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摘抄网小编整理的底色作文约2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底色作文
厨房,大概是人间烟火气息最重的地方。油盐酱醋,锅碗瓢盆,于方寸之间为人生上一桌酸甜苦辣。那袅袅炊烟,不仅弥漫厨房,更弥漫在平头百姓的眼前。
敦实的身材,粗糙灵巧的双手,在厨房里日夜忙碌。那是奶奶,她用精湛的手艺喂大了两代人。朴实温馨的饭菜香气,弥漫着她的人生。
父亲常常回忆起他的求学时代。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连再简单不过的烤红薯,在奶奶的手里也能散发诱人的芳香。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奶奶自然比巧妇更胜一筹。在那口土灶旁,简单甚至简陋的家常小菜,成为父亲一周的期待。等到父亲背井离乡,外出求学,那一瓶瓶腌菜可能代表一个不识字的母亲最大的期待。从这些瓶子里,仿佛能窥见哪一方烟香四溢的土灶,和灶边哪个忙碌的身影。
后来,父亲来到南京工作,直到现在。城市里的生活总是紧张匆忙的。每当我们过年也无法回老家时,奶奶便来看我们。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乘坐十几个小时的大巴,从千里之外的湖南赶到南京,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
即使中国的交通飞速发展,奶奶也不坐高铁。这并不意味着她被新时代远远甩开,而是只有大巴,才能容许她把家乡味道大包大包地搬过来。当她端着菜从厨房里出来的时候,食物蒸腾的热气晕染了她的双颊。那亲切骄傲的神气恍惚令我回到了十年前——那时,她依旧以之为豪。但邻居的老太太为她不值。她们认为南京作为大城市,自然是什么都有,哪用得着你千里迢迢来送吃的?奶奶总是笑着,带着难以言说的朴实与自豪:“城里的鸡都是洋鸡,哪里有老家的土鸡好!”
我上了高中,一个星期只有两天在家吃饭,从前对父亲的期待落在了我头上。每到星期五放学,我总是归心似箭,也从不在路上买小吃。因为我知道,家里有比路边小摊更美味的佳肴在向我招手。奶奶总是想着法子给我做吃的,她甚至把吃作为我为数不多的休闲。虽然那些珍贵的食材不常有,但每一道菜都宛若陶器,既实在又精致。
奶奶常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但我不这么想。奶奶认为,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也确实如此,当我们风尘仆仆地回家,最期待的,不是一桌热气腾腾的家常菜吗?奶奶放弃了自己在晚年本该清闲的时光,为我们全家的生活铺上底色,我们才能做出精美的图案,她是那个最该收到尊敬和感激的人。≤www.zhaichao.com≥
奶奶的一生都带着老家腊菜的香气,淳朴厚重,那是只有经过反复炙烤,几经周折才能形成的。她或许没有文化,但她甘愿成为家庭的底色,她甘愿将自己的希望寄予小辈们身上,她一定充满奉献精神,或许还有大智慧。
第二篇:底色作文
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当投身军营的士兵,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压在枕下,反反复复地阅读,也许,你认为这只是一封信,但你可曾想过,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期盼与等候;
当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他无法使用现代先进的沟通工具,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激动;
当身处逆境之时,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纵然是简简单单的关心的话语,也足以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在电视上,也看见过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他们和许多城市的孩子交朋友,都是靠书信来往。就是这小小的书信,让爱心之路得以延续。当镜头给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带着笑容,认真地阅读着来信的场景时,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而如今,这种文明已经渐行渐远,很难再去寻觅它的踪迹,但是它并不会退出我们的生活!不管现代文明如何发达,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它不会消失!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它已是一行不灭的印记!我想说:朋友,当你面对电脑、手机的印刷体,出现审美疲劳时,不妨拿起纸和笔,写一封信,给亲人,给朋友……
第三篇:底色作文
一个人坐在静夜的窗前遐想,却总被汽笛彼伏的聒噪纷扰心绪;一个人倚在清晨的帘前沉醉,却总被情人那肉麻到掉渣的情语扰乱心境;一个人透过灰渍的窗子发呆,却总被对窗那洗不净的衣物打扰心情。凝望着这车水马龙的街道,我迈开了沉重的步伐,走进了那密集汹涌的人潮,只为寻找一双赤子般透澈明净的眼睛。
我为这年少渐长,而心灵逐渐扭曲的世界感到惶恐,我为这不再皓洁,蒙上尘埃的心灵感到悲哀。本以为这座座大厦的兴建,不仅会拉近我们路程的距离,也会消除我们心灵的隔膜,但这些却都只是本以为,现实总是残酷的。
面对自己内心的浮躁,我们指责汽笛的聒噪;面对自己内心的孤单,我们责怪情语的肉麻;面对自己窗子的污垢,我们嘲笑对窗衣服的不干净。哦!我们这是开始对他人有偏见,对世界有偏见了吗?不,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不可以这样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摘下眼镜,让别人看到你那双明亮的大眼睛,这是对别人最起码的礼貌,也还自己一片绿水蓝天。
有时候,给别人一个公平的眼光,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释然。如果我们用偏见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我们就会对他产生排斥心理,逐渐地,你会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本来辛勤劳作了一整天,身心也早已疲惫,这样不是对心灵的一种折磨吗?倘若我们消除偏见,回到家中,随手撷一本书卷,打开窗户,拂一缕清风,嗅着书香的气息,猛一抬头,望见对窗灯火阑珊处,一位年轻的少女正在阳台晾晒衣物,顺势而下,只见一位阳光帅气的大男孩正在下面帮少女递衣服,看到这样温馨和谐的画面,我们的心灵也得到一份慰藉,这时,再带一股温情深入到自己的书卷中去,岂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放下偏见,给他人起码的礼貌,也还自己一片绿水蓝天。当我们对他人产生偏见时,我们内心的小世界也会布满乌云。在这个雨季,淋雨一直走,时间久了,我们会感冒发烧,同样,如果我们脆弱的心灵也被这样长时间的浸泡,那我们的心灵也会生病。倘若我们放下偏见,让阳光驱散走所有的阴霾,还内心一片蓝天白云,我们会发现世界如此美好。
那么,我们不妨放下偏见,用客观的眼光去对待身边的人或事,让那些荣辱、悲欢、名利、乃至容颜的消殒都不再来打搅我们纯真的世界。回到原点,重拾本真,永远保留心底里那抹纯白的底色,在某个微寒的清晨,闭上眼睛,释放自我,用心感知世界美好犹在!
