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精选4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精选4篇)

时间:2023-01-01 10:12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文品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篇经典的课文,是用多件事写一个人的复杂记叙文。

  全文用“空行”的方式,清晰自然地形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倒叙式的开头,通过对悼念鲁迅先生情景的描叙,引出与鲁迅先生有关的五个故事的回忆,即剩余的部分。第一部分可视为全文的第一层次,起着总领全文内容的作用,交代事件,引出人物,定好基调。五个故事即五个部分,可视为全文的第二层次,起着多角度地表现鲁迅先生性情和品格的作用。

  综合分析文中所写的五个故事,颇有味道。

  五个故事的大意是:伯父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放爆竹;伯父热情地救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文章最后一句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作者对五个故事处理手法变化有致。五个故事中:三个与作者自己有关,两个与他人有关;四个着眼于正面描叙,一个进行着侧面的映衬;四个略写,一个详写。

  第一个故事写了生活的一个瞬间,第二个故事凸显了一个细节(鼻子),第三个故事表现一个短暂和谐的美,第四个故事完整而详细地叙述了一个事件,第五个故事主要引用别人的话语进行了侧面烘托。

  第一个故事写得亲切,第二个故事写得幽默,第三个故事写得慈祥,第四个故事写得深沉,第五个故事写得动情。

  第一个故事写了读书学习的一个细节,第二个故事生动地记叙了一次对话,第三个故事写了美好的一刻,第四个故事按事前、事中、事后的顺序展开,第五个故事则凸显了别人眼中的鲁迅先生。

  第一个故事,概括叙事,表现鲁迅的职业特点以及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第二个故事,生动对话,表现鲁迅的生活经历,凸显他对旧社会的痛恨;第三个故事表现伯父的慈祥与和谐的一面;第四个故事,详细叙事,叙议结合,表达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第五个故事,侧面烘托,表现鲁迅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照应着第四个故事。

  总之,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赢得了那么多人的爱戴。]zhaichao.com[

  (教学资源)

  1、生字书写。

  挽囫囵枣搞恍

  霜详逝章咳嗽

  2、正确读写。

  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记性阴暗

  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咳嗽

  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

  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

  3、难词理解。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黄包车:旧时一种用人力拉的车,主要用来载人。也叫人力车。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硼酸水:一种用于消毒防腐的外用药水。

  4。训练角度。

  根据课文内容概说对鲁迅先生的印象;概括全文内容;分析第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给课文各个部分加小标题;利用文中故事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五个故事都可以用于“词句品析”训练;每个故事都可以从“描写之美”的角度引导学生品析;品析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精读文中第四个故事。

  (映潮说课)

  教学创意:在统编教材中,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长文短教,速读与精读。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铺垫:鲁迅先生简介,课文背景简介,作者简介,字词积累。

  活动一:速读训练

  教师简明讲析课中知识:本文运用了抒写现场事件引出人物故事的写法,运用了留出空行自然显现内部结构的方法,是“多事写一人”的记叙文。学生听记,做好课文旁批。

  教师出示速读要求:读课文,给文中的五个故事分别加上小标题。

  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速读,并尝试写出五个故事的小标题。

  交流,教师小结:(1)伯父教“我”认真读书。(2)伯父趣谈“碰壁”。(3)伯父放爆竹。(4)伯父救助黄包车夫。(5)伯父关心别人胜过自己。

  顺势点示: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活动二:细读训练

  1。课文默读。学生默读文中第四个故事——救助黄包车夫的故事。

  2。细节品析。请学生品味、赏析这个故事中细节描写的表现力。教师示例,学生细读、旁批三分钟,然后进行课堂发言。

  3。难点突破。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这两段,请学生思考、阐释如下两个句子的深刻含义:①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②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交流活动之后,教师就两处“深深”的含义进行学习活动小结。

  第二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1、初步读懂课文大意,能给“四件事情”写合适的题目;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

  2、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3、整合文本,在反复的感悟和融情的想象中,发展语言。

  4、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

  学习过程:

  一、由第一段引入。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写的《故乡》中的片段《少年闰土》,今天我们要来用心聆听鲁迅的侄女周晔向我们介绍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殡仪馆追悼挽联吊唁水浒传囫囵吞枣挨打挨骂

  张冠李戴小约翰恍然大悟北风怒号镊子

  硼酸水绷带敷药女佣三更半夜咳嗽

  3、自由朗读第一段,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1)鲁迅去世了,来追悼的人很多——数不清的挽联、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鲁迅受到很多人爱戴——追悼、致敬、甚至失声痛哭。

  想知道这大大小小的挽联上写了哪些挽词吗?

