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路人主要事迹
张xx
xx局集团公司
xx机务段满洲里运用车间出国班组司机长
张xx,共产党员、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机务段满洲里运用车间出国班组司机长,曾获xx局集团公司创先争优“百名标兵”荣誉称号。在疫情防控的500多天里,他离家400余天,高质量完成225列中欧班列牵引任务。
“古时是清脆的驼铃,现在是火车的轰鸣,一条条铁路托起‘钢铁驼队’,飞驰在亚欧大陆。路在脚下,梦在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段文字,出自铁路职工张xx的笔下。
张xx,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机务段满洲里运用车间出国班组司机长,也是满洲里口岸首批中欧班列出国司机之一。职业理想紧扣时代脉搏,他手握闸把,穿梭于中俄国境间,留下了新时代铁路人的奋斗足迹。
永当先锋葆本色
“小时候,父亲是我的榜样。现在,父亲把我视为全家的骄傲。”53岁的张xx提到父亲眼中的自己,一脸自豪。
张xx出生于铁路世家。20世纪60年代,他的父亲、两个叔叔响应党中央“当兵光荣”号召,离开农村,先后入伍。父亲退役后来到铁路工作,成为一名给水工,与在铁路小学当老师的母亲成了家,扎根满洲里。“我爸总念叨,共产党让咱家过上了好日子,要记得共产党的好。”张xx说,父亲念党恩,工作上苦累脏险干在前,连子女的名字都没按族谱起,而是叫晓红、晓军、晓伟。
受父亲影响,张xx18岁时参军入伍,立志报国。他经常给自己加码,得知要练“倒功”,就偷偷找沙坑一遍遍摔,正式训练时“一招过”。凭借这股要强劲儿,张xx的军事技能提升迅速,在一次比武中获得“神枪手”称号。入伍不到7个月,张xx在同期兵中脱颖而出,成为班长,与12名老兵班长一同带新兵。只要有科目达不到前三名,他就和新兵一起自罚,“开夜餐”重练。因军事素养优秀,入伍两年后,张xx光荣入党,是同期兵中入党的第一人。
一日为兵,一生是兵。1990年,张xx退役后成为满洲里机务段的一名职工,跟随副司机学习。面对柴油机理论和蜘蛛网似的电路图,文化水平不高的张xx懵了。“军人的字典里没有‘后退’二字!”他坚信笨鸟也能遨游高空。柴油机部件都是英文标识,他就用汉字标记硬背;整套电路图错综复杂,他就分块“抽丝剥茧”誊抄下来回家练。很快,张xx掌握了机车构造、性能、原理以及机油系统电路、柴油系统电路等专业知识,还能“一笔画到尾”,精准无误。→www.zhaichao.com←
就这样,张xx一步步战胜自己,成了全段典型机车“青年号”的副司机。出乘时,他多次注意到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穿着和别人不一样的制服,拉着不一样的行李箱,走路板板正正。老职工告诉他,那是出国班组,承担中俄跨境9。8公里国际联运任务,一言一行代表着国家形象,是全段司机的梦想。张xx眼馋了,经常偷看他们出退乘。“全路司机很多,但是出国司机凤毛麟角。我誓要进入这个无需奖章也自带光环的团队。”年轻的张xx立志走出国门。
1992年11月22日,张xx迎来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天——出国班组要补充副司机,凭借过硬综合素质,他被选中了。
“终于跨出国门了!”张xx的父亲得知喜讯后激动地说,“我儿有出息。”从此,张父逢人必说儿子是机务段出国班组的。
勇担使命守阵地
“不辱使命,为国争光。”自从进入出国班组,张xx就把班组精神铭刻在心。
副司机负责协助司机联控信号、处理应急故障,不需要摸闸把,但张xx深知“出国无小事”。因此,他把每一趟任务都当军令来完成。
满洲里站至俄罗斯后贝加尔站间9。8公里的跨境路,虽不长,但曲线多、坡道达7。5‰,且俄方信号机右置,正与中国相反,行车组织规则不一。张xx快速记住俄方5处信号机精准位置以及关键处所,提前提示司机。“看到师傅游刃有余,我心里真痒痒。”张xx期待能早日握住闸把。师傅孙士会深知徒弟心思,见缝插针地进行教学。张xx及时把操纵技巧、故障处理要点记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有时为弄清继电器及触头、接线的位置和作用,退乘后还在车上研究。未握闸把,他已练成“活规章”。
张xx说:“我从师傅那里学到的不只是操纵技巧,更重要的是责任心,时刻把国家形象、中国铁路形象放在第一位。”
出国司机选拔条件严苛,党员身份、技术业务精湛是基础,还需3年司机长经历。早已做好准备的张xx抓住段里补充司机的时机,考取驾照,并在国内班组历练成司机长。
2008年7月13日,梦想照进现实,张xx终于成为手握闸把的出国班组司机。“登到心中的‘山顶’了!激动、骄傲的心情没有语言能形容。”张xx说,那天父亲特意叫上全家人到饭店庆祝。
去年,张xx的工作节奏被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出境要穿防护服、戴口罩。出国班组的班制被迫调整:出乘人员在车间集中管理点连续工作一个月后,到地方政府指定隔离点集中隔离14天,再居家健康管理7天,日勤7到8天,进入下一轮循环。随后,集中隔离又增至21天。从疫情开始至今500多天,张xx和他的伙伴们离家达400多天。