放下偏见,让眼睛的光芒亮一点,再亮一点。
放下偏见,让我们的距离近一点,再近一点。
站在人声嘈杂的街头,听风涌起,待雨来过,我只保留心底里那抹纯白的底色。用我最闪亮的眼睛,最纯真的初心去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哪怕我们素昧平生。
第四篇:底色作文
又是一个双休日,又是一个下雨天。
站在街旁的店铺里,我面无表情地看着眼前人来人往:撑着深蓝色雨伞的行人们行色匆匆,穿着深黑色雨披的骑车人飞驰而过,此时此刻,似乎整个世界都罩在了深灰的底色中。
好像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在灰色的视野中,出现了一抹黄。不用多说,一定是负责这一路段的环卫工在进行例行的清扫。但是,望着那个明亮的,缓缓移动的黄点,我好似看到那身穿橘黄色雨衣的环卫工的身形,好似听到了那熟悉的扫把摩擦地面的沙沙声,好似又回到了多年前那令我难忘的情景。
那也是一个下雨天,我回到小学探望老师。刚进校园,一阵沙沙声吸引了我的注意。探头一看,原来是门卫刘爷爷在打扫操场。在鲜艳的红色底色中,那一片深灰反而引人注目。发现了我的到来,他抬起头,关切地问:“小朋友,有什么事吗?”“没什么,我回来看老师。”“回来好啊。”他的脸上绽放出淳朴的一笑,又忙他的去了。的确,刘爷爷的工作就是这么繁重,每天早上5点起床,巡视校园,进行第一遍的初打扫;晚上5点,教职工都离开时,进行最后一遍的总打扫,接着是锁上教室,清理垃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黝黑的皮肤,亲切的脸庞,以及矮小的身躯,第二印象,便是他身上所蕴含的,如同他的姓氏一样的,老黄牛般的勤劳与坚韧,做着那最基本,最琐碎,最辛苦的事。小学六年,很多学生都没有与他交谈过一句,甚至去记住那他那很简单的姓氏——刘。但是,一旦看到有学生遇到麻烦,他总是第一个出手相助。也许他的本色是微不起眼的灰色,亦或是过于渺小而失去了颜色。但是他的底色绝对是丰富多彩的,有那忠于岗位的黄,热情似火的红,还有那朴实的黑。我曾经好奇地问他:“刘爷爷,做这么多工作,你不累吗?”他没有回答,只是朗声大笑,那爽朗的笑容与他背后的底色一起,永远印在了我的心头。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出类拔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这个时代的领航者,更多的人都会站在那更加普通,更加平凡的位置上。但是,正是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不甘于平凡的人,那些可亲可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整个社会辐射出自己的微小的光与热的普通人,才构成了这个伟大时代的底色。坚韧不拔,无私奉献成为了每个人的座右铭,也融入了社会的大底色之中。正是在这样的底色之上,人们才能涂抹出那更加绚丽的色彩。
眼前的世界似乎变得明亮了,哦,是雨停了,太阳出来了。那个黄色的小点早已消失不见。但是,这段路面好像变得更加干净,更加有色彩了。大步走在路上,我的脚步又变得轻快。
第五篇:底色作文
一抹斜斜的阳光,漾起琥珀色的暖意,柔柔为老墙覆上一层金色的纱。静立,凝望,那墙缝中突兀显现出的顽强,彰显着生命的底色,不觉思绪飘远......
清早,闲然坐在窗边拨弄着窗台上那株长势甚好的宝石花。窗外便是一小片由老墙环抱的四方小园,母亲正待弄着他种的青菜。绿油油的青菜,仿佛能掐出水来,又盛着剔透的露珠,在那灰白色的旧墙映衬下,愈发水嫩可人。正走神间,手中不自觉扯下了一片宝石花瓣。
母亲特意向友人讨来这盆宝石花,爱极了它晶莹剔透的叶片,宛若王石玉石雕琢而成,又极像那莲花座,引人怀想起悠悠禅意。那厚实的叶肉,淡淡的紫色勾勒出轮廓,点点白斑散布边缘,静静握于手中,似乎握着一颗仍在平稳跳动的心脏,全不知凋零为何。怀着些许歉疚,我只顺手塞进了老墙的缝隙中,不多时也竟淡忘了。
过了些日子,仍是清晨,母亲故作严肃责问我是不是摘下宝石花瓣,我的装聋作哑却在被母亲领到老墙前,变得苍白无力,败下阵来。惊诧之余,不觉为之一颤,心湖中惊起阵阵涟漪,这朴素而自然的生命底色,竟被我遗弃在墙缝之中。
岁月毫不懈怠地冲刷着老墙,深深浅浅刻着时光横七竖八的伤痕。一道道砖块裂开的转缝,纵横得像暴露的青筋,剥蚀了的墙皮,使呈简单排列的砖块全然显露出来。隐僻处满满长着苔藓,几朵淡蓝小花点缀其间,别有一番情致。然视线却久久缠绕在那不起眼的墙缝中,拼命挣扎出来的生命上。
那瓣宝石花,竟在墙缝中扎了根,一条条纤细柔弱血红色的根,死死抓住缝隙中残余的泥土,远看似是老墙淌下的丝丝血泪,为其哀叹着生命的不公,如此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而那花瓣早已干枯,默然倒垂。取而代之是一粒黄豆大小的新叶,顽强地冒出小小圆圆的希望。
苍白中带着浅浅的灰色,与这老墙的颜色倒很般配,但却又多出一份倔强与不屈。可是她太小了,以致晨露都站不住脚,只得顺着倒垂的枯叶滑落于地,溅起薄薄的忧愁。但,那又如何?它可以发芽,可以生长,可以借着老墙提供的微薄土壤资助手他慷慨的遮风挡雨,它,仍旧可以凭着顽强,开出自己的辉煌!
静默间,眼中晶莹一闪,母亲亦为之动容。朦胧间似看到这斑驳的老墙上,竟盛放着丰硕的宝石花。虽与老墙一般颜色的灰白,但它的银灰却彰显生的蓬勃,虽有着宝石同样的名称,但它的闪亮夺目却使宝石黯然无光。墙缝中的生命,决不亚于峭壁之上孤松的伟岸!墙缝中的底色,亦是一道靓丽的色彩!