  鲁迅先生这种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人的模范——上海工人互助会

  我们的朋友——上海丝厂工人

  民族之光——上海工人救国会

  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

  从这些挽词中,你又感受到什么?又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2)我很伤心——指导朗读

  我呆呆地望者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指名一次次地读,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会想起哪些事情呢?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尽量做到正确、流畅。思考:作者想起了伯父的哪几件事,并想办法给每件事列列小标题。

  认识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四件事:谈读书;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2、指名朗读四件事,寻找鲁迅之所以受人爱戴的答案。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记住这句话。是的,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你最后一个事例的哪些地方充分感受到这一点呢?

  学生谈女佣的话

  在周先生逝世以后,每每谈起这些,阿三肯定——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说一说她的话。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鲁迅(齐读,并背诵)

  3、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他想着女佣阿三的身体,他还想着什么呢?

  三、学习“谈读书”

  1、默读“谈读书”这个事例,从中找到答案。

  2、学生谈感受(还想着侄女的读书)

  (1)出示句子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会又羞愧又悔恨呢?请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字面理解“囫囵吞枣”,文中哪句话告诉你作者读书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用线画上。字面理解张冠李戴,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用另一种符号画。

  学生从伯父的话来理解——伯父没有直接批评,但以说自己的记性好,幽默、委婉地批评了作者读书囫囵吞枣,太马虎。

  (2)临走时送我两本书。

  3、现在伯父已经去世了,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周晔会想起什么呢?(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内容来说)想起这些,怎能不悲痛万分呢?齐读句子

  我呆呆地望者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4、我告诉大家,《表》是前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其它许多的儿童故事,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救救孩子,帮帮孩子”,当你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鲁迅先生十分关心孩子,十分伟大。)

  是啊,得到先生的爱抚的,仅仅是他的小侄女——周晔一人吗?

  他把他的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板书:孩子)

  师:当时,有一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出示: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去。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频频点着头。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孩子们知道如今失去了一位关爱他们的友人,怎能不伤心落泪呢?

  四、学习“谈碰壁”

  1、看到躺在灵柩里的伯父那矮矮的鼻子,周晔又想起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二件事。

  2、学生结合课文谈(只要是运用课文情景,语句表达流畅的都可以)

  3、出示句子: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恍然大悟”什么意思?你觉得我到底明白了吗?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成带陈述句。

  是啊,鲁迅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蕴藏着不简单的含义呢?如果我们联系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你会弄明白“四周围黑洞洞的”是什么意思,“碰壁”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教师小结——“四周围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光明。“碰壁”是指鲁迅在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所受到的迫害。

  让学生说说鲁迅话中的意思。

  出示一段在鲁迅逝世七十周年之际,有人写的这段文字:

  他为了一个梦想,战斗了一生;他为了民族的新生,探索了一生;他为了国民的觉醒,勤奋了一生;他为了青年的建康成长,奉献了一生。面对几千年的传统,他虽孤身“荷戟”,也不曾退缩;遭遇撤职、通缉、特务的盯梢、暗杀的恐吓,他也没有畏惧。四面的打压难敌他锋利的投枪与匕首,别有用心的吹捧也不能改变他冷对的横眉。因为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有的只是铮铮铁骨。他虽然生前饱受诬蔑,但他去逝后,民众把一面白色的大纛盖上他的遗体,上有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亲笔书写的“民族魂”三个大字。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

  读着这段话,我们不禁想起了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五、学习“救护车夫”

  1、鲁迅先生对敌人是这样的痛恨,对孩子、对女佣却是这样的关心爱护,他还把爱给了谁呢?

