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2000字(精选3篇)

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2000字(精选3篇)

时间:2023-11-03 09:30

  以下是摘抄网小编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2000字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2000字

  最近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我的收获不少,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使得我对中国近代革命胜利的艰难有了深刻的了解,对伟大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真是历史成就伟人,伟人创造历史。我没有想到我细致地了解这一段历史竟然是通过读外国人笔下的记录。刚开始阅读我觉得特别枯燥,但是读着读着,却感觉越来越有意思,越来越想读。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使得我对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苦难和坚强的革命精神所感染。对伟大革命领导者们敬佩不已。

  刚开始,中国共产党只能在“地下活动”,不敢公开中共党员的身份,他们被国民党诬蔑性地称为“共匪”、“赤匪”。毛泽东曾被当“赤匪”的头号人物被通缉。今天我们能过着这么和平幸福的日子,说明毛泽东领导我们走的道路是一条正确的、光明的大道。但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势力还特别小,难以被所有人认可,被国民党人诬蔑的称作“匪贼”。从这些来看,毛泽东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是多么的不容易。在当今社会,我们能感受到共产党引领我们过上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正确。

  书中详细的记录了在每一个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所做的伟大决定,最著名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万般无奈的状况下走的“长征”之路。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徐特立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许多资料。把这些第一手资料完整的记录下来,通过阅读这些记录,我对毛主席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斯诺到达保安,见到了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毛泽东是一个复杂而令人极感兴趣的人,他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非常幽默,喜欢憨笑,天生精明。他精通历史,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着深刻的研究。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惫,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深更半夜才休息,就是在他这样不知疲倦工作下以及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下,中国红军长征才一步步取得成功。在跟毛主席一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领导人中,周恩来最重要的一位领导人。他是一位平易近人,温和文雅,遇事冷静,善于分析推理,细心热情,善于计划,生活朴素,充满活力。他非常热情的给斯诺规划了采访行程。周总理和毛主席是一对配合密切,性格互补的亲密革命搭档。在他们的领导下,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本内容由 摘抄大全 wWW.zHaiChao.coM 整理]

  在长征中第一步是要突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接下来就是巧夺大渡河,更艰难的是爬雪山过草地,在翻越雪山时,红军损伤严重。在荒无人烟的大草地中,红军找不到食物吃,许多人在一望无垠的水草中失足,陷入深不见底的沼泽地中,就是在这样艰苦恶略的条件下,红军依然意志坚强的到达了甘肃。在这期间漫长而艰苦的征途上,红军赢得了少数民族的认可,一路吸引了不少人参加红军。红军的队伍逐步强大起来。这说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力是非常高的。万里长征中红军牺牲无数,这也是中共革命军经历的最严酷、最壮烈的“生命之征”。在长征所中体现出的“长征精神”是我们世世代代的人都应去学习和发扬光大的。斯诺也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应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不辜负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不辜负老一辈革家的流血牺牲。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先辈的革命旗帜,继续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的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老一辈革命军人的事迹和精神永远鼓舞这我们前进。相信通过我们一代代人的努力付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越来越宽敞!我们中华民族将永远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我要读更多的关于革命历史的书籍,更多的了解革命英雄,更好的体味革命精神的伟大,让我们在和平年代不忘本。

  第二篇: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2000字

  在关于建国前那段历史的许多通讯稿和评论文章中,常常可以看到一句话:是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虽然潜移默化已经认定了这个观点,但有时我还是心存疑惑,为什么我们的选择是社会主义?要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去找一些史料来对照学习,但是历史书上的高度概括化的资料不够深入,长篇累牍的大部头史料又让我望而却步,于是我便找到了一本或许可以解答我的疑惑的书:埃德加·斯诺著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本书主要记述了作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游历红军陕西大后方的见闻。在这几个月中,作为第一名进入陕甘宁边区的西方记者,埃德加见到并采访了多位著名的共产党领导人物——这些名人不单单是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更是在当时国民党的通缉令上赫然在目。更重要的是,他记录下的当时边区军民的生活,不仅为当时外界的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共产党的窗户,让人们对国民党口中的“共匪”有了更为真切的了解,也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留下了重要的资料。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就是在经过了作者记录和当事人的修正后,可以最大程度地用一个客观的视角看待当时国内的情况和共产党的存在。