夕阳沉落流霞散成绮,斜斜的阳光,依旧照着老墙,亦更柔和地抚摸着那新生,那墙缝中的顽强,期待着它渐渐长成蓬勃浓郁的样儿。恍悟生命之底色,愿永记于心。
第六篇:底色作文
嚓,嚓,嚓……咔!……这样,在我茫然的静默中,一分钟过去了……
我迷茫地抬头看着墙上的那只钟——表盘上原来纯净的白,经过时光的洗涤已笼上了不均匀的黄,如同书柜中弥漫着古香的书籍的纸页,泛黄,斑斑点点,表针不停地走着……
最近不知怎么的,看书看得好好的,思维总是会不自觉地开起小差,就好像我的思维变成一只蝴蝶,它扑扑翅膀,飞过这初中走过的日子。
第一次来到校园,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笑脸,陌生的老师,陌生的讲课方式,面对着这陌生的一切,我多想逃离,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多想回到过去,像往常一样,和同学们热闹的围成一团,讲述着精彩而又丰富的假期。
秒针它只是一秒转动一格,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已离不开这些“陌生”了,甚至感觉来到学校,如果看不到这些“陌生”,心中会变得不安。每天早上已习惯匆匆地来到教室,把书包往桌上一甩,看看后面的朋友,和前桌扯两句,被逗乐后,开始把书包挂在桌旁边的挂勾上,拿出书来早自习。
课堂上的每次起哄,每次与老师玩笑的互动,看着被点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的一些小动作,甚至因为没有遵守课堂纪律,被点名都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初一时,下课总喜欢和同学去操场上遛达,听到铃声立马飞奔进教室,初二时,大家喜欢围成一团,说说笑笑,现在,最多的就是和周围的同学扯几句,学校的、周围的一切已经慢慢地成为我的生活模式。
我的班级其实很可怕,不管干什么,团结在一起就是一支强大的队伍,只冲一个目标,那就是拿第一!体育节、艺术节、上考场……眼中满是坚定的信念,被宣布是第一时,虽早已料到结果,但心中的兴奋还是掩盖不住,真的超爱这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多想就这样和他们一起上高中、读大学,这样一直走下去……
表针还在不停地走着,待我从回忆中挣脱出来,猛然发现钟面看似平静的两根针,已换成另一个角度,那天我呆呆地站在讲台上,目光从每一个身上扫过,多想把他们每一个都刻进心里,我虽无法让此刻定格,但却可以让此刻在我心里定格,未来的某一天,目光呆滞,思维向外飞时,浮现的是今天的场景,这场景是我人生中美好的篇章,它永远印在我心里。如果说我的人生是幅画卷,那此刻定格下来的,必定是画卷最美的底色。
中考后,交上最后一张卷子,教室开始变得空荡,初三空荡的教室脱离了校园的气氛,待明年九月,一片落叶飘进这间教室,教室门被推开,迎来了这间教室的新主人,新主人们啊,请你们好好爱护这间教室,因为这里面的每一样东西,每一块空地,都承载着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第七篇:底色作文
喜欢老一辈人的爱情,喜欢从前的爱情。正如木心的哪句:“此前的日子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是爱情的底色,是爱情最初的模样,
从前的爱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许听来荒唐,却不乏培养的认真而忠贞的爱情观。譬如我的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是经媒人介绍在一起的,两人彼此并不认识,只是媒人介绍后便由长辈定了婚事。那时候,爷爷是干部,奶奶是普通家庭妇女,婚后一直是奶奶服侍爷爷。至少在我的记忆中一直都是这样,我以为爷爷一直都是老干部的样子。
直到那个冬天,奶奶摔了一跤,医生硕要在床上静养,我终于打破了对爷爷的这种印象,也让我看到爷爷表达爱意的那种不经意间透露的底色。
那天早上回老家,爷爷从厨房里端着刚热好的牛奶,有些蹒跚,但手中的碗却稳稳当当。送到卧室的床边,轻声扶奶奶坐起来。或许的确是老了,成了奶奶口中的老头子了,爷爷扶着腰受伤的奶奶多少也有些力不从心,而奶奶脸上的表情确实让我感到她的疼痛,也不经意地伤着爷爷的心。
我鼻尖一酸,赶紧走过去搭了把手。爷爷把碗放在奶奶手上,又递过去一只勺子。让我要喝的话自己去热一下。然后转身坐到那张长桌前,认真地敲着核桃,力气不大,却很用心。
一锤一锤,仿佛敲在我的心上,看着这样的爷爷,我知道他很在意奶奶,很心疼奶奶。
我知道,奶奶分明也是在意你的。低眉喝你刚热的牛奶,却悄悄抬眼,偷偷地看你,看你的认真,看你的关怀。尽管眼角皱纹深陷,仍然阻挡不了奶奶心中那满满的欣慰与满足,嘴角不经意间上扬的弧度难以掩映那爱情最美的轮廓,那爱情最为绚烂的底色。
恍然间,发现我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看看你了。从前讨厌的会刺痛人的黑胡子早以花白,头上甚至找不到一根青丝。我几乎讨厌这样的自己,不知道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变老,头发什么时候开始花白,眼角什么时候开始深陷,手掌什么时候开始粗糙,我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我讨厌这样的自己,因为没有好好关心你,从未真正认真地观察你的一举一动。
心中潜藏的情绪终于是抑制不住,迸发出来,在我眼眶中制造着一片浓雾,湿漉漉地恼人。我于是趁着爷爷认真为奶奶取核桃仁、奶奶在满心享受爷爷为她准备的热牛奶的时候偷偷跑出房间,释放了心中的后悔与遗憾,以及那份感动。痛哭一场,从现在起,珍惜陪伴爷爷奶奶的时光,好好关心孝顺他们。
我们从来不是时间的对手,它悄然来过,在你身上留下一道道皱纹,又悄然远走,无声无息,却总让人伤痕累累。但爱情的底色却在这一路磕磕绊绊中走了过来,只留下最初的纯真与美好。
第八篇:底色作文
立于树木,底色决定它是否能成为栋梁之材;立于画卷,底色决定它是否和谐美观;立于人生,底色决定它是否拥有深度和厚度。为生命注入奉献的底色,在追梦路上才会行稳致远。
寒风袭来,落叶归根,转眼又是夏去秋来。一夕之间,攀枝花突然降温了,秋风如同一把巨大的刷子,那满山遍野的绿色仿佛一夜之间被漆成橙黄,我把头往厚厚的牛仔服里又缩了缩,但风还是把我头发吹起,凌乱了我眼前的视线。为了锻炼,我起了个大早,向大渡口的东华山走去。
清晨的东华山,林间的缝隙之间渗透出一缕橙黄,秋雨也带来湿漉漉的凉意。地上撒下一片光影,疏疏、摇曳,那羊肠小道这一刻仿佛也变得静谧,望不到尽头的小径,静静垂在曲径一侧,仿佛早已安排好似的,静候着有缘人的驻足。
拾级而上,我看见一位穿着一件橘红色夹克的老人,拿着一把巨大的扫把,正扫着地上的落叶和路人留下的垃圾,老人扫好一堆,又去其他地方扫。他是谁呢?要知道东华山不属于清洁工清扫的范畴,他是志愿者吗?
他利索地挥舞着扫把,一气呵成,是那么的熟练。可秋风这个顽皮的孩子轻轻地跳过去,把刚拢好的垃圾和落叶吹开,又撒乱开来,老人见状,又走过去扫好这堆,可那堆又散了……
天空泛起丝丝鱼肚白,看着老人的头发,一片银白色中,依稀看见几丝灰黑,那一颗颗晶莹的、如同珍珠般的汗水挂在发际,但脸上洋溢着浅浅的微笑。我疑惑起来,像这位老人一样年纪的很多人都在喝茶聊天,谈天说地,可为什么这位老人不去享福,而在这里辛苦呢?
与老人攀谈得知,他就住在山下、为了保持步道的干净。每天五点多就开始清扫,若是碰上下雨,还要把台阶的积水清除,让登山的徒步者方便。就这样,一年365天,天天坚持,一天往返十八公里。
东华山的小道特别长,一阵大风袭来,这风一吹,又吹散了三堆落叶。老人耐心地将三堆落叶扫完。突然在一棵树前停住了,我好奇地探头看了看,那是一只幼鸟,缩在那里瑟瑟发抖,应该是被风吹下来的吧,老人轻轻地将那小鸟捧了起来,看了看,开口了:“哎呀,这么不注意,鸟妈妈该想你了!”
太阳渐渐升起,在山边,露出半张脸来,橙红橙红的。老人站起身,把幼鸟小心翼翼的捂在夹克里,向亭子边的长椅走去,一边走一边说着:“啊,这样温暖多了吧!”