  2、请自由朗读“救护车夫”这一段,把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3、学生读给大家听。

  4、出示: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1)学生谈体会后,师:你的心是多么得细腻。这段话是直接描写爸爸和伯父救护车夫的,值得我们好好地品味。跟他一样的,也划下这段文字的同学,请把你的手举起来。

  (大部分学生举手了)

  师:好,你们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把手放下来,没有划的,老师建议你们用浪线把它划下来。好了吗?来,拿起书本来,我们一起把这段话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上句话)

  (2)师:这段话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课文的插图。如果请你把目光聚焦在鲁迅先生身上,先生的哪一个动作最能打动你?请圈出来。

  半跪——怎样的跪才是半跪?请一个学生做动作,问:你这样跪着有什么感觉?

  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做了些什么?请结合这段话来细细地描述一番。

  他就这样半跪着,。

  学生说话时,教师引导:就这样夹吗?应该是怎样地夹,请说细致。

  学生说后,师:我感受到了,先生就这样半跪着,跪了很长一段时间,你能从课文的某些词语中感受到已经是半跪了很长时间吗?(学生寻找后交流)从黄昏到天黑了,鼻尖已经冷得像冰,脚和手都已麻木,可先生就这样半跪着,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爱护)

  5、继续交流——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学生谈体会,师:这两句话很难读,也难懂,我能为大家读吗?读后,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谈后,师:请你们也细细地读这两句话,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一下子用了两次。

  师:小周晔她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那种表情和动作。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变了变了,变成了……严肃的。

  师:同学们,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伯父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而此刻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他可能会想起那些像车夫一样疲于奔波的人,他们……也许先生会想起那些可怜无助的孩子们,他们衣衫褴褛,他们……也许先生还会想起那些骨瘦如柴的老人,他们……也许先生在捶胸自问,他问自己,也问当权者,……同学们,拿起笔来,就把鲁迅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写在作业本第六题上)

  (3)师:好,我请求大家把手中的笔收一收,我们时间有限。来,我们一起来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聆听先生在想些什么。(交流)

  (4)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会,我们再回过头来,你想啊——如果说小周晔在年幼的时候,她清清楚楚记得的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现在,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她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记得的还有什么?(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师:她清楚的是伯父的愤恨,是伯父的同情,一个字,她清楚地是伯父的——爱。)

  6、同学们,短短的这两句话,它却包含着不尽的情丝。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让我们用朗读再一次走进那个冰冷的夜晚。请你们根据我的提示,直接接读课文的有关语段。

  黄昏时刻,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在阴暗的街道边,一位黄包车夫的脚底插进了碎玻璃片,鲜血直淋,他不停地,小声地呻吟着,伯父和爸爸见状,二话没说,只见爸爸跑到伯父家里——(示意一位学生接读)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一位学生接读)我想从伯父的口中得到答案,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示意一位学生接读)

  7、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当时他只有五十六岁。从此以后,劳苦大众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这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里,出现了一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先生救护的那位车夫,也或许跟鲁迅先生素不相识。

  出示句子: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六、总结深化

  1、这一幕幕,历历在目啊!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多媒体出示: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2、现在把所有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你想啊,鲁迅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伤心、落泪呢?请写下一个理由,尽量不要与人重复(学生说)你想把同学们说的哪些词给记下来呢?

  3、师: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写的那样——“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个个读,一齐读

  4、师: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我们再来读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一首诗《有的人》,那真是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呀!

  第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可以根据文中的空行划分为六个部分。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深受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转入对伯父生前的回忆,分别叙述了五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除夕夜放花筒时显露慈祥的真性情;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人物单元,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后两篇略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的作品,选用一组与其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在通过前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后,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已有初步感知,而对于鲁迅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境界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入准确因此基于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潜移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达到对鲁迅先生品质的准确深入理解。

  本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入手,可让学生在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后,梳理文章脉络并用小标题的形式理清文章脉络内容,进而再通过每部分的深入阅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关键词语感受鲁迅先生的品质,体会内心情感;而后让学生找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并试着借助相关资料,帮助解决疑问,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难点: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过程

