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阅读课标心得体会(精选4篇)

2022年阅读课标心得体会(精选4篇)

时间:2023-01-05 12:10

  第一篇:2022年阅读课标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是时代的选择,也是集体的智慧,是对这个时代的育人目标的路径选择。课程标准就像铁轨,教科书就像列车,教师就是驾驶列车在铁轨上运行的人,学生就是跟着教师学习驾驶技术的,教师的驾驶技术是关键一环。

  课程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了从“学科”到“学生”的转向,也是多年从“教学科”到“用学科教学生”的实践探索成果被认同的体现。

  从知识时代走向素养时代,目标从“双基”到“三维”到“核心素养”,分久必合的规律,说明了从分化到综合的重要性,也表现出规律性。把细分的部分弄清楚了,就有必要综合起来。

  素养是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从知识到素养,就是从学科知识到人的发展,是在“实用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的多年作用下才达成的共识。在这个时代,知识、能力与素养互为基础,相互作用。

  课程内容指向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内容不再是静态的材料呈现式的知识系统,而是动态的处理学习材料的活动过程。

  在语文学科具体为“学习任务群”,改变了语文课程只有目标、没有内容的现实。学习任务群是课程结构和组织形式,也就是以任务群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群并不是可以看见的教材形式,而是需要在教学材料基础上进行设计的系列学习活动。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是在课程领域划分基础上对教学活动的设想,需要一线教师创造性地运用。

  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具体为学业质量,包括内涵和描述两部分。因为素养是能力表现,所以对学业质量进行了“描述”,是设想了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能力表现而不是能力标准。学生的能力标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命题测试来评估。

  学业质量是学业评估的参照系,而不是评分标准。学业质量不是终结性的评价,而是更突出了过程性评价,在每个学习阶段,甚至每节课都需要教师去关注学生的表现。

  学业质量的部分呼应了课程目标,也对应了学习过程,从起点到终点,贯穿整个系统。

  此次学习研讨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标的认识、理解。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磨炼,在不断提升自我中成长。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必能落实新理念,探索新方法,实现新突破。[本内容由 摘抄大全 WWw.zHaichao.com 整理]

  第二篇:2022年阅读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学习新课标,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新课标增强了指导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感觉新课标就是一本特别详实实用的教学参考。不仅教了,并且教的很具体,学习完以后,我感觉可操作性很强,很有抓手。并且新课标中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其中量感作为新提出的核心素养,它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时间等数学知识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中的经验与量搭建联系,引导学生建构初步表象,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与量的对应关系,然后进行估算和测量,学生才会在数学学习上全面理解量,最终形成量感。

  第三篇:2022年阅读课标心得体会

  科学

  近期,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对于所有学科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做了修订,其中科学课程的修订将原来的小学课程标准和初中课程标准进行了整合,变成了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经过学习后,我发现主要变化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课程本质上,新课程标准的描述是这样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相比较之前它突出了体现科学本质的核心描述,以及对于学生好奇心的重点描述。

  而在课程理念的描述上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总目标的描述上是:1。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2。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3。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4。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大篇幅地降低了关于科学知识方面的描述和要求,转而对学习方法,探究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增多,显然更加关注探究过程以及思维培养。

  在学科知识图上,改变了以往的知识树结构,更加注重学科核心概念,寻求跨学科概念则是非常新的一个理念,整体学习的要求更高。

  第四篇:2022年阅读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了史老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修订后的课标双基到四基的转变对孩子们的要求更高,明确了孩子们不仅是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特别是积累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原来分析、解答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们多思考,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会思考,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醒教师在重结果性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过程性目标,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感悟数学的价值,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Copyright © 2012 www.zhaic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摘抄网

陕ICP备17000724号-4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网页复制权限

限时特价:元/页

原价:9元
微信支付
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网页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