老人越走越远,望着老人的背影,那件橘红色的夹克慢慢融进橙黄的晨光。那一抹绚丽,泼洒在布着橙黄色的树林中时,我也顿觉温暖,更明白了生命的底色在于奉献——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第九篇:底色作文
《道德经》有言曰:“刚者易逝,柔者长存。”不妨以“柔”为底色,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玉本柔而洁。玉石正是以“柔”为底色,才能承受如此高温熔炼,化形为滋润圆和的模样,方能经世保藏,成为“美好”“高洁”的象征。玉以养人,玉以专德,玉底本“柔”,方得赞颂,方得流传,“柔”是用来坚持本性的一种智慧的变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潺潺湲湲的流水将“柔”的智慧与淡然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予世界万物以润泽。穹顶之下的每一寸土地皆有流水经过的痕迹,碧落以外的每一个生命依靠着水而存在。水早已以“柔”为底色,以“柔”为形态完完全全地与万物紧密联系,再也无法将其分割。试想,若是地震来临或火山喷发,尚可有人劫后逃生,可若是水退出了世界的舞台,无论何物,无一幸免。“柔”是将自身的重要性与闪光点展现于世的一种巧妙的手段。
昔有屈灵均怀瑾握瑜,深思高举;有苏轼笑对赤壁,怅谈古今;有陶渊明种豆南山,带月荷锄;有陶朱公三散家财,泛舟西湖;有梭罗扛斧入林,日寂自然……。面对黑暗而不公的世道,他们并不是以“钢”“坚”与其死死抵抗,而是以“柔”的姿态悄然远离世俗的尘嚣。他们在示弱,但他们以“柔”为底色,坚守一份初心。在那样的环境下,才子贤者好似一朵朵枝头盛放的花,而这些柔者以“柔”的方式避免了与那些开在枝头、显眼却又危险的花朵同流泥尘污垢的命运。他们守着那澄澈皎洁如花朝之栾月如出水之净荷的本心,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柔”是一种明智的保全之法。
然而反观现在,这个巴赫金笔下“喧嚣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愤世嫉俗的大军,他们所谓的以“刚”为底色,以“坚”为姿态强硬地与生活反戈,实际只不过是暴躁与戾气过早染指了他们的岁月,他们所谓“感受到世界的荒凉”,只是因为他们忘了“柔”才是生活的本真。何妨试着让被焦躁蒙尘的心放下,以“柔”为底色,静观柔水三千?须知,过度的强硬有时并不能彰显你的什么“英雄本色”,反而会将你推向无间的深渊,与其去争,去抢而失去本心,失去未来甚至失去生命,不如以“柔”为底,求得初心不变,求得人生平安,甚至以“柔”的姿态成为让人赞叹的强者,毕竟滴水亦可穿石。
“柔”的灵魂必会受到清晨朝露的洗礼与黄昏夕照的祝福,以“柔”为底色必能活出一番开阔而安宁的新天地。
第十篇:底色作文
《道德经》说:“强者易腐,弱者永恒。”我们不妨用“柔和”作为背景色,用世界变得柔和,用驰骋的世界变得坚定。
玉柔软干净。玉是以“柔软”为基础的,以抵御这样的高温融化,并把它变成一个潮湿,圆和和谐的外观。它可以保存在世界上,成为“美”和“高贵”的象征。玉是用来滋养人的,玉是用来专事德行的,玉是以“柔”为基础的,这是赞美和流传的,“柔”是一种用来坚持自然的智慧修饰。
“除了水,水对一切都有好处。”潺潺的流水将“柔和”的智慧与清凉和聪明结合在一起,滋润着世间万物。穹顶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流水的痕迹。蓝天之外的所有生命都依赖于水。长久以来,水以“柔软”为底色,以“柔软”为形式,与万物完全紧密相连,不可分离。试想一下,如果地震来了或者火山爆发了,有人还能活下来,但是如果水退出了世界舞台,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发生什么。“柔和”是一种聪明的方式来显示它的重要性和在世界上的亮点。
过去,屈、与周瑜握手时,都是高擎着手沉思。苏轼对赤壁笑了笑,谈起了过去和现在。陶渊明在南山用锄头在月亮上种豆子。陶朱公有三个分散的家庭,在西湖上划船。梭罗拿着他的斧头走进了森林,这是一个安静而自然的日子。面对黑暗和不公正的世界,他们不是用“钢铁”和“坚贞”来反抗世界,而是用一种“柔软”的态度悄悄地远离尘世的喧嚣。他们表现出软弱,但他们紧紧抓住以“柔软”为背景的第一颗心。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天赋的学者和圣人就像枝头盛开的花朵,这些柔软的花朵以一种“柔软”的方式避开了泥土、灰尘和泥土的命运,枝头上的花朵显眼而危险。他们守护着清澈明亮、繁花似锦的栾月和纯净的水莲。他们与天地同在,广漆与日月同在。“柔和”是一种明智的安全方法。
然而,现在,在巴赫金的“混乱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愤世嫉俗的军队。他们以所谓的“僵化”为背景,以“坚定”为态度,坚决反对生活。事实上,只是愤怒和敌意过早地感染了他们的年龄。他们所谓的“感受世界的荒凉”只是因为他们忘记了“柔软”是生活的真正本质。为什么不试着让焦虑和满是灰尘的心放下来,以“软”为背景,看3000英镑的软水呢?应该注意的是,太多的韧性有时并不能展现你的“英雄品质”。相反,它会把你推向和谐的深渊。与其争斗、夺取和失去你真正的心,失去你的未来,甚至失去你的生命,不如用“温柔”作为基础,保持你最初的心不变,寻求生活的平静,甚至成为一个令人钦佩的坚强的人,拥有“温柔”的态度。毕竟,滴水可以磨掉石头。
“柔软”的灵魂一定会被朝露和晚霞所祝福。以“软”为背景,它必将带来一个开放与和平的新世界。
第十一篇:底色作文
曾几何时,在哪扇掉了漆的大红铁门内,拥有着如此的一段的记忆。
那是一个不大的院子。四棵水杉树像顶天的柱子一样伫立在院落的四角,也就如柱子一般撑起了院落的一片天空。青葱的如针的树叶下,有动人的花和奇异的小虫和一个天真的我。深褐色的土地总是被那新生的绿意所覆盖,那是爹爹奶奶种下的小青菜,那是什么都好奇什么都不懂的我时常错认而连根拔起的“野草”。在这些“野草”上高高俯视的是坠满了像流星一样的柿子的柿子树,在四周一圈的白果树之间,显得格外耀眼。而在极小的池塘边的那几棵极小的石榴树与之相比则更像是一个腼腆的孩子,用嫩绿的树叶掩藏着自己无邪的笑靥。这里总是梦开始的地方。
时常记得春节时移栽来的梅花,病恹恹的,枝枝条条就像有点腐烂的麻绳。自此,便没有人再去照料,亦或看一眼。可它却始终不倒,甚至来年经绽放出了一簇簇的姹紫嫣红。就像爹爹奶奶那时幸福的笑容——这就是生命!爹爹奶奶推开了崭新的红铁门,而迎着门口的就是那株梅花,不管白天还是夜晚,也不怕亲友还是盗贼,迎着外界的就是那株梅花。它就是上苍的礼物,就是快乐和幸福,而爹爹奶奶则将它们传递给所有路过的人。我开始喜欢上那里,天天自己般一个小板凳就去坐在那里玩,并发现树下藏着的一把透着泥土的深黄的铲子和一个锈迹斑斑的水壶。爹爹奶奶的笑容始终不减。
总是记起对门的姓“豆”的邻居。他们仿佛无时无刻不在吵架,并且总是会将我吓得抱着小猫躲进厕所。但我不害怕他们。对待外人,他们总会保持着热情和亲切,并从屋中拎出白花花的还冒着热气的豆腐给我们。到了这时,爹爹奶奶就一定会快步走着回家抱来些什么,并最后笑着告别。至于对他们家的其他印象,也许就只剩下他们家银白色的大门了。比起有了些锈迹的红铁门,那扇银白的大门始终光彩熠熠。即使是在深夜,在月光的照射下,它也总是可以毫不费力地为小巷覆上一层华丽的光辉,为来人驱散心中的雾霭,为后来逼近它的铲斗镀上苍白的荧光,为即将埋葬它的暗黄的泥土浸上希望和梦想。
总是惭愧起那片院子,惭愧起爹爹奶奶,惭愧起那扇掉了漆的充满锈渍的大红铁门和它守护的那个世界。仿佛就在做梦,上午院中的石榴还是火红,梅花的枝叶还在不停地招展,水杉依旧还印透着阵阵的青辉。而当下午一直闷闷不乐的爸妈和我从外公家回来时就只剩下了深邃的土地和其上的废墟和废墟边倒下的充满锈渍的大红铁门旁的两个孤独的身影。爹爹奶奶转过头来盯着爸爸妈妈,并没有笑,也并没有哭。
搬了家,家里的门也是红的,只是更深。
第十二篇:底色作文
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上,青年的作用可谓浓墨重彩。无论是五四运动的爱国情怀,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勤劳朴实,无不闪烁着奋斗的青春光辉。反观当下,“佛系青年”“积极废人”……这些热词听起来就让人有种丧丧的颓废感,但这些青年“人设”大行其道,广泛传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有的人会说,这些热词不过是青年人的`自嘲而已,何必看得这么严重呢?