  总体设计说明:本篇课文为略读课文,依据统编教材编写意图,略读课文教学时要注意将以往所学方法迁移运用到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尽量避免段落的逐步分析和讲解。因此,在整篇课文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充分放开学生手脚。教师通过适时点拨、启发、引导组织教学。以下设计都是预设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调控运用,已达成教学目标。

  板块一:根据学习提示,回顾学习方法,梳理文章脉络

  1。回顾“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预设:1。集中注意力,不回读;2。尽量连词成句,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2。带着问题读,一边读一边圈画有用信息,

  3。回顾列小标题的方法,尝试给每件事情加小标题。

  预设:1。小标题比段意更简练。2。一般不是完整句子,多为短语。

  (设计意图)在回顾以往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梳理文章脉络的同时,将以往所学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在完成教学重点的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升学习能力。

  板块二:提出质疑问题,借助相关资料,互动交流感受

  预设1。提出预习时不理解的问题。

  2。根据相关资料,分组交流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

  3。组织集体汇报交流。

  交流1:“为何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资料:

  交流2:“为什么伯父是大人了,走路还碰壁呢?”

  交流3:“为什么这么冷的天,车夫竟光脚拉着车在街上跑?”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补充学习,帮助学生解答在学

  习时产生的问题,使学生能更深入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对学生了解鲁迅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境界很有帮助。同时,也为学生搜集和使用资料搭建了实践的平台,在学习过程中巩固“思考—探索”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突破教学难点的同时培养学习能力。

  板块三:抓住关键词语,感悟鲁迅形象,揭示精神境界

  1。引导学习“谈《水浒传》”,读懂鲁迅对晚辈的关怀教导。

  抓住关键句

  ①“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②临走时,“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交流一:关注关键词

  如“摸着”、“我的记性好”通过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鲁迅的率真,有情趣。

  交流二:关注“送我两本书”感悟伯父对我的关怀、教诲。

  体会朗读:尝试读出伯父对晚辈的慈爱和教诲。

  小结: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关怀教诲”。

  2。引导学习“笑谈‘碰壁'”,感悟鲁迅顽强乐观的斗争精神。

  抓住关键句

  ①“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②“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交流一:关注关键词句,如“又高又直”、“碰了几次壁”通过语言的描写表现鲁迅以幽默的话语暗示自己的身世遭遇。

  交流二:关注“四周黑洞洞”“碰壁”感悟反动派对鲁迅的迫害,表现出鲁迅对敌人的轻蔑,体现出他顽强乐观的斗争精神。

  体会朗读:尝试读出伯父对敌人的轻蔑和顽强乐观的斗争精神。

  小结: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顽强乐观”。

  3。引导学习“救助车夫”,感悟鲁迅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关心。

  抓住关键句

  ①“爸爸拿着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②“伯父又掏出一些钱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③“他的脸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交流一:关注关键词句,如“拿”、“夹出”、“洗干净”、“敷上”、“扎好”、

  “掏出”、“叫他休养”、“给他药”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刻画出鲁迅对普通百姓的同情与帮助。

  交流二:关注“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那么严肃”、“按在”、“半天没动”、“深深叹了一口气”通过对伯父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出他为天下穷人的无出路而忧虑,为自己无力解救苦难中的穷人而叹息。

  体会朗读:通过朗读表现鲁迅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对他们生活的忧虑。

  小结: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同情忧虑”。

  (设计意图)对每部分内容的细致阅读,细细揣摩关键词语,让学生逐步

  走近鲁迅,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生动细致的描写,将鲁迅的内心世界和高尚品格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深入准确地了解鲁迅,对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为学生在习作中如何刻画人物做好范例铺垫。

  板块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课外延伸

  学习总结: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拓展阅读:《朝花夕拾》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三个板块的逐层学习,学生已较为深入地领悟了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此基础上进而通过让学生积极阅读鲁迅的作品,更加丰富对鲁迅认知的多元视角,深化单元学习的主旨,丰富阅读实践。

