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教案(精选8篇)

赤壁教案(精选8篇)

时间:2022-12-29 15:45

  今天摘抄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赤壁教案8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赤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林俊杰《曹操》导入,引入三国赤壁之战。过度到课题。

  二、读:

  1、读准字音

  折戟(jī)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读准节奏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翻译诗句,理解诗意

  三.品

  1、在整首诗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句?

  预设: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为什么呢?

  预设:为什么要锁着二乔呢?

  3、二乔指的是谁呢?这个铜雀锁着二乔代表着什么呢?

  预设:二乔指的是三国时期大乔和小乔,锁住他们就代表周瑜在赤壁之战的失败。其实二乔也暗指了成败。

  4、那么这场战争失败了吗?

  预设:没有。从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一诗句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是胜利

  5、作者怎么会想到这场战争呢?

  预设:作者在河边捡到一把折戟的的断刀,发现他是一把三国时期的刀,所以联想到三国赤壁之战。

  6、所以诗人杜牧是怎么评价这场战争的呢?

  预设:赤壁之战的胜利主要是因为东风这个原因,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周瑜可能为失败。

  7、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评价赤壁之战呢?(插入背景介绍)

  杜牧背景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称樊川先生,唐京兆万年人。出身诗书之家的他十分希望能够施展平生才学,为改变晚唐的局势出力献策。然而,他却处于藩镇割据,吐蕃(bó)、回纥(hè)入侵、统治阶级苟且偷安的风雨飘摇的唐王朝晚期,他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处施展。然而,济世情怀总使他的心不甘寂寞,总是在失望中怀有一份希望,渴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www.zhaichao.com[

  预设:作者只是借此来抒发自己一种怀才不遇的的情感,也表达一种渴望得到一种机遇。

  四、总结

  所以作者借着赤壁之战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表达自己内心对机会的渴望,这也许就是杜牧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一种英气,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作者这种情感大声地再次诵读,这次老师要求读出情感。

  第二篇:赤壁教案

  赤壁

  杜牧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及形式上的特点。

  一、新课导入

  赤壁地理位置介绍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写作背景介绍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一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但在《赤壁》这首诗中,杜牧却把周瑜的巨大胜利完全归功于偶然的东风。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感慨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还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不得一展。

  四、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秉性刚直,备受排挤,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小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他也善于撰文,《阿房宫赋》颇有名。

  五、听朗读录音,自读,赏析填空

  (1)诗篇开头借一支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前两句交代兴感之由——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于沙中,却没被时光销蚀掉,经过磨洗后,认出它是三国遗物。这让诗人顿生“思古之幽情”。

  (2)后两句的便是这“幽情”——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大乔、小乔就会被曹操关押在铜雀台。诗人没有直接写政治形势的变迁,而是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诗的最后一句用形象的语言,对重大事件作出评论,以小见大。

  六、自读,合作探究

  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慨。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一是慨叹: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都有机遇;二是悲叹:悲叹自己虽也算得上个英雄,却没有机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还指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怀才不遇、无处借“东风”的抑郁不平。

  七、齐读,主旨归纳

  《赤壁》通过一节折断的古兵器——戟,展开丰富的联想,以独特的视角把历史和现实,国家和个人巧妙联系在一起,借物咏志,抒发情怀。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

  第三篇:赤壁教案

  折戟沉沙铁未销,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自将磨洗认前朝。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鉴赏: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相关内容:

  1、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诗内容:

  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后两句是第二层,是议论,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3、问题解析: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写法: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一把折戟,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用典,借古讽今

  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成了千古名句。

  5、主题思想

  这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第四篇:赤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第五篇:赤壁教案

  课标要求:

  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初中语文学习,学生已经阅读相当数量的诗词,具备一定的诗歌知识和诵读技巧。加之本班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同学基础知识掌握扎实,语文能力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工具书进行课下预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难点。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情感的能力;

  3、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赏析诗句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背诵诗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赏析诗句的能力。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结合课下注释,说出诗歌的大意。。

  2、针对目标二,学生通过结合写作背景,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

  3、针对目标三,通过对语言的鉴赏,进一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赏析诗句的能力。

  教学过程:

  赤壁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是三个高峰。唐诗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情感丰富、含蓄蕴藉。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代表作《赤壁》。

  二、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三、品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2、请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二)理解诗意

  1、注释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2、诗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埋在沙里还没有销蚀掉,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来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四、联系背景、体会情感

  (1)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2)思考问题:

  1、这首诗是什么题材?

  2、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内容上有何联系?)

  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诗歌的前两句叙事,为后两句抒发情怀做铺垫。

  五、赏析句子,

  1、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前两句。

  2、从任意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点拨:“沉沙”“磨洗”等词语表现了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诗歌的后两句以小见大,夸大了东风的作用,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生动形象,感情含蓄。

  六、课堂小结

  主题:《赤壁》含蓄地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七、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背诵这首诗。

  第六篇:赤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知识,增强文言语感。

  2、体会文章景、情、理的关系,领悟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遗世独立、超然旷达的情怀。

  3、品味文章语言之美,意蕴之高妙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一语三文”(即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模式由浅入深地探究课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超然旷达的情怀,了解苏轼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时代意义。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放达情怀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子虚乌有”成语引出赋体的主客问答文体形式。

  二、疏通学案字词积累部分(语言层面)

  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美人、况、蜉蝣、须臾、骤得、且夫;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三、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诵《赤壁赋》

  2、文本探究之文章层面:

  1).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情感变化脉络。

  喜——悲——喜

  2).客受哪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才悲音大作的?