确实,单独看来,这一系列“丧系”名词,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自嘲的意味。但是,当这一堆“丧系”名词频繁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流行乃至火爆时,它就可能不是一种人的自嘲自解,而可能是一个群体的自哀自怜。这些青年“人设”,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消极等待、追求安逸、不思进取的想法:我已經足够努力了,歇一会儿理所应当。而且这样的想法在群体内不断得到响应,在不知不觉间腐蚀着青年人的思想,消磨着青年人的斗志。
如果放任这样的“丧系”思想传播,会懈怠了气力,软化了精神。网上流传的“三和大神”,本是深圳市龙华区三和劳务市场靠打零工为生的“农二代”,他们奉行“今日有钱今日花,明日无钱才打工”的生活原则,找工作,要来钱快、活轻松、工资日结;干一天玩三天,消极度日。与怀抱“东南西北中,发财来广东”的壮志雄心的“农一代”相比,他们得过且过、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与行尸走肉没有多大区别。他们离繁华虽近,但离幸福很远,因为他们没有活出年轻人应有的精神状态。
放眼望去,“三和大神”似的“佛系”思想无处不在!许多年轻人寒窗苦读十余载,鲤鱼跃龙门没有立刻变成现实,慢慢地,心灵受到创伤,爱上了“宅”。他们沉迷游戏,不再为自己的人生做远景规划和长期投入。这些人和“三和大神”一样,一面想着改变自我,一面却没有走出去的勇气,陷入一种“低欲望的状态”。
奋斗进取型的“人设”才应该是青年们的标杆。出身寒门的河北女孩王心仪,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在一家教育辅导机构打工;出身寒门的云南小伙崔庆涛,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还在建筑工地上搅拌砂浆。他们不靠天,不靠地,就靠自己。过去20年,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很多人获得了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了研究生。虽然做一名保安并没有什么不好,但积极进取、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样子更美!对于每一位年轻人来说,青春时千万不要放弃奋斗,因为奋斗是青春的底色。
今天,中国正在新时代的路途上昂首阔步前进,国家日益富强起来,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躺在先辈创造的美好世界中,放宽心,睡大觉。青年一代,千万不要信奉“今天岁月静好,自有人替我前行”的理念,要时刻警惕被“丧系”“颓废”情绪消磨了自己的意志力。
第十三篇:底色作文
底色,顾名思义,底子的颜色。余秋雨说,以一种底色贯穿始终,比色彩斑斓的人生高尚得多。我说,值得我们贯穿始终的底色,就是内心深处的那份纯净。
儿童崇拜者丰子恺,穿越浊世,历尽劫波,却把纯净的底色贯穿了一生。他曾说:孩子才配称得上是最完整的人。幸运的是,生活奖励了他一大批“小燕子似的子女”,他也用画笔把自己的“孩子们”献给了全世界:阿宝,软软,詹詹……画里的孩子正如作者本身,纯净且纯粹,给我们带来生生不息的希望。
保持纯净的底色,可以使人格更加高尚。穿梭历史的筋脉,栩栩如生的画面依次展开,屈平宁愿葬身鱼腹,也决不随波逐流,改变志向,他坚守人格的纯净,一头跃进奔流不息的汨罗江水,为他的底色抹上了一份厚重;未曾隔绝红尘的李叔同,书法作品张扬绚烂,出家后,他藏锋稚拙,归于平淡,把最初的底色归还于心,最终“一轮月明耀天心”;哲学家第欧根尼看遍世间污浊后仍发出声
如果可以,我真想看看张志和怎么泛舟垂钓,陶渊明怎么育菊酿酒,陆龟蒙怎么赤脚在稻田里驱鼠,张岱怎么茶淫橘虐,又怎么梦寻西湖。纯净如斯,美丽如斯。他们因秉持纯净的底色而从未被时光遗忘,纯净的底色,终会在生命激情散尽后,幽幽地浮现,穿越时空,熠熠生辉。
保持纯净的底色,可以使精神更加饱满。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屈原没有投江,也许中国的历史上只多了一个不得志的平凡人,如果李叔同没有归依佛门,那么我们就无法欣赏到更多的文章与书法,如果庄子接受了楚庄王的厚禄,他也注定无法逍遥游一生。幸运的是,他们坚守住了内心的底色,守护住了与生俱来的纯净。他们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我常在想,如果世上多出一份“丰子恺式精神”,多出一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心境,恐怕阿韦,詹詹就会满地跑了吧?