  六、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关怀教诲

  谈“碰壁”顽强乐观

  燃放花筒愉悦慈祥

  救助车夫同情忧虑

  照顾女用帮助百姓

  第四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其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生前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课文可以根据文中的空行来划分部分,共分六个部分。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深受很多人的爱戴。接着,分别叙述了五件事,转入对伯父生前的回忆: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放花筒流露真性情,关爱晚辈;伯父热情地救护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第一部分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部分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可以借助相关时代背景资料以及其他描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帮助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形象。另一个语文要素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本文选材的特点,为单元习作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这一学习要求,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五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圈画有用的信息,并运用这些方法快速默读课文。“梳理内容并归纳小标题”也是以往学习过的,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列小标题”的相关方法或注意点,如,小标题比段意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感受鲁迅人物形象”这一学习要求,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四、五年级学过的感受人物品质及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在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时迁移运用。“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查阅相关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等等。

  三、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重点

  1。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2。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过程

  (一)默读知大意

  1。导入: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伯父鲁迅逝世九周年时写了一篇怀念他的文章。透过她的笔墨,我们来近距离地认识鲁迅。一起读课题。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六个部分,根据文中的空行来划分)

  (2)出示填空:课文先写了伯父,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再转入对伯父生前的回忆,写了关于他的件事。

  (3)鲁迅先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吗?——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归纳小标题

  1。用小标题概括鲁迅生前的的5件事

  趣谈《水浒传》——谈“碰壁”——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允许多元表达,意思对即可。

  2。发现选材特点

  (1)过渡:“我们给这5件事概括了小标题,你还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默读课文,给5件事分类,并说说分类的理由。

  (3)交流反馈

  预设:

  分类一

  与家人有关:谈《水浒传》谈“碰壁”放花筒

  与他人有关: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分类二

  “我”听说的:关心女佣

  “我”亲身经历的:谈《水浒传》谈“碰壁”放花筒救助车夫

  (4)小结:5件事都是写伯父鲁迅的,但是选材角度不同,让我们对鲁迅的认识更加全面。

  (设计意图)文中的五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写鲁迅,给它们分类,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也为单元习作写一个人时如何选材作铺垫。

  (三)感受人物形象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伯父,提炼关键词填写表格,并说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补充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1)关心后辈——谈《水浒传》

  预设:这是一位关心青少年、关心后辈的伯父,他会用幽默的语言委婉地提醒“我”看书要认真。

  ①聚焦句子,引导学生从语言体会伯父对“我”的关心。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②引读课文:这是一位如此关心“我”的伯父,却离开了“我”——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2)爱憎分明——谈“碰壁”

  预设:这是一位爱憎分明、勇于斗争的伯父,他憎恨旧社会,并进行顽强地斗争。

  ①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②学生默读补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碰壁”的含义。

  当时社会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并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③引读课文:这样一位爱憎分明的伯父,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3)慈祥、爱家人——放花筒

  预设:这是一位慈祥、真性情的伯父,因为伯父买了许多爆竹和花筒给我们,他放花筒时神情是那样自然而和谐。

  ①聚焦描写神态的句子,体会伯父的慈祥。

  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那时候,他的脸上充满了自然而和谐的美,是我从来没看见过的。

  ②引读课文:这样一位慈祥的伯父,却永远离开了我——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4)关心劳动人民——救助黄包车夫、关心女佣

  预设:这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因为伯父救助了黄包车夫,劝女佣要多休息。

  聚焦描写动作和神态的句子,以及女佣的话,体会伯父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引读课文:这样一位关心劳动人民的伯父,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5)受人尊敬——追悼会

  过渡:这样的一位伯父,怪不得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有那么多人都来参加他的追悼会,各色各样的人都来吊唁他。

  ①齐读第一部分

  ②联读: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③结合课文和联读材料,说说你的感受。

  ④引读课文:这是一位如此受人爱戴的伯父,却离开了我们——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3。小结:这样的伯父,这样的鲁迅先生,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正是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4。留疑:鲁迅在其他人眼里又是怎样的印象呢?我们下节课学习第27课《有的人》。

  六、板书设计

Copyright © 2012 www.zhaic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摘抄网

陕ICP备17000724号-4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