按防疫规定,出国司机不能共处一室,要实现彼此无接触。担心长期隔离的同伴们情绪受影响,爱说爱笑的张xx经常在群里“蹦”出一句冷笑话,舒缓大家的紧张情绪,却把自己的心事藏在心底。面对疫情下肩负的运输重任,他对妻子说:“这时候有杂念就是逃兵,我要坚守运输阵地,家里就交给你了。”
自集中管理以来,出国班组安全牵引2925趟中欧班列,张xx机班完成225趟牵引任务。中国生产的机械设备、防疫物资、电子产品等被源源不断运往欧洲市场,为国际供应链稳定输送“中国力量”。
传承精神建新功
“别惦记我们,你照顾好自己身体,不能耽误工作。”张xx81岁的父亲深知儿子责任重,反复嘱托。
去年8月,张xx的母亲到北京做胆囊切除手术,直到母亲出院他才知道。今年7月,张xx在与爱人的通话中,得知父母心脏老毛病犯了,双双住院,第一时间跟母亲视频通话。母亲怕儿子担心不敢接,最后还是父亲接通了视频:“我们都挺好的,你要专心工作,不能分心啊。”那一刻,张xx的泪水夺眶而出。让张xx牵挂的还有不到20个月的外孙。他说:“离开时间太长了,孩子都不会叫姥爷了。”
张xx把一家老小托付给爱人、姐妹,从未向车间志愿服务队求助过。车间曾提出过为张xx串班,却被他拒绝了:“我下来,我的搭档也得下来,整个团队的出乘顺序就都乱了。”“中欧班列没因疫情中断,而是逆势上扬,倾注了铁路职工的无言付出。”满洲里运用车间党总支书记宋国庆说。
“出国班组成立于1953年,丰碑在前,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只有‘为国争光当先行’一条路。”张xx说,中欧班列的开行质量事关“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荣誉,不能有半点松懈。
如今,奋斗不止的张xx早已成为28名出国司机中的3名司机长之一。为保证中欧班列运输安全畅通,他持续摸索操纵技巧。针对冬季雪后钢轨滑、机车易空转的情况,他摸索出一边调整手柄变换动力,一边有节奏撒砂增加摩擦力,让机车匀速爬坡的方法。他总结的内燃机车故障不起机、不发电等“八不一停三处理”判断顺序和应急处理方法,推广至整个出国班组。
作为司机长,张xx凡事率先垂范。2019年,出国机车更型为和谐N5型大马力机车。他带头攻关,总结出安全“十心”作业法,成为班组准则。和张xx搭档近5年的刘剑说:“我刚进入出国班组时,老张‘手把手’逐项教我坡道操纵、解锁时机等操作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令张xx欣喜的是,中欧班列刚开行时车型较多,盖车、敞车、平车都有,如今则是清一色的集装箱列车,统一喷着“中欧班列”字样,每天最多发车五六列。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中欧班列开行越来越密集。中欧班列开行至今,张xx共向欧洲运送了959列“中国制造”。虽然越来越忙,但张xx打心眼里高兴:“我们国家正在越来越强大。”
个人理想紧扣时代脉搏
人生价值融入时代发展
张xx一步一个脚印
不负时代逐梦前行
用实干成就梦想
第二篇:铁路人主要事迹
张xx,中共党员,1978年出生,现任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供电段动力设备车间接触网作业车工区工长,先后获得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10月份的xx,秋风瑟瑟。在京哈线一间堡站接触网施工改造现场,一名身穿橙蓝相间工作服的中年男子全神贯注,熟练操纵着接触网起重吊车的手柄。不一会儿,接触网钢柱基础稳稳落到基坑里,所有操作一气呵成。
他叫张xx,今年43岁,是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供电段动力设备车间接触网作业车工区工长。参加工作以来,他安全起吊1万杆,安全出车5000余台次,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了无私忘我的责任担当。
“工作就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张xx出生于铁路世家,爷爷、父亲和母亲都在铁路工作。小时候,张xx经常缠着爷爷,让他讲述当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抢修钢轨的故事。爷爷的故事,让张xx从小就有了“铁路梦”,并立志成为一名光荣的铁路人。
1998年,年仅20岁的张xx从锦州铁路司机学校毕业,来到原xx水电段任电力工。实习一年后,他正式调到xx供电段xx北电力工区工作,先后担任电力工、接触网工等。
上班之初,工长就告诫他:“无论你做什么工作,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句话成为张xx的人生格言,至今仍影响着他。2002年3月,张xx考取铁路机车车辆驾驶证,正式成为一名接触网作业车司机。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张xx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工作初期,他也经历了许多坎坷。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接触网作业车司机,不仅要学习车辆专业知识,要全面掌握各种规章制度并熟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还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及时应对作业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
