项目,对全县各乡(镇)、村委所有脱贫攻坚档案进行全面标准化指导整理。档案局接此任务后,高度重视,紧急动员,全面开展脱贫攻坚档案工作。确定义牒镇为脱贫攻坚档案试点乡镇。建立档案部门牵头负责,扶贫部门主动跟进指导,乡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机制,为档案规范化管理提供有效借鉴。石楼县脱贫攻坚档案标准化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肯定。2018年11月22日,吕梁市脱贫攻坚档案规范化管理暨新馆建设现场推进会在中阳县召开,县档案馆作经验交流发言。(www.zhaichao.com)

  二、主动自揽责任、构建完善的档案安全管理体系,适时启动石楼县综合档案馆新馆建设。县档案馆旧馆功能不全、库容不足、设施老化,严重威胁档案的接收和安全保管,档案馆领导面对这样的情况,主动自揽责任、开展调研规划、沟通主要领导、积极争取项目立项,有效推进县级档案馆新馆建设。2017年1月“石楼县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得到市发改委批复立项,上报中央列入2017年国家重大投资项目,成为“十三五”吕梁市唯一建成馆的县。总建筑面积2257平米,规划用地面积1082。35平米。项目总投资46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35万元,县政府自筹130万元。2018年11月工程主体五层顺利封顶,预计2019年12月主体竣工验收,预计2020年8月内部装修及附属设施全部完成。

  三、关注三农、举全县之力锐意进取,荣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称号。2016年至2017年,全面启动创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活动。全县9个乡镇、13个涉农单位、9个乡镇卫生院、12个乡镇学校、82个新农村村委全部建档,建档率100%。2017年10月,省级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领导小组验收组对石楼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进行验收。验收组在听取汇报、查验实证材料和实地查看后,进行综合评议,石楼县以较高成绩通过省级验收,山西省档案局、民政厅、农业厅授予石楼县“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称号。

  四、以史为鉴,挖掘档案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编撰出版县级档案首志《石楼县档案志》及县级档案部门纪实性年刊《石楼兰台》。历时三年,文字12万字、照片1000余张的《石楼档案志》于2016年底付梓出版,档案志全面系统的记载了1956年以来石楼档案积累形成的概貌和档案事业发展的历程,展现了几代石楼档案工作者为实现历史使命,创业敬业的精神面貌,是我省县级档案馆编撰出版第一部档案志书。作为《石楼档案志》的延续与传承,《石楼兰台》2017年创刊,作为纪实性年刊已刊印三期。

  五、坚持务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2020年计划完成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县档案馆坚持务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积极争取县政府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主动邀请有关专家到档案馆共商信息化工作,做到提前谋划,无缝对接。2018年聘用山西传承档案管理公司开展档案全文扫描工作。项目从8月开工,当年投入资金10万元,共完成全文数字化27万幅,2019年完成全文数字化25万幅,目录录入20万条,占馆藏档案量的五分之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市局的认可,开创了吕梁县级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外包新模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100万元对所有馆藏档案完成数字化,现已完成政府采购招投标工作,项目计划7月开工,年底全面完成。项目的建成将提升全县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档案部门服务利用效率,便于全县各级机关档案信息数据共享和各级综合档案馆之间档案信息的跨馆异地出证,满足社会各界群众多层次、多渠道获取档案信息的需求,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六、以档案征集为补充,丰富馆藏特色档案,延伸馆藏档案年份,征集清朝民国期间的珍贵档案300余件。在本县龙交乡甘河村征集到清朝民国期间的一批珍贵档案,内容包括清乾隆年间的帐单、嘉庆年间的医书、同治元年到宣统年间的地契、光绪年间的执照、书籍、路条、借据及民国时期的根工帐本、婚丧礼帐、国文书籍等共计300余件,将县档案馆馆藏档案的年份提前了100多年。2017年4月,《中国档案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七、大力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馆藏档案门类不断丰富,馆藏结构进一步优化,建国以来首次全面采集视频档案工作。联合县电视台,对1996年建台以来至2015年前的有关本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闻视频录像带1000余盘进行全面采集整理,目前已经完成数据量20T。此次采集工作是本县建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整理视频档案,所采视频属本县最早的视频资料,对研究我县史学具有很高的不可复制的价值,档案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后进行移动硬盘馆藏保存。

