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左右(精选8篇)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左右(精选8篇)

时间:2022-12-24 15:32

  第一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左右

  2021年12月9日下午15点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始啦。神舟13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要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这不仅代表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先进,也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有着特殊优势。

  在“天宫课堂”中,三名航天员老师做了许多有趣的实验,都让我惊叹不已。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浮力消失实验。王亚平老师在空间站把乒乓球放入有水的杯子中,再用吸管朝乒乓球吹气,接下来发生了神奇的一幕,乒乓球沉在水里不浮起来了。我们自己做实验时,不论用什么方法,乒乓球还是浮在水面上。之后,王亚平老师解释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浮力是随重力产生的,太空中的重力较小,浮力几乎消失,所以乒乓球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浮起来。

  是啊,太空中的一切是多么奇妙有趣,谁能不喜欢科学呢?我国科技越来越发达: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中国航天的命名与中国的传说和神话联系在一起,使中国航天具有传说和现代的双重意蕴。古人所向往的、没有实现的梦想,现在已经实现。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要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要有梦想,好好学习,长大了创建更好的中国。

  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知道了航天科技不仅能壮国威,更关系我们家庭和生活的幸福,让我们就像王亚平老师说的“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吧!

  第二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左右

  今天,苏老师带着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直播。

  开始后,我才知道,北京、西藏、新疆的同学们也和我们一起观看了这期视频。

  首先,由张健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些有关微重力的知识,然后,主持人给我们讲解“失重”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且还做了几个小实验:第一个是把一本书放在一个称上,让这个称做自由落体,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称在自由落地中,书的重量变为0千克;第二个实验是老师将一个装满水的瓶子穿一两个小孔,然后让这个瓶子直径自落在一个装满水的箱中,通过慢放我们看见了,在水瓶落下来的时候,原本正在出水的小孔不再出水,径直落下去,第三个实验是将两块铁板两旁穿上两根线,一个装一半水的开口杯子由主持快速晃动,在慢镜头下我们看见本应洒落的水在杯子里纹丝不动。通过这几个实验,主持人清楚地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失重。【www.zhaichao.com】

  讲解过后,我们的视角来到宇宙中,我们和宇航员一起做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在一个袋子里挤出一种水滴,挤了个三次后,我们惊奇地发现水像地上落下去的雪一样,而是在空中,真神奇!第二个实在是在两来玻璃上分别挤两个水珠,然后将玻璃按在一起,水珠碰到一起后相融了,然后把玻璃板分开,我发现水珠相融后已成了叶桥;第三个实验是将水和油装在的一个瓶里不断晃动,按道理应该水和油分开,可并没有,我们在瓶子上系上一根绳子,快速传动,不一会水和油就分开了,真神奇!

  后来,他们又介绍了多种神奇的机器,又回答了各地同学的问题,这可真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第三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左右

  今天我们看了天宫课堂中的“中国空间站第二次授课”,与太空空间站连线的有北京、新疆的乌鲁木齐还有西藏的拉萨,还记得上课也就是“中国空间站第一次授课”是在2021年的12月9日。

  中国1992年确立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上得去回得来;第二步:出的去对得上;第三步:造船为空间站;到这里我们可以想到太空“失重”。“失重”是不是就是“重力消失”呢?这个问题有张建老师给我们解答了“不是”。

  接着,又看了太空空间站里的人员给我们做了几个实验:1。太空“冰雪”实验,“冰雪”是由小苏打和醋做成的,老师竖着将滴在板子上的冰雪合起,发现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板子接了起来;2。液桥演示实验;3。水油分离实验,这个实验将油和水同倒在一个瓶子里摇动,太空空间站里水油没有分离,而在地球上的同学们做的实验水油分离了,太空员则用了“快转动小瓶”的方法使水油在离心作用下分层;4。太空抛物实验:太空员将冰墩墩抛出,没有按照原来的方向均匀前进,冰墩墩在失重的情况下飘了起来;5。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一共有13个实验柜。同学们听完太空授课后纷纷提出了问题:空间站里时序是如何设置的?在空间站里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太空中水能烧开吗?空间站在飞行时会不会受到阻力?……对于这些问题,航天员都一一解答……

  最后那些老师们给予了总结。看完后,我深深地震撼到了,所有在我们看来那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在太空中却那么容易的实现,不得不感叹祖国的伟大!

  第四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左右

  上可游九天揽星辰,下可巡五湖纵云海:中国空间站——一个中华民族盼望了几千年的梦想即将实现。2021年10月16日,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来到了太空。今天,我们又随航天员的脚步登上了太空实验仓。

  首先,我了解了中国航天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出得去,回得来;二是出得去,对得上;三是出得去,呆得住。从东方红到北斗,从神舟五号到中国空间站,从无到有,从一个被拒绝的国家,到自己研究的空间站,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奋斗。

  除了学习中国航天史之外,我们还进行了许多有趣的实验,比如“冰雪实验”就是利用有机醋酸钠在失重环境下形成的假象——“冰球”。又比如“水和油分离实验”,太空里一个瓶子如果装满了水和油,轻轻一摇就会混合,而如果在地球上,无论你费了多大的力气油和水也不会混合。不过,太空中混合后的液体在老师的“手臂离心机”的作用下,水根据重力又沉了下去,油又浮了起来。通过观察,我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机器都和离心力有关,如医院的离心机通过高速旋转分离出血细胞和血清等等。

  通过《太空课堂》的学习,我还了解了无容器实验柜,它能利用失重原理使样品悬浮,与容器表面不会接触,从而制造出各种新型材料。

  这次学习让我不但了解了许多“冷门”知识,还明白了任何一个成就都需要背后无数人的努力。让我们以梦为马,扬帆起航,去探索知识的海洋吧!