一次作业途中,作业车突然失去动力,这让刚刚上岗的张xx乱了阵脚,情急之下只好打电话求助师傅,在师傅的电话遥控指导下,成功排除了故障。
“接触网作业车司机临时性、突发性任务较多,只有掌握过硬的业务技术和高超的机车驾驶能力,才能出色完成任务。”张xx回想起那时的场景,至今仍然感慨万千。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尽快提升业务能力,张xx一有空闲,就到作业车上研究机车构造,熟悉电路图,揣摩操作要领,模拟各种故障并自检自修。同时,他还与师傅探讨车辆设备原理、应急处置知识,拆解组装车辆部件,结合说明书反复研究,熟悉掌握常见故障,看着图纸找设备,对着设备想原理。
有心人,天不负。很快,张xx就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接触网作业车的行家里手。
2003年7月,张xx考取了特种设备操作证,成为接触网作业车和轨道起重车司机“双料”司机。2010年,因工作表现出色,他被任命为xx供电段动力设备车间接触网作业车工区工长,成为工区的“领头雁”。2012年,在xx局集团公司供电系统接触网作业车司机职业技能竞赛中,张xx一路过关斩将,将“技术状元”称号收入囊中。
“我要冲在前、干在先、作表率!”
“机车也是有生命的,你对它好,它就会加倍对你好。”翻开张xx的工作日志,字迹工整的话让人眼前一亮。他把对机车和工作的热爱,写在工作日志扉页,也写进了自己心里。
接触网作业车经常要在封锁区间反方向行驶,并频繁进行调车作业,安全风险高、危险系数大。为保证安全,张xx严格执行作业标准。作业前,他组织召开施工例会,向职工布置作业的走行径路、内容、封锁范围等内容,绘制施工车辆走行径路图,标注停车次数和地点;作业中,他坚持与职工同出库、同运行、同入库;作业结束后,他与当班司机一起探讨分析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同类问题不再发生。
“每次应急抢修出车,工长总是坚持参加出车监控,确保作业安全万无一失。”工区职工于洪涛说道。
一次,在xx北站转线施工现场,由于岔区密集,当班司机在瞭望信号时发生误判,正在监控的张xx及时发现信号机尚未开放,果断采取停车措施,避免了由于车站进路开放不到位造成的冒进调车信号事故。
张xx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总是冲在前、干在先,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2018年12月,张xx参加中国中车xx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供电线施工改造。施工现场邻近既有线,且地面障碍物多,组立支柱距离远,接触网线错综复杂。为了将1。2吨的钢支柱稳稳立在基础当中,他多次到现场观察环境,在心中模拟作业,预判安全风险。
回到工区后,他冒着零下20℃的严寒反复练习提钩、起吊、放绳等作业环节,一练就是两个多小时,直到手指冻得麻木。最终,他克服了极寒天气下吊车钢丝绳性能降低、风雪天气视线不良等不利因素,在1个多月的施工中吊放钢支柱118根,根根精准入位。职工们十分敬佩,戏称他为“神吊大侠”。
工作多年,张xx先后参加过xx供电段曲线改造、xx站站改等大型施工会战,成为段里参加施工作业最多、完成任务最好的人。
“把技术传给每一个需要的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xx说:“身为工区工长,我要以身作则,要带领大家安全、优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岗位变动后,张xx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安全盯控和传帮带上。他不仅把“安全高于一切”当成自己的工作标准,还把这种责任意识传导给班组的每一名职工。
张xx所在班组共13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有的青工年龄小、学习劲头不足,张xx便与他们谈心事、谈理想,引导他们珍惜岗位、努力工作。
他还组织老职工与新职工签订师徒合同,将年龄较小的青工赵旭带在自己身边,手把手教技术、传经验。在他的引导下,赵旭很快成为工区的业务骨干,并在段里举办的技术比武中获得了好成绩。
为提升接触网作业车司机技术水平,张xx与车间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按照1:1的比例研发制作了接触网作业车模拟教学车。教学车主要包括制动系统、电气系统、GYK设备等,全部采用真车零部件制作,各管路、线路连接方式和原理与实际完全一致,既方便职工学习原理、熟悉部件,还能模拟故障,让职工在动态处理中提高实战能力。这种教学设备的研发填补了该段作业车司机实作教学的空白,为有效开展实作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职工实作技能提供了探索和借鉴。