  八、深度开发、挖掘各类档案,创新编研方式和手段,档案征集工作常抓不懈,编研成果硕果累累。几年前,县档案馆没有一张省级领导视察的照片,没有一幅书画作品,没有一盘视频资料,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散落民间,面临流失或损毁的危险。为及时抢救保护珍贵档案史料,石楼县档案馆积极开展征集和保护工作,联合县宣传、新闻单位征集近十年的重大新闻照片1000余张;以书法家书写《习近平用典》为依托,征集书法作品150余幅。其次,远赴太原、临汾、离石、孝义、洪洞等地对历任老领导进行了走访,编辑整理的《石楼历任书记县长事略》一书也已组稿完成,共收录石楼历任书记县长44位,即将付梓印刷。第三广泛发动群众,征集不同时期老照片4000余张,将与国庆前夕举办建国70周年《石楼老照片》大型展览,《石楼老照片》一书也在紧张编撰中。第四依托“石楼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刊发“石楼消失的建筑”、“20年前石楼闹元宵”、“石楼四十年巨变”、“石楼晋剧”等阅读量过万,创本县微信平台阅读量之首。第五雍正《石楼县志》真迹版本(共八卷)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存有部分残本。县档案馆多方奔波走访,对该县志刻印和手抄版本的影印版进行了拷贝征集。2018年雍正年间《石楼县志》第八卷残本征集进馆。依托馆藏档案积极筹办“石楼县历史发展档案陈列展”。

  九、围绕中心、完善服务,强化队伍建设,档案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近年来,县档案馆着力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履职能力强、敬业奉献、风清气正的干部队伍,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有效激发了干部职工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使档案馆各项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为发挥好档案利用服务的功能,县档案馆已完成档案数字化52余万幅,馆藏照片实现全部数字化,并实现目录挂接、电脑检索和异地备份。为工作查考、编史修志、落实待遇、解决纠纷等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此外,县档案馆积极接收反映全县党和政府重大活动、本地重大事件的电子档案资源,逐步实现由档案馆统一接收、管理、提供利用电子文件的目标,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府公开信息和馆藏档案的网上查询等服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档案工作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档案工作者将继续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大力弘扬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档案工作优良传统,振奋精神、知难而进、开拓创新,把档案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为石楼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档案日征文范文

  黄河,心向往之

  作为一名北方人,对于黄河自然是有着别样的情思。

  她自西向东,奔腾不息,洋洋洒洒,浩浩荡荡,在秦晋交互之地,壶口陡崖上又是倾泻而下,激起百丈浪花,声震数里,让多少华夏儿女为之神往。她承载着中华民族在岁月中的历史变迁,更迸发着中华民族复兴强盛的磅礴力量。

  我时常羡慕那些住在黄河附近的人们。他们可以经常领略黄河的旖旎风光,宏伟气势。更能感受母亲河日夜不息,奔流到海的不竭动力。站在高山之巅,向下俯瞰,一条蜿蜒巨龙几经流转,那汹涌澎湃的河水,时而汹涌滔天,击打着每一块顽石,又时而静悄悄的一泻千里,裹挟着泥沙,奔向东南。

  每每如斯,不觉遗憾。自己虽然作为一名北方人,更确切的说是一名老陕人,但却没有去黄河边上看一看,走一走。闲时听着《黄河大合唱》那高亢的声音问道,“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心头就难免有些触动。都说不到黄河心不死,以此来表明自己为人做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决心和立场。再看看自己,则是心未死,人未去,去黄河看看就是萦绕心头的执念,不去不行。

  曾经在求学的时候,学校安排师范类的毕业生实习。有一个实习点就在山西省芮城县的风陵渡中学。对此,我是极度希望学校能将自己调配过去。因为风陵渡中学就在风陵渡口附近,正是因为风陵渡而得名。而风陵渡又是黄河上最有名的渡口,单不说它与大禹渡、茅津渡并列为黄河三大古渡,就金庸老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所说的“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经典说辞,也能让风陵渡世人皆知。黄河岸边,风陵渡口,一位正值碧玉年华的少女,只因为见了那断臂大侠的惊世容颜,便再也忘不掉了。而又因为他许下的三枚金针之约,从此这姑娘便误了一生芳华,终生未嫁。这虽是金庸老先生杜撰,但也让人们记住了这郭襄与杨过的绝美故事,同时也更让人们知道了黄河岸边还有这么一个好去处。

  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秦晋豫三省的交通要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此诗说的就是风陵渡口,若是站在这渡口之上,眼见群山,落日余晖尽照,船夫撑舟划波而过,自有一番景象。然而世事总是不能得偿我愿,实习调配出来,我被安排去了另一个地方。至此,这去黄河岸边走一走,去风陵渡口看一看的愿望又落空了。虽不曾像郭襄那样有“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故人”的无奈和苦楚,心中却也难免抱憾。何日能去黄河看看的执念便又加深了一层。