  景、史、歌。

  3).客悲的是什么?(请一学生朗诵第三自然段)

  人生短暂,洪福无缘,清福难得。(“况”字意在比较,纵然人生短暂,但功业未成,洪福无缘。“骤得”强调不能多次得到,感叹寄情山水遁世忘忧难以实现,清福少分。)

  3、文本探究之文学层面:

  1)齐诵文章第三自然段

  2)讨论:文章末了,客转悲为喜,是如何达到的呢?此时的“喜”与初时“饮酒乐甚”的“乐”有何不同?

  引导过程:

  针对客的“人生短暂之悲”:

  <1>、苏子认为天地物我都可以从变和不变的角度来看待,那么对于水和月是否也可以从变和不变的角度来审视呢?

  明确:逝者如斯是从变的角度看水,未尝往也是从不变的角度看水。盈虚如彼是从变的角度看月,卒莫消长是从不变的角度看月。客悲的根源是用自己的变(人生短暂)和长江的不变(长江无穷)进行比较。客悲的根源在于将不具有可比性的两件事进行对比造成了烦恼。苏子运用了“自其……观之”的句式意在引导客改变看问题的角度。都从变或不变的角度看问题,就具有了可比性。

  <2>、苏子说物与我皆无尽也,物与我有没有差别?能不能一概而论?

  明确:同时苏子还改变了衡量的标准。否定了物物之间、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这种思想正是心无厚薄、泯灭是非、齐物我、等荣辱、一死生的庄老思想。《庄子·秋水篇》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事物因判断的标准不同而改变,离开了具体条件和固定的观察角度与标准,结论就会不同。庄子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你看待世界的眼光。

  苏子的成功在于第一改变了衡量角度,第二改变了衡量标准。

  针对于客的清福难得之悲(寄情山水遁世忘忧难以实现的悲痛):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有没有主人呢?

  明确:它们存在于天地之间,也有自己的主人,虽然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但也要懂得取,懂得用,只要你愿意,你就是他的主人,既然无边风月时刻属于你,就不必在乎“骤得”与否。

  这正是《金刚经》里所提倡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破除执着的思想。苏轼受禅宗的思想影响很大,并且深深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破除执着的思想对于身处逆境的苏轼而言无疑是一剂心灵良药。

  客感叹未能骤得说明是渴望得到,这恰恰是苏子能说服客的思想基础。

  4、文本探究之文化层面:

  苏子“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破除执着)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

  讨论,总结。

  结束部分:《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而此情此景此时此刻,苏子与客已然相忘于樽酒,陶然大睡了,这就是最后一段的境界。苏轼以儒学立身,深谙乐天知命;以道学养性,懂得辩证通脱;以佛学明心,破除拘泥执着。纵浪大化,不喜不惧,因而成为了中华文化统系中永远的坡仙。

  齐诵《记承天寺夜游》,迁移感知苏轼遗世独立、超然旷达的情怀

  作业:有人认为苏子与客都是作者虚构的人物,客代表了苏轼思想意识中的现实层面,苏子代表了苏轼思想意识中的超越层面,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第七篇:赤壁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故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哪两个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成语说的是哪个历史故事?赤壁之战

  学生分享本故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入和这个故事有关的古诗《赤壁》。看看作者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或言的志是什么?

  二、齐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自学指导

  1、文学常识(作者)

  2、重点字词、节奏划分、古诗大意

  3、诗句赏析

  角度(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炼字、情感、哲理……)

  4、中心思想

  四、学生介绍作者

  杜牧,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但他所处的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使他有一种抑郁情怀,他常常感慨生不逢时,襟怀抱负不得施展。

  五、梳理文意

  六、讨论、展示与点评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

  (1)、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周郎”指历史人物:周瑜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以小见大,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反映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3、中心: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体现了诗人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4、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前两句在全诗的作用)?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为后两句发表议论做铺垫。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小见大。

  5、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感情表达更含蓄。

  七、启示

  机遇造就人才

  积蓄能量、把握机遇、积极展示。

  八、复习巩固、

  九、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十、课堂小测

  1、默写古诗原文

  2、体会本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第八篇:赤壁教案

  任务一:确定目标,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的文学常识,理解诗的含义。

  2.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先听朗诵,再自己读一读,并划分朗读节奏。《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任务二:合作探究,集思广益

  1.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同桌间讨论)

  折戟:销:

  将:认前:

  铜雀: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沙中还没有完全销蚀,自己拿起它又磨又洗发现辨认出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大乔小乔两位美女恐怕都会被锁进铜雀台里了。

  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代表曹操“二乔”代表东吴的命运。运用借代的修辞,以小见大,委婉又深刻,别出心裁。)

  任务三:师生互动,激情交流

  1.“东风不与周郎便”指什么历史事件?

  指赤壁之战时周瑜借东风用火攻大败曹兵。

  (拓展“赤壁之战”的故事)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见解?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政治见解: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3.前后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任务四:精讲梳理,归纳总结

  1.诗人对历史的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写出兴感之由,为后两句咏史抒怀做铺垫。)

  2.作者借赤壁之战的历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任务五:反馈检测,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赤壁》

  2.完成补充习题p46页第4题

Copyright © 2012 www.zhaic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摘抄网

陕ICP备17000724号-4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