几年来,在张xx的努力下,工区学技练功蔚然成风,职工多次在xx局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其中3名职工获得“技术状元”称号、3名职工获得“技术标兵”称号。接触网作业车工区安全出车5000余台次,从未发生过一起线上作业车途停故障和人身安全险情。
“两坚守两实现”攻坚战打响后,张xx带领工区职工紧盯安全生产和节支降耗,开动脑筋,担当作为。一次,DX2型接触网架线作业车的力矩限制器出现故障,张xx立即联系厂家,得到的答复却是无法修复、只能更换。更换零件不仅需要产生额外的费用,还影响秋季设备整修与正常行车。
张xx对照车辆图纸反复琢磨,又找来同类车型比对,决定自己修复。在车间支持下,他带领团队成员反复试验、测量,仅用一周时间就修复了DX2型接触网架线作业车的力矩限制器,不仅节约资金3。8万元,而且保证了施工生产不受影响。
奋斗即精彩,实干结硕果。参加工作以来,张xx先后获得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光环之下,他不骄不躁,继续以忘我的工作热情,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
在行车生涯中
他始终保持对安全的敬畏之心
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
他一步一个脚印
用奋斗实干成就梦想
张xx的故事再次证明
把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
就是不平凡!
第三篇:铁路人主要事迹
王xx,中共党员,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重型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机械研究院副院长,获得专利27项,主持制定铁道行业标准4项,研发产品30多种,曾获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等荣誉。
早已立秋,但古城襄阳依然骄阳似火。坐落在襄阳工业园区的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重型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派忙碌景象。在调试试验场上,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王xx头顶烈日,爬上一台新能源铁路工程车辆,仔细查看车辆作业平台关键部位,对调试后的车辆状态进行最后确认。这是王xx主持研制的国内首台混合动力隧道检修作业车。
今年以来,王xx带领团队先后研发出混合动力隧道检修作业车、隧道吸污车等5项新产品,公司获授权专利37项。带头技术革新、勇于攻坚克难,王xx立足岗位专注笃行,为“xx”腾飞插上了科技之翼。
“领头雁”远征高原
2001年,24岁的王xx大学毕业,之后进入xx重工公司工作。虽然当时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但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些机械车辆时,王xx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他立志要在这里干出个样子来。从那以后,这个从贵州山区走出来的青年凭借一股子韧劲儿,苦心钻研、追求卓越,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研发成果。
早期的轨道车辆和接触网作业车大多是机械传动。为提高产品稳定性和实用性,xx重工公司决定进行液力传动产品研制。作为革新者,王xx参与了公司大部分轨道车辆和接触网作业车的研发、制造、运用全过程。正是这样的经历,磨砺和锤炼了王xx,使他迅速成长为破解技术难题的“领头雁”。
2017年,xx重工公司承接了高原大功率重型轨道车研发项目。传统的铁路工程机械面对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及风沙大等恶劣环境时,表现出“水土不服”,出现了发动机功率下降过快、在低温环境下重启困难等问题。
此前,全世界都缺乏轨道车在高原地区的运用经验,完全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这一年的冬天,王xx远征高原,克服缺氧、严寒等困难,破解大功率重型轨道车在高原条件下出现的各种运用难题。
针对高原负压、紫外线强、低温等一系列问题,王xx反复阅读有关专业书籍,提出“采用加强型增压空气系统、重尘空气过滤系统、特殊定制冷却装置、超低温稳定启动装置对轨道车进行改造”。经试验,这项改造保证了车辆在高原上具备良好的启动、超强的牵引等使用性能。
2019年3月,在高海拔铁路运行试验中,王xx主持攻关的高原大功率重型轨道车运行稳定,各项数据指标均达到标准,获得了用户的肯定。此项技术填补了高海拔大功率轨道车的空白。
20年来,王xx主持和参与研发的铁路工程机械产品种类超过30种,现已成为国内铁路工务、供电系统维修施工中运用广泛、作业高效的车辆。
寻突破革新装备