也许,因为纯净,我们会生活的很平淡,甚至很卑微,但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的一份平常生活而自卑,为自己没有高贵的社会地位而自轻,在心灵的库房里堆满沮丧和叹息。因为纯净,我们可以赞美他人的成功,接纳他人的富有,但绝不会弯下我们的脊梁。
反观当下,行浮尘世,多少本该透明纯粹的心灵变得浑浊,他们没有底色,或者说,他们生来是有的,只不过早已被抹黑,抹糊。正因为我们有纯净的底色,我们更需要学会过滤自己的心境,经常打扫心灵的库房,把昨日的烦恼清扫出去,腾出心灵的空间来存放更多的今天的快乐。虽然我们不能停下奔波的脚步,但我们能掌握脚步的节奏。
人生如梦,如壮阔之山河,唯有守住那份纯净的底色,“何妨吟啸且徐行”,待到归去之日,终会“也无风雨也无情”。生命的脚步因纯净而多了几分稳健,那也是一份动人的美丽。
第十四篇:底色作文
记得那年盛夏游北京,路多人多车马多,记得旅馆楼下的纪念品商店,我曾在那里买了蜜饯,记得未名湖与白塔,记得故宫顶上琉璃的瓦。
然而,不只首都,泱泱吾华夏,上下五千年,区区文化色彩岂足道哉?塞北,弯弓、青天、碧草、黄风、射大雕。中原,拱手、大道、白墙、红瓦、论诗赋。江南,捣衣、小桥、流水、明月、笑佳人。而它们重重叠叠,交织融合,南北贯通,愈发让人觉得懵懵懂懂,高深莫测,变化无穷。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一股中文热,友人们却大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我想,其中,大部分原因即是她的复杂。
可是,即使是再复杂的楚辞、汉赋、骈体、骊文,也都归于简单。这种简单就在于它们都具有一种抽象纯粹的情感。即使在最为深沉的梦里,这种情感也未曾停止流动。只是,在历史的滚滚烟云里;天地所为的熔炉中,这“河流”或是枯竭于涸;或是止步不前;或是“急流勇退”;又或是“奔流到海不复回”。情感的存在实无固定性,亦少再现性。然而若附于一个抽象名词上去求实证时,“文化”,却有它永远的意义。明确而单纯的共同愿望重现了明确而单纯的文化。
我曾听闻佛语,“芥子纳须弥,须弥藏芥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可在大海中发现一滴水,也可以从中看到阴晴圆缺、潮汐变幻。中国文化便也如此。从故宫屋脊的吐水兽,可窥见中国古建筑的精奥;从紫禁城的对称式,可深得皇家的恢宏气度;从苏州园林的精巧别致,可悟会秦淮人家的七窍玲珑;从诗经时代的十六字“马”,可深谙中国词汇的博大精深;从甲骨到简体;从文言到白话;从象形到具体;从繁到简,由古至今——中国文化在无数的领域,无数的界线中成长、蜕变,终于长成一块璞玉,温润而不失气度,谦和而不失坚硬,无数志士仁人,骚人墨客集其心脉而养出的玉啊!英雄的胸襟和情怀,天才的智慧和经验,勇士的传奇和绚丽无不凝结其中,而善良与坚韧是其不变的底色。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快速更新的时代,这是一个风雨兼程、庸庸禄禄的时代,而你仍然坚持你的神秘,提升你的价值,在岁月的涤荡里愈加精粹完善。你用你的行为有力地打破了那些“古文应退出历史,汉字简化”的妄言。
倘若时光细细梳理,历史从容向前,那我要说,中国之文化啊,你的底色是沥去浮华金色的羊脂血玉,既是不变的善良又是恒久的坚韧,既是新时代的开始,也是旧时代的结束,你是——永不停歇。
第十五篇:底色作文
掬一捧心灵的甘泉,滋润着心底的灵性。拾一枚小巧的鹅卵石,解读着人生砺炼的底色。
伫立桥头,听溪水潺潺,看万紫千红,夺目的是遍野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尽将绿色生命无悔地点缀姹紫嫣红的大千世界,不禁在心中将轻轻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绝唱轻轻吟咏,我读出了小草对春的执著追求和憧憬。
春去春又回,花开又花落,斗转星移,任由岁月东逝水,做一个生命的歌者和行者艰难地跋涉于生命的旅途上,饱尝着辛酸与磨难,体验着世态炎凉,打造着生命的底色,到头来却不见精彩纷呈,仅仅捕捉到一抹淡淡的并不耀眼的底色,如同一棵嫩嫩的小草,从冰做的。
生命的底色,被日月的风霜浸润着,也许此生只能能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为大地平添一抹绿荫,以深沉的绿色烘托希望;也许此生只能做寥寥星辰,在并不耀眼的星座上悄悄发光;也许此生注定与名利无缘、与寂寞为伍,与清贫为伴,但也无怨无悔微笑着继续,其实这又是一种怎样的豁达与洒脱!
轻轻擦亮生命的底色,让自己怀揣着明媚的阳光,任自己的思绪像脱了缰的野马在时间的隧道里纵横驰骋,回归到生命的源头,我们才蓦然发现,生命并不是一部史书——仅仅接受壮烈,单单纪录光彩。惊天动地未必是生命的全部,轰轰烈烈也未必就是生命的亮点,生命的底色是一种真真实实的存在!
轻轻擦亮生命的底色,便会发现:生命的过程中心血与汗水浸渍的足迹,每一个烙印的都是一串美丽的诗行,也许坎坷曲折曾将人生之路阻挡,也许惊涛骇浪将生命之舟颠覆;可是挡不住的是生命的坚韧、智慧的能量、个性的飞扬,生命的底色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轻轻擦亮生命的底色,便会发现:生命的过程中心血与汗水浸渍的足迹,每一个烙印的都是一串美丽的诗行,也许坎坷曲折曾将人生之路阻挡,也许惊涛骇浪将生命之舟颠覆;可是挡不住的是生命的坚韧、智慧的能量、个性的飞扬,生命的底色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揭示的真谛!
轻轻擦亮生命的底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要矢志不渝,我们就会“五岭逶迤腾细浪,五蒙磅礴走泥丸”。让心底的那支嘹亮的生命之歌将荒漠唱绿,将元古唱活。
蓦然回首,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已走过了很远的一段历程,生命的底色,如同一株梅花,领略了三月的桃红柳绿,溢满了夏荷的清香,携着秋天里枝头摇曳的果实,在冬天的田野里含笑怒放!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轻轻地擦亮生命的底色,我们又在心中播下了春的希望!
第十六篇:底色作文
“下雨了!”外面孩子们的笑闹声引起了我的惊奇与诧异。我不喜欢下雨,拘于城市的钢筋水泥,疲惫于城市的光怪陆离,盲目于生活的急促与不屑一顾,我已不能再忍受秋雨滑凉的触感与秋声凛冽的气息。
可是......冰冷的防盗窗外是孩子们的王国。她们笑着,闹着,冲进迷蒙的雨帘,找个雨水最旺盛的屋檐下,摆上从爸爸那偷来的啤酒瓶和从妈妈那窃来的小碗。雨声脆响,檐下人醉,秋叶摇摇欲坠。这宇宙空间永恒的自然之声,使我沉谧,静默如谜。
恍惚之间,我看到了天地混沌、鸿蒙初辟的大同状态。这样的孩子,这样莹明澄澈的心灵,只怕放到阳光下,都是透明的。它们是大自然的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栖息嬉戏。以宇宙洪荒、造化自然所赐予的朴野底色,在天地间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沙沙的热烈的雨点向我急切地诉说着那属于我的生命底色:我曾攀山渡水,穿梭于云雾缭绕的青山;我曾于花台小草丛杂处,以草木为林、以虫蚁为兽;我曾于晚霞灿烂的迟暮,吻到山的脊背颤动......“裁花为衣,抟山为钵,扣石为钟鸣,拂花为琴音。”这是我,这真的是我!
