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摘抄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大约有4篇左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思考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分辨出描写联想和写实的句子,并能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3、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试背第九段。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分辨出描写联想和写实的句子,并能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6课《月光曲》,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回答)
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
二、明确目标
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指名读)清楚了学习目标,学习时就会有明确的方向。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导学案,按照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和组内交流。
三、自学提示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通过读穷兄妹俩的谈话,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都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了一曲?
3、你认为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人?
4、找出第九段中哪些句子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用直线画出来;哪些句子是写人物想到的景象,用曲线画出来。
四、组内讨论交流
组长找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终确定最准确的说法
1、穷兄妹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贝多芬为何给盲姑娘弹琴?为什么谈完一首又弹了一首?[本内容由 摘抄大全 WWw.Zhaichao.com 整理]
3、你认为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人?
4、核对第九段中所画出的句子。
五、集体反馈
分组回答问题,其他组同学可以举手补充。
1、穷兄妹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贝多芬为何给盲姑娘弹琴?为什么谈完一首又弹了一首?
3、你认为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是呀,贝多芬不仅善良,而且有着非凡的音乐才华,创作了优美的月光曲,下面我们来听一听第九段的录音,从文字中感受一下这首曲子。(播放录音)
琴声太美了,眼前的景象也太美了,我们看第九段,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描写人物想到的?
师:作者由什么想到了这些?
去掉这些行不行?为什么?
六、试背第九段
师:我们来齐读第九段来感受月光曲的优美。(课件出示画面)
师:这么美的画面,我们能不能试着背下来(生自由读)
师:好,时间到,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七、学习“联想”
1、认联想
师:刚才我们读的这一段,其实就是运用了联想的写作方法,那么联想部分的描写一般都是由哪些词引出来的?
2、找联想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短文,快速默读一下,你能找出哪一部分是描写联想的吗?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作者由什么产生了联想?在这里加上联想有什么好处?
3、写联想
师:现在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如果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内容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同学们,老师这里呢,还有一篇短文,下面请大家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帮老师加入相关句子,使文章更生动。一会儿看哪位同学写得最美。
天上的云,真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有的__看着看着,我__
八、课外拓展
通过同学们的点缀,文章确实不一样了,课文正是运用了这种写作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还有许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篇,课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思考一下它跟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也希望你从中受到启发。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第二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陶醉、莱茵河、霎时间”等词语。独立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
3.想象画面,培养想象力,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课文中联想的内容,培养想象力。
教学准备:
《月光曲》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朗诵,并播放《月光曲》第一章,请学生欣赏。
你们听到的曲子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第一乐章。《月光曲》是哪位音乐家谱写而成的呢?对啦,是贝多芬。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出现字幕和贝多芬画像):“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贝多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了解这首世界名曲的诞生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圈画生字;把课文读通读顺;找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学情
(1)我会读词语
(2)词语归纳a.表示时间短的词语:霎时间
b.表示环境的abcc式词语:微波粼粼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导读学习
1.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想象描绘的景象。
2.出示段落: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用心读,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用横线划出来。
这些画面真的是他们看到的吗?从哪几个词语看到了这是他们的想象?
男女生分角色读
3.指名说。音乐的魅力真是无穷的,从优美的乐声可以联想很多画面,那么课文究竟向我们展示了哪些画面?
指名读
板书:月亮升起月亮穿行波涛汹涌
4.听音乐感受文字。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让皮鞋匠兄妹俩如此着迷?你们想听吗?
温馨提示,听音乐,找找相应的文字。
5.练读,师生合作读。背诵。
6.小练笔。我想对贝多芬说:
四、总结
第三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9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学习掌握8个生字,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9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5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1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2、3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9、10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第四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认识贝多芬,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通过文字描绘想象画面,感受贝多芬善良美好、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
教学准备:《月光曲》课件贝多芬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聆听贝多芬的《月光曲》,切身感受音乐魅力。
2.通读全文,熟读注音文字。
3.通过课文中对兄妹俩和贝多芬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1.播放《月光曲》。刚才我们所听的叫《月光曲》,它是世界名曲,作者是世界著名音乐家——德国的贝多芬
2.简介贝多芬
3.《月光曲》的谱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究竟是一个怎样动人的传说呢?
2.检查生字词语:
谱写钢琴幽静茅屋烛光失明纯熟清幽琴键景象陶醉断断续续
请大家从上面的词语中找出形容环境的词语,那就是“幽静”和“清幽”。通过查字典可知“幽”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想想课文中使用“幽静”和“清幽”形容环境的妙处。
3.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品味探讨。
1.出示自学提示:
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兄妹俩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再朗读体会他们的人物形象。
②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2.学生自主交流学习。
3.学生反馈,出示课件6—9:
①画线的句子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朗读指导:想听贝多芬弹琴,对于盲姑娘来讲,不是愿望,不是希望,而是渴望!下面我们把这位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读出来。
②画出的句子是“……太贵了,……又太穷”,从这句话中看出了哥哥的愧疚。
朗读指导:哥哥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实现妹妹的心愿而愧疚,读的时候要把哥哥这份心情读出来。
③画出的句子是“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盲姑娘的善良、体贴和善解人意。
④画的句子是“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就因为这样的感动,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她想听到的那首曲子。弹过之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的盲姑娘,为什么仅凭一首曲子就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四、课堂小结。
1.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感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兄妹俩弹奏钢琴。
2.我们能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情贫苦劳动人民的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情朗读第8、9自然段,感悟联想、想象的妙处。
2.通过读重点段,想象画面,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3.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卓越的才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贝多芬为什么给兄妹俩弹了一曲又一曲。(贝多芬弹琴是被兄妹俩热爱音乐的真情所感动,在当时清幽的环境中产生了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和灵感。)
二、想象曲境,读读写写。
(1)读课文第8、9自然段:
①贝多芬在什么样的意境中创作了《月光曲》?
②在第8、9自然段中找出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并在旁边标注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月光曲的旋律)
(2)学生交流,反馈。
(3)教师点拨。
1.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在风吹烛灭,月光似银纱的情境中。
2.月亮的变化:升起——升高——穿行微云。
3.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汹涌澎湃。
抓住词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等感受乐曲的变化。
4.朗读指导;试着背诵第9自然段
5.你认为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关心穷苦人,他用音乐为穷苦人造福;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把音乐献给了人民。
6.拓展延伸: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首曲子。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在音乐声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请睁开眼睛,把刚才你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一会儿交流。
三、总结全文。
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热爱音乐艺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