  第五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左右

  “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走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光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在这次的《天宫课堂》里,我收获颇丰,感受到了太空舱里的“乐趣”,同时也感受到了航天员工作的不易。在这次天宫课堂中,分别有:指令长翟志刚,太空教师王亚平,航天员叶光富。

  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的项目有: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天地互动交流……在课堂的开始,王亚平老师介绍了睡觉的地方、小型厨房、饮用水、冰箱和运动的地方。接下来就开始了有趣的实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叶老师的太空转身动作,通过叶老师的动作,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太空中由于没有浮力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行走,转身也与地球不同……这些项目都令我收获满满。

  可想而知,航天员叔叔阿姨们在太空舱里工作的不易与艰辛。他们时时刻刻都在为祖国做贡献。他们爱国敬业,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令人敬佩。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征程却刻苦铭心。

  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也必定会为祖国作出奉献!

  第六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左右

  今天下午第三节上课前,本可以外出透透气,结果,刚刚走到门外,却被老师叫回教室,一看,是《第二次天宫课堂》,马上就来兴致了,上次已是很久之前,却依旧记忆犹新,不知这次,会有什么新东西。

  众所周知,太空和我们地球是有极大不同,有一部分便体现在重力,太空是种微重力,所以,有些在地球上习以为常的事,在太空中却很难做到,但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在太空中研究的意义。

  首先是太空“冰雪”实验,有一种似冰不是冰的神奇晶体——醋酸钠,在地球上作这一实验需要些技术,不过,在太空中则是另一番景象,先挤出一些过饱和醋酸钠溶液,在空中悬浮着,用醋酸钠晶体一碰,一团“热雪”便出现,好神奇。

  接着是液桥实验,在微重力的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无限扩大,于是,在玻璃板上滴水,两块玻璃板上的水连在一起,便会形成罕见的水桥。

  然后的实验是水油分离实验,同样在地球上甚至不用去做,用什么样的方法水油也不会混在一起,因为密度不同,所受浮力不同。但如果是在太空,没有浮力,油水自然会混在一起,这时候,便需要离心力,使劲甩,油水才会分离,离心机,甚至太空站都用的这个原理。

  最后是证明牛顿第一定律,学过物理的都知道,此实验无法用实验证明,但在太空中,离实验证明更近一步,因为只有空气阻力和微重力在作怪。

  这次课堂,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明白数、理、化三科的重要性,学不好,连这都看不懂。

  第七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左右

  今天,老师在学校里组织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宫课堂,虽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感受太空生活了,但我还是特别激动。

  之前,我们喝水的时候,并不是用我们那种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个袋子,上面有一个吸管来喝水,我还看到他们不是刚拿到袋子就喝,而是先把水挤起来。这时,水就可以在空中漂浮了哦,只要一张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里啦。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东西才都能漂起来呢!

  首先,他们先做了一个实验,是:太空“滑雪”实验。先拿出一种溶液,是由小苏打和醋组成的,溶液被他们喝水的袋子装着。王亚平老师把溶液挤了出来,形成了一个液体球,王亚平老师又拿出了一个棉条,碰了几下液体球,液体球就变成了冰雪,其实是结晶颗粒打破了液体球的稳定状态,迅速结晶。虽然液体球结晶外观像一个冰球,但实为“热球”

  之后,王亚平老师又拿出两个透明的液桥板,首先,把液桥板的表面挤上两个水球,把两个水球挤在一起,再打开,像一座桥,从这两个实验中,我和同学们又学到了很多知识。

  在班级观看的同学们,不断发出赞叹声,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科学的向往之情。还有好多神奇的实验,我们不一一说明了,每个实验都很奇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少强则国强,我也要好好学习,争取长大后有机会上太空旅行。“天空课堂”向世界彰显了我们的自信,祝愿祖国愈加繁荣富强。

  第八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左右

  柳景春

  距今近两百年前的俄国,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设想:以喷气式火箭的反冲推力为动能,冲出大气层,迈向银河系。他逝世二十年后,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不到五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实现载人航天;仅七年后,登陆月球已成为现实。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天宫课堂”正式开课!

  作为人类利用5G技术的创举之一、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耗费无数航天科研人员心血,以现场直播赢得世人喝彩。比“神舟五号”年轻的我,对神秘的太空生活满怀向往,故而这次面对面的太空接触,为我留下一抹深刻的印象。

  直播中,宇航员们所进行的细胞实验,太空转身,浮力与重力的相对关系等实验,无不彰显着太空遨游在生物技术,化学材料以及对理论物理的突破性地位;有关透镜成像部分的演示,结合课上内容,不禁令我惊叹物理的无处不在与神奇变幻。可见,学好物理无论在学习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尤为关键。

  太空的神秘如同在直播临近结束时所展示的“泡腾球”实验一样,总在不断变化着,但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却又蕴育着不为人知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与发挥,他使我相信;人类在对这个美丽世界的认知上,还有许多路要走。

  直播最后留给我们的太空一隅,仿佛蕴育着无限的希望与未来,我们将永不停息地向太空进发,以生机、活力以及作为碳基生物的自信面向整个宇宙,正如“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所说:“对个人来说,这不过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我们还将继续前进,直至遨游到宇宙尽头。

Copyright © 2012 www.zhaic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摘抄网

陕ICP备17000724号-4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