吾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我真想当即找一个萤火飞扬,清风袭来的夏夜的小河,在沉静的天河下,撑一支生命的长篙,划开河水,每走一步都像敲碎了水晶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但我不能。在“不忘初心”的时代呼喊下,在“回归本真”的人生憧憬中,人们又走进了城市,走进了一个个水泥方格子里,投身于忙碌的生活,留给山川草木的只是匆匆离去的背影。历史时长是荒诞的,人生有时是荒缪的。难怪欧阳修道:“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宜其沃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在历史的洪流下,在所有人都无法改变的命运之前,回归生命底色,有时真的是件很奢侈的事情。难怪木心有这样的人生追求:“万树攒动火树银花不必等我,如欲相见,在各种悲喜交集处,我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返璞归真。”这句话道出了当代欲归底色而不能的人们应有的最佳生活状态,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也不是别无先择。
不能“采菊东篱下”,那只能在心里修篱种菊,只能爱着当下,爱着我们经历的一些悲欢,爱生活馈赠的一切,对生活抱以积极的态度,虔诚地爱着这个时代。雪飞炎海,此心安处是吾乡。江山板荡,铜驼荆棘,胸怀回归本真的朴野底色,进入嘈杂的人世修行,长途跋涉的返璞归真。
活着,走着,看着,爱着,欣喜着,怀有一分“看山青,晓山长”的生命底色,实在是一种美丽的生活姿态。
第十七篇:底色作文
或许是因为我是独生女,自小就被父母呵护在掌心。我很少关注他人的遭遇,不愿特会别人的情绪,只顾着自己趋利避害。所以,我得感谢上帝,让你陪伴我,外婆,是你亲手为我单调的人生打上美丽的底色,在我苍白乏味的底板上留下“悲悯”这一色彩。
我的外婆是个朴实的农民,她年轻时吃了很多的苦,老了本该像很多老人那样安度晚年,不再忙碌,可是她偏坚持年轻时那样,剩饭舍不得倒,稍微能看见的情况下都不开灯,洗衣服都是手洗……劝了好多回,总改不了“抠门”的习惯。更令我不爽的是,外婆碰到捐款啦。乞讨的啦,总毫不迟疑地掏钱。这使我极为恼火:你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就用于这个。
终于有一天,外婆买菜回来,兴高采烈地告诉我:“田宝,小区门口有个大学生站那儿筹款,说帮助他创业,我顺手给了他20元”
我脸沉了下来,挖苦到:“20元够交好几度电了,你捐了以后,又要省好几个月了吧”
“他看上去实在可伶”外婆兴致低落了下去,放下菜“给他点钱,帮他创业,也是件善事”
我愤愤地合上书,站起来“行,行,你有本事,你去做观世音普救众生,救济天下,我不拦你!”
什么事嘛,我“义愤填膺”他没钱和你有什么关系,用得着你帮他?自己生活的那么拮据,还把省下来的钱往别人身上投?我真的搞不懂外婆的思想。
外婆怔怔地望着我,仿佛刚认识我,过了将近一分钟,她轻轻叹口气,走到我旁边坐下。心平气和地合我解释,声音温柔而有力。
“田宝,你应该多为别人想想,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们是幸运的,可是面对那些不幸者,我们是不是也要伸出援助之手?你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学生,可能也想尝试创业,到那时我希望也有人能帮你。”
外婆的话朴实无华,她只是向我传达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应当有悲悯情怀,对他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尽自己所能施以援助。
后来。我逐渐明白,悲悯是温柔心的源泉,悲悯是菩提心的种子。唯其悲悯,我们才会敏感,唯其悲悯,我们才会珍惜。我学会了舍身处地为别人考虑,看见那些地震后无家可归的受苦者,看见也病痛做斗争的孩子,我悲叹一声,发出鼓励,提供支持。
我看出外婆精神的底色是柔软的淡粉色,以悲悯的情怀包容一切不幸,而他感染着我,在我生命中那小小的底板上,涂抹温暖的橘黄色,蕴含无限的力量。
第十八篇:底色作文
任何东西都有它的底色。
朱漆剥落的窗棂,木纹难掩岁月的沧桑。青苔点点井沿,绿亦难掩的悲歌。一碧如洗的蓝天,飘荡零落的浮云,瞬息万变。或者是千沟万壑的黄土地……
生命起源于荒芜的底色。
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堆垒了无边的土坡,源于喜马拉雅的雪水刻画了土地的沧桑。杳无人迹,凄苦苍凉。
在造物主遗忘的荒原,不知道,是哪一位先民将这块荒凉的大地,作为歇脚的驿站。也不知道,指哪一头羊,在这干旱的黄土地,繁衍生息。
千百年来,每一个黄土里生长的人。都印上了黄土的原色,每一曲黄河岸边的船歌,都带着九州大地的苍凉。悠悠不尽的秦腔,始终在神州上空飘扬。
春种,秋收,冬藏。看一粒种子在平淡无奇的大地上焕发生机,绿意在蔓延,展现生命的奇迹。
生命起源于海洋,月在大地上繁衍壮大,由原来的茹毛饮血变为五谷杂粮,由原来的不断迁徙变为扎根一方,由原来的愚昧懵懂变为文明开化。不着一物的大地并为村落团团,阡陌纵横,鸡犬相闻。
绝对没有一种生物,比人类更坚忍顽强了。走到哪儿就扎根在哪儿。极地,赤道,雨林。无处不活跃着人们的身影。平原,山地,高原,哪里都能生出任世间幸福的,袅袅炊烟。
与沟泽沼池遍布的南方不同,黄土地更干燥。也有别于鱼米之乡的温润婉约,黄土地更粗犷原始。相较于人文环境较多的南方,黄土的颜色就大地的底色,也是生命的底色。简单古朴的窑洞,与土坡浑然一体。
落日西斜,风吹黄沙,枯树老鸦,连落日也仿佛是千百年前的了。是不是他也曾照过千百年前秦汉大地上的先民,伴随着悠长悠长的牧歌,一起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之中。文明就这样在大地的底色上慢慢建立。
生命的底色是荒芜,是孤独,也是虔诚。
随着黄河的泥沙日益增多,滚滚洪流,裹挟着贪欲,冲击着道德的闸门,生态的底线。
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到处是钢筋水泥建成的高楼大厦。然而在表生命的泥土,却被深埋在大地底下。数以亿万计的肆意开采,土地已被挖空,生命的来源已被忘记。
大地的底色变得黯淡,他也比千百年前更加孤独。
最可怕的不是抛弃,而是忘记。
在背井离乡,追求繁华的路上,我们忘记了,我们最初来的地方,忘记了,生命最根本的意义,忘记了,虔诚的信仰,也忘记了,那青山绿水。还有苍凉的大地。
金钱迷眼,酒色迷人。在推杯换盏红筹交错的盛大筵席上,有多少人被迷了双眼,迷了心智。往往,使我们偏离最初的梦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那颗抵制不住诱惑的心。
生命的底色是简单与纯真,在一日三餐中,虔诚的感谢自然的馈赠。在满目的青山绿水中,静静欣赏生命的美好。
没有了生命底色的支撑,即使再绚烂的烟火,也会苍白无力。
第十九篇:底色作文
游鱼戏水,落花旖旎,荷碧摇曳。一派怡然之景在北宋画家刘宷的笔下显得灵动而不僵硬。何以构造如此之妙趣?定睛细看,原来整幅画中并无一丝水纹,只画鱼儿不画水,全然以宣纸的本色作底,却别有一番风味。
古人讲究留白之美,画鱼常无水而游,画竹则有无风而动,每每手执这样的画幅便有清朗明逸之感油然心生,真可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确,诺大一张画卷中清明纯净的底色更增添一番淡雅之趣。
然而底色并不仅仅存在于尺寸画幅之中,每个人的生命画卷上也有自己的底色。