  后来,又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陕北延安。本是堪访革命故地,踏足枣园寻春,而朋友却说,既然来到陕北,何不去宜川壶口,看看黄河壶口瀑布,也好遂了你的愿?的确,这壶口瀑布就在延安宜川县的壶口乡,为秦晋两省的共有景区。黄河奔流至此,两岸夹壁高悬,河口收束如壶口,故有“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说法。

  虽未曾亲见,但也早已有所耳闻。多少人都因为壶口瀑布而慕名前来,要一睹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盛景。我自然也是不例外的。据说,这黄河壶口瀑布还有八大奇观,分别是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单单听名字就已经引人入胜,若是再亲眼目睹,不知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更加激发了我内心的渴望,想要了此牵挂,不再抱憾。于是,话不多说,我同意了朋友的提议。可惜的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得到消息,由于壶口冰棱封堵,已有数日不化,景区只好暂时关闭。我跟朋友只好作罢,此次亲赴黄河,目睹盛景的愿望又落空了。

  若是挂念某人某物久了,想必睡着也会梦见罢。由于再次赴黄河一观的愿望落空,心中萦绕的执念愈来愈重,以导致有时候睡着都会梦见自己在黄河岸上,观浪听涛,或是撑舟渡河,中流击水,甚是快哉。不过醒来却又发觉自己还在睡塌之上,有些可笑。看来必须得把这个愿望了了,不然自己都有可能魔怔。

  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终于,在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年,趁着元旦与同事去了一趟韩城。这韩城也正是黄河流经之地,属黄河西岸,且有黄河最著名的景点龙门。这龙门是黄河的咽喉,大禹治水之所,处在山西河津西北与陕西韩城所交接的黄河峡谷出口处,两边山石环绕,黄河居中,狭隘非常,间距不足四十米,古时流传唯有神龙可跃,故曰龙门。再者,人们所谓的“鲤鱼跃龙门”也指的是这里,旧时据传每年三月冰消,黄鲤群集于此,竞相跳跃,过者化龙,云雨随之。所以心里想着,此去断不可再错失机会。

  无奈,同事慕名太史公甚久!时间不充裕,只好去了司马迁祠,未到龙门。本以为此次又是抱憾而归,但当爬上司马坡顶端,俯瞰四野时,竟眺望到了黄河。只见黄流滚滚,蜿蜒绵长,大河沃野,尽目全收。虽是远观,但那黄河的宽大豪放气势,也让人为之一震。天下有如此大河,还在我华夏大地,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傲气涌上心头。此刻,我也算得上是把这牵挂了结,也无憾了。

  想来中华大地,不乏有大江大河。或许能为世界所知晓的也只有一二,但这黄河必然属其列。作为中华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儿女,从夏商周开始,产生了一系列流域文明,像半坡、裴李岗、仰韶、龙山、大汶口等,都是历史岁月的见证。人们沿河而居,沿河而兴,耕种繁衍,绵绵不绝,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演绎着历史的兴衰。她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朝代的更迭,世事的变化,这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华民族的符号,不论我们走到哪里,身上都有她的印记,流淌着她的血液。

  再看世界上的其他三大文明,不是中断就是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没有断层,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不断吸收融合各地区的文明精华,向更高方向发展。她让中华大地的文化得以延续,让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她那蓬勃的朝气,坚韧的躯体,实在无愧于母亲河这一称号。

  沧桑岁月,黄河劲流。当下的中国也正如黄河那蓬勃气势不断崛起,尤其黄河周围经济区更是快速发展。秦晋两省亦是互利共赢,快马加鞭,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共享黄河的旅游资源,将秦晋之美示于天下。不论是风陵古渡,还是壶口瀑布,抑或是黄河龙门等多个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合力共建,共同塑造,以黄河之壮阔诠释国力之雄壮,以黄河之生气诠释民族之朝气,以黄河之俊美诠释中国之大美。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共兴,以此让世人倾之慕之,心向往之,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萦绕心头,久久不能忘却的执念。

  大河风光,万千气象。此次这一睹黄河,或许自己就成了真正的勇士,也算实现了“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说辞。既知晓了风陵古渡绝美故事,也憧憬了壶口瀑布的磅礴。既领略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也感受到了“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豪情。让这久久萦绕心头的执念终于放下,让这躁动的心也暂时收了收。

  第三篇:档案日征文范文

  桃花者村的前世今生

  在晋西中部,黄河东岸的吕梁山中,有个名扬中外的小山村叫桃花者。她虽然位处深山,满打满算不足三十户人家,但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某种程度上绝不亚于一线城市京、广、深。究其原因,这无疑是因了一个历史名人姜子牙,还有就是出土了一件国宝龙纹觥。但无论名人也好,国宝也罢,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历史的车轮虽已行进了三千多年,但桃花者村依然在脱贫攻坚的坡道上负重爬行。是历史的脚步在桃花者出现了倒退?还是时间的钟表在桃花者出现停摆?我们不妨拨拉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桃花者的前世今生,也许这对桃花者村的浴火重生能有所启迪。