2010年,时任轨道车辆研究室主任的王xx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对时速100公里、120公里、160公里轨道车辆进行系列化、模块化、标准化的“三化”改造。这项工作需要改进数十种车辆产品,整合数万种零部件,国内尚无成功经验可借鉴,复杂程度难以想象。面对艰巨的任务,该从哪里寻求突破?从来不服输的王xx没有被吓倒,暗下决心一定啃下这块“硬骨头”。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需要不就是最好的‘三化’改造工作路线图吗?”王xx茅塞顿开,随即奔波于全国各地,深入施工一线收集用户意见。一次,用户提出轨道车在曲线外轨超高区段施工时,由于内外轨存在高度差,车辆在倾斜状态下作业,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公司研究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面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王xx组织技术团队开展讨论,最终形成了两套解决方案:一套是给车辆底盘增加调平装置,另一套是给车顶上的作业平台增加调平装置。
选择哪一种方案更好呢?两派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矛盾”交给了王xx,但他没有急于做决定。他说:“先做试验,再听听用户的意见。”他带领团队分别制订了两套试验方案,经过2000多次的艰辛试验,结果显示车辆平台增加调平装置安全性能更高。在广泛听取用户意见后,用户也表示更希望采用平台调平方式来解决问题,矛盾随之化解。
在整整2个月的时间里,王xx走访了全路几十家用户单位,收集了大量信息和意见建议。调研回来后,他又收集整理了10年来的售后服务信息,梳理以往产品的不足和缺陷,经过封闭设计、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成功实现时速100公里、120公里、160公里三大速度等级产品的“三化”改造。
后来,王xx在该系列产品的改造基础上,主持参与编写了《TB/T2187-2014起重轨道车》《TB/T2180-2018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检修作业车》等4项技术标准,为规范我国铁路重型轨道车、接触网作业车的技术状态、统一技术标准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多次获得省市及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24项实用新型专利,主笔编写了2项铁道行业标准,为铁道机械装备更新、提高运输效率作出贡献。
育桃李传承匠心
作为专注于铁路基础设施养护装备研发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xx重工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必须拥有一支奋发向上、具有超强驱动力的科研团队。作为公司专门从事专业技术研究的研究院副院长,王xx一直致力于发挥好骨干引领作用,倾力传承匠心,全面打造一支高新技术研发团队。
当好这支队伍的“领头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培养拔尖人才,建好带好队伍。2012年,在公司调试试验现场,王xx发现质检员赵建利踏实肯干,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果断向领导提议将他调入研究所,并与其签订师徒合同,全心全意培养这个徒弟。从对车辆工程、结构力学等理论知识的言传,到与工人、用户沟通等各种经验的身教,仅两年时间,赵建利就被培养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轨道车辆总体设计师。今天,赵建利已经成长为公司高级工程师、轨道车辆研究所所长。
此外,王xx还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研发经验,组织研发团队成员开展讨论,让每人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启发创新思维和破解难题的灵感。在遇到分歧时,他会带着组员们深入现场,坚持在实践中寻求答案。
2017年6月,王xx带领团队在xx研发中心封闭设计高铁综合巡检车。明确总体思路和设计难点、解决思路后,大家白天各自设计,晚上充分发表意见和观点,由王xx点评,再进行完善设计。4个月后,高铁综合巡检车设计圆满完成。在新车型试制过程中,王xx要求整个设计团队紧跟试验现场,与一线职工面对面交流,充分了解设计的不足并逐步完善。最终,高铁综合巡检车成功研制。
多年来,王xx的研发团队先后走出7名高级工程师、1名研究所所长、1名事业部副经理。团队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第十八届铁路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王xx带领团队青年
大力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破解一道道难题
攻克一个个难关
为铁路事业奉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