  埃德加·斯诺在陕北边区采访期间,正值红军完成长征。在革命区内,土地贫瘠,物资匮乏,缺少工业化的设备,军民只能自给自足,还要担心不时前来的国民党民团和轰炸机。在革命区外,国民党已对这支队伍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围剿,可能有红军的地方就会被国民党军队翻个底朝天,城市里的先进分子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日本侵略者已占据了东北大片土地,而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依然无所畏惧。在国际上,共产国际把重点放在了苏联的内部建设,无暇顾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英美德意等发达国家则为国民党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在这种情形下,红军依然保持着高昂的精气神和不俗的战斗力,还得到了边区人民,乃至全国大多数农民、工人、学生等的大规模拥护支持,让国民党方面不敢无视。即使是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下,共产党都在群众中受到了绝对的拥护,可以看到,选择社会主义,选择共产党是民心所向。但究竟为什么共产党在物质条件如此贫乏的情况下队伍还如此壮大,为什么社会主义在当时的中国这么受欢迎?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北伐战争后,军阀林立的场面结束,国民党逐渐掌握了大权,为了稳固统治开始了对先进分子的迫害。长年累月的战争已让国库空虚,民生凋敝,为了维持军队和政府开支,国民党政府及各地行政官颁布了一系列苛捐杂税。引用书中的话,“陕西的农民(显然不包括地主,因为他们‘一般免税’)所付土地税和附加税达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其他捐税‘又占百分之二十’……民团的维持费达地方政府总预算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正规军的维持费占去了甘肃、陕西两省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这种情况下,广大贫下中农不得不将自己手中的土地卖出,甚至于卖儿鬻女。一旦他们这么做了,就会失去经济来源,以至于填饱肚子都只是奢望。加上自然灾害等的影响,每年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对比之下,在共产党经过的地方,“在新区中第一年就取消了一切租税……在老区里,只保留一种单一的累进土地税和一种单一的小额营业税(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其次,他们把土地分给缺地农民,大片大片地开‘荒’——多数是在外或在逃地主的土地。第三,他们没收有钱阶级的土地和牲口,分配给穷人……不过不论地主或富农都有一份自己有能力耕种的土地。在不缺地的乡里……地主和富农的土地实际上一点也没有没收,分配的只是荒地和在外地主的土地”。这样的对比下如何做选择,相信已不需要赘述。哪怕短暂地抛开其他所有因素,单单是能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共产党就已经赢得了他们的绝对支持。

  虽然取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但是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红军又如何能打赢一场场与国民党军队的战役呢?这里,共产党领导人的军事才能就显现出来了。在人数、装备都不占优的情况下,红军放弃了阵地战和大军团作战,而是采用游击战术为主,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如果正面交战不占优势,那就在敌军移动、休整或防范不严时,用小规模部队对敌人战线上的要害进行侧翼奇袭。而在平时,红军就像一粒种子,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可以生根发芽。只要红军和群众在一起,就可以在当地构筑起情报网来应对敌军,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兵源。每到一个新地方,红军都可以迅速与群众打成一片;要从一个地方撤离时,由于没有辎重,所以动作也很迅速。也许正因为忌惮红军这一点,后来的国民党军队将所有红军落脚过的村落进行了大清洗,当地人民被迫搬离或被迫害,而物资都被洗劫或破坏,这也进一步加深了国民党与人民之间的矛盾。

  除了适应自身情况的战术,军纪和思想建设是另一个使得红军坚不可摧的要点。在不作战时,战士们每天都有军事训练、政治课、识字课、运动、唱歌和小组会等活动。每一个连和团都有“列宁室”,战士们可以在这里通过土制的模型研究战术战法,可以在识字角展览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在墙报上读到国内外新闻和各类通告,还可以在红栏和黑栏里开展对其他同志的表扬和批评。平时的生活中,红军上下级一视同仁,没有特权,让大家心往一处想;而一系列活动,则让红军战士们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确立了共同的目标,让大家劲往一处使。战术和政治的双重加持,让红军成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

  在埃德加对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特立、朱德、徐海东等当时共产党领导人的访谈中,我不难看到当时环境对人的压迫。可以说当时大多加入共产党和想加入共产党的人都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水深火热的生活,而压迫他们的多是地主、老板、军官等有产阶级。成千上万穷苦人民本可以革命反抗,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思想和集中的组织,无产阶级的力量得不到发挥。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送入中国,一群先进青年看到了它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可能性,便成立了共产党,将广大人民组织了起来,星星之火这才有了燎原之势。