  首先我们先看看三千多年前桃花者村的自然环境。翻开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不难发现,三千年前的桃花者村也曾是山林茂密,桃红柳绿的宜居环境。漫步在今天桃花者的沟壑里,仰望那嵌在半山崖上一层层的河卵石,它也会告诉人们,当年的河道远没有这般的低深,当年的水土远没有这般的流失,当年的桃花垣地宽展连片,一望无垠。当年的龙纹觥还深埋在几米甚或是几十米的封土层下。

  我们不妨再磨洗国宝认认前朝,从国宝的鳄鱼纹饰中也不难发现,当年的桃花者周边可曾是河湖环绕,水草丰美,舟船游曳的世外桃园。不然堂堂国师姜太公岳丈,怎么会隐居在此颐养天年呢?也许当年的黄河水面就在桃花者村脚下。也许正是便捷的水路交通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才让桃花者所在的屈地物产丰富,文化繁荣,思想开放,技朮先进。不然怎么会养育出桃花智叟?怎么会养育出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姜太公?又怎么能养育出古战利器屈地良马?又怎么能制造出国宝龙纹觥?

  除此之外,古桃花者的繁荣也许还应归功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鸟瞰石楼全境,东面高耸险峻的棋盘山、通天山、云梦山和西面的黄河天堑将屈地团团围住,从而形成的天然屏障,曾使夏朝的鬼方子民固守于家园,横跨过商朝,一直生活到春秋时期,才被“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在中州卧侧,能偏安一隅,独善其身近千年的,恐怕只有屈地一县了。毫无疑问,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推动和保护作用。但遗憾的是这种固守与稳定自春秋时“礼崩乐坏”诸候争霸开始就每况愈下了。也许某种程度这还得归罪于屈地的良马?

  我们知道,在冷兵器时代,好战马就是国之重器,拥有好的战马就像拥有坦克装甲车,就像拥有航空母舰。正好屈地水草丰美出良马,这就难免会被扩疆拓土的战争狂人们所惦记、争夺了。自古以来资源与财宝都是惹祸的根。这就好比中东的石油,可以断言,石油不完中东大乱不止。同样,屈马不完屈乱也会不止。于是乎,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才唱罢我登场,石楼渐渐成了南蛮北挞各方诸候拉钜撕杀的屠场。于是乎没用多久,林木毁完了,植被破坏了,水土流失了,河道下切了,河湖萎缩了,气候变干了,宝马玩完了,人们全穷了。曾盛极一时的屈地渐渐沦落为“地上没抓的,地下没挖的”,交通闭塞,鸟不拉屎的不毛之地。

  曾几何时,每当提起石楼,就是”十年九旱,亩产一担“。有句顺口溜总结说石楼“满眼和尚头,遍地鸡爪沟,下雨洪水流,一年旱到头“。如此环境,岂能脱贫?如此惨相又岂能不穷?

  而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屈地再次翻开了新的篇章。一场声势浩大的退耕还林再次让屈河两岸披上了盛装。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天然氧吧。曾经的十年九旱变成了风调雨顺的粮仓。

  再看看如今的桃花者村,虽然没有再养育出诸神禁忌的姜子牙,却培养造就出了一个征山服水的郑晓鹏。他自筹资金上千万,硬是把一沟荒滩改造成一千五百亩水浇农田。把泉流蓄成湖,沿岸植进红桃一片片,把山野小村变成了桃花园。把溪水提上山,建起温室大棚一座座,把旱地变水地,把北国变江南。一个专供数千人食用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横空出现在桃花者村。

  郑晓鹏,他虽然没有呼风唤雨、洒豆成兵的本领,但他却给桃花者村的杀鸡取卵与竭泽而渔划上了句号。

  2016年,团中央扶贫工作队进驻桃花者村,郑晓鹏有幸与一个世界级大国的部级部门领导们坐而论道,共同绘制桃花者重现辉煌的蓝图。一个国际化的青少年研学基地的宏伟规划已经成形,桃花者村已再现当年的湖光山色,绿柳成荫,红楼掩映,丝竹绕林,红男绿女游乐其中。桃花者村历经三千多年的艰难轮回,终于步入了浴火重生的圆梦征程。

  翻阅桃花者村的前世今生,抑或可以管窥屈地几千年来翻云覆雨的历史缩影。

Copyright © 2012 www.zhaic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摘抄网

陕ICP备17000724号-4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