  在这本书里,除了红军的骁勇,人民的拥护,我还读到了共产党人的真实。毛泽东既“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也“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彭德怀“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而在和小孩子一起的时候,他也会“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边的一个小号手身上”;朱德在外界传言中“四面八方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在军队里则“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天性极端温和”……

  每每当我把自己代入到这些场景中,我都感觉自己在与历史对话。站在对面的仿佛不是开国领袖,而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龄人。他们爱笑、爱玩、爱唱歌,他们乐观、积极、有喜恶。他们看起来与普通青年无异,但选择将中国乃至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未来扛在了自己的肩上。而让他们义无反顾踏上这条路的,就是拯救中国的理想信念。也正因此,我们才会在十八大报告里读到:“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三篇: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2000字

  在看完《昆虫记》之后,我怀着期待的心情看了《红星照耀中国》。看着淡绿色的封面,心中默念着“埃德加·斯诺”的名字,我终于明白,有一种快乐,是追求真理,甘之如饴的。

  爸爸给我准备了两个版本的《红星照耀中国》,要求我一天看完一本,而且要知道里面所讲的内容,当时我就想,一天一本,这怎么可能,可是到最后我还是看完了,这可是剥夺了我早上睡懒觉的舒服,午睡的快乐,还有晚上的放松之后,熬到夜半才完成的,总是完成了,心中无比的高兴。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他于1928年来到上海,任欧美几家报社的驻华记者、通讯员,1936年,他怀揣着对中国革命的无数问题,辗转进入陕甘宁边区,是第一个进入红色区域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在这里,他采访的对象既有后来的开国元勋,也有平头百姓,他了解并体验了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生活,四个月后才回到北平,在1937年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苏区的一个综合性报告,作者在苏区看到了红军的真实面貌,与国民党介绍的那样“杀人放火者”、“土匪”……等一点都沾不上边,完全的不一样,他对比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心中无比感慨。但他也看到了国民党内一些将领对红军有和平之意,帮助红军,感到人民还是明事理的。他看到了人民对共产党的热爱、无私贡献出家里的一切支持共产党,得出共产党是中国的希望的结论。

  作者在书中不但详述了红军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奋斗历史,并且还阐明了红军不可征服的战斗精神。书中所提到的一些关于抗战的意见,都是一种准确的判断,尤其是共产党领袖的那些高瞻远瞩的意见,正确地分析当时抗战的事实,预测抗战的性质,并且指出中国为求生存而起来抗战的绝对必要性。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此外,斯诺还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的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士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为全世界解答了“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疑问。

  我认为《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十分巨大,它让那些被国民党所骗的人们和国家看到了真正的共产党,说明了红军的和平发展之路,使更多友好的目光投向共产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对红军的看法不同,但这本书却让他们看法一致,那就是红军是无私、热情、和平的。斯诺通过实地走访,如实反映,互动交流的形式,增强了红军和外界的联系,增进了友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说明不同文明只要互相尊重,就能和谐共处,就能维护好世界的和平。

  有一个精彩片段,是斯诺在红军的宁夏根据地采访时的。宁夏预旺堡的八月,和彭德怀的湖南老家很不一样,太阳刚一下山,寒气便笼罩上来了,舞台上,红军剧社的演员正唱着一曲抗日信天游,坐在草地上的彭德怀,瞟了一眼右边的美国记者斯诺,正看见他把棉袍的领子又往里拽了拽。彭德怀心想外国人吃牛排长大,原来也这么不经冻,还不抵我们的小战士呢,我们小战士过雪地的时候,可比这冷多了。彭德怀想到这儿,马上脱下了自己的大衣,给他左边的小号手披上,因为小号手鼻涕都出来了,还在哼着歌呢。想到这些,彭德怀又笑了……这些都是人物的活生生的描写。

  合上书页后,书中的许多场景,仍然回荡在我的脑海,我这才知道,原来,为信仰而奋斗,即使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是无上的快乐和光荣。

Copyright © 2012 www.zhaic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摘抄网

陕ICP备17000724号-4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