有的人偏爱浓墨重彩,有的人欣赏清丽洁白,底色装点着我们的一生,无论如何着墨,都因为底色的存在而蕴含着我们独特的性格与情感,当我们走至人生之尽头,留下最后一笔墨迹,也许,多数人都不会满意:因为喧嚣的色彩早已夺去一幅画应有的美感,只有少数人用平淡恬和的笔触适时留白,才留下意蕴无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拍遍阑干,这便是淡雅之人生。这淡雅的画卷中,那些貌似无趣之处,也仿佛若有光。而那熠熠生辉着的,是仁者之智,是道法自然之美。所以清丽洁白才是人生该有的底色。
当我们迷惘于灯红酒绿之中,领悟本心,聆听心灵的声音,依心而走。大多时候,因名因利,人们让心灵蒙上一层薄薄的尘土,一次次,一层层,直到心彻底被欲望蒙蔽。固然,声名远扬的人生是浓墨重彩的,但这也就失去了人生原本的平和宁静,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遵循内心,终得留白之境。
一心向阳,无畏悲伤。人生中太多苦难与悲伤,我们要让心中住进阳光,用温暖和煦的乐观之情,慢慢淡去忧虑的深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终以修得心之广阔,容纳万物之胸怀,不在乎因为情感的喷薄而玷染了纯白的底色,在茫茫尘世中,寻找心灵的瓦尔登湖。
自然界里,有万事万物本真的模样。花一天时间,心无旁骛的端起一杯茶走在亭院里,走在树林中,倾听万物生长,注视时间流转,接受心灵洗礼。“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远离世间的纷纷扰扰,让一切都归于宁静淡雅的本色,令风儿轻轻搽去那些不该留下的痕迹,这便是心灵之升华,底色之洁白。
从古至今,无论是“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的傲视凡俗,亦或是“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恬淡寡欲,这些都是纯白的人生态度,是生命的留白之美。
当每个生命的画卷都归于洁净,那时候社会的画卷也就变得美好与和谐,一幅幅拼接起来的那些神秘的洁白,以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宽仁的光芒,梦色绝尘般的巍峨与澄明,让整个世界变得无为而美,成就世界的纯净底色。
第二十篇:底色作文
汪国真曾说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坚持不懈是汪国真拼搏一生的底色,他不畏困难,努力朝着自己的梦想砥砺前行,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诗人。
底色是什么?对于画家来说,底色就是为了突显某种事物或者意境而使用的一些颜色。对于一般人来说,底色应该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而付出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底色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们的人生。它给努力奋进的人诠释了一个道理:或许我们不能飞翔,亦或许我们只能像蜗牛一样匍匐前行,但我们也要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向前。
一定有人听说过力克·胡哲吧?他的出名不仅是因为他不幸的遭遇——天生就没有四肢,更多的是他乐观豁达的励志精神。小时候的他,性格并不开朗,反而是自卑和忧郁的,因为经常受到别人的讥笑,他多次尝试自杀,但在他十三岁第三次自杀时,他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如果发现自己不能创造奇迹,那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奇迹。于是他不再觉得自己卑微,不再觉得自己比别人弱小,他学会了潜水、冲浪,甚至学会了打高尔夫球。他曾说,只有拒绝再试一次的人才会被打败。在拥有自己人生底色前,力克·胡哲的世界是黑暗的,只有他自己在黑暗中挣扎,而当追求快乐成了力克·胡哲的人生底色后,最终成就了他一生的快乐。
积极的人生底色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可能只是凭空想象或感悟就能够形成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成长的环境、个人的学习积累等等,才可以造就靓丽的人生底色。
听过郑桂桂弹奏钢琴曲子而不知道郑桂桂是谁的人,一定会瞠目结舌地拒绝相信她竟然是一个右手天生没有手指的女孩!曾经有人问过她:“你对自己的不幸有什么看法?”这是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而郑桂桂的回答同样令人震惊:“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不幸”。郑桂桂是个幸运的人,因为她的父母从小便拿她当个普通孩子一样看待,从不会因为她右手没有手指而觉得她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会在一群孩子中对她区别对待,从而养成了她乐观与坚强的个性,造就了她出彩的人生底色。
底色是一个人的成长足迹,代表一个人的品行修养,是支撑一个人在荆棘之路上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也是人生中的第二个太阳,它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照亮了我们的梦想,让我们明白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我们明白即使我们生活在平凡的市井里,也依然要仰望日月星空,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底色异常斑斓多彩!
第二十一篇:底色作文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我仿佛看见了一幅奇异美丽的画。
莫奈的名作《睡莲》前,她坐在轮椅上,画板支在腿上,端详着,描摹着。她时而抬起头细细端详,研究着那一笔笔纹路的奥妙,时而低下头用铅笔勾勒,描绘着自己的想象。这本该是一幅很美的画面,但就像在完美的乐章中有一个不和谐音一样,这画面也有不完美的地方。那位女孩没有腿,她的膝盖之下空空荡荡。
她金发及肩,有着高挺的鼻梁和深邃的眼窝,若不是这残疾,她也应该是一个外形无懈可击的女孩。但她的缺陷把本来一幅底色明艳的画猛然变得灰暗。
她或许打完了底稿,费力地侧弯下身子,艰难地够到书包,从里面拿出画纸、画笔及颜料。在常人看来是最基本的简单动作,她也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完成。她画的是水粉,调好了颜料后,她开始上底色。
她的底色很暗,和原作的淡雅俨然不同。原作里的湖水是接近于蓝的浅绿色,而她的底色却是深蓝色。她专注于自己的画笔一端,细细地看着它弯折,滑动,停止,复原,仿佛世界都与自己无关。一行又一行,她用亮色作底布满了整张画纸。接着,她又换上了白色。一道蓝,一道白,这样的条纹相间给人平静的感觉。这应该就是这幅画的底色了,保守而又不缺乏生机,静态中蕴含着动感。她换了更细的笔,开始画湖水上的睡莲。莫奈的睡莲虽模棱两可,只给人以印象,但仍存有写实主义的痕迹。她的睡莲可就不同了,每一朵都略有歪斜,但朵朵不同,更加凸显出每一个个体的特点而不是只注重于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的底色和这样的画风,更像是梵高的感觉了。
最后,她完成了画,在艰难地把画板放回包里后,她在轮椅中伸了个懒腰,脸上浮出点点笑意。接着,她拿起包,缓缓地转动轮椅,离开了她原本的席位,对站在展厅门口的管理员笑了笑,便安静地走了。
由于残疾,她人生的底色和别人变得不一样了。别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底色也都是明亮鲜艳的,而她的生活中则有更多的困难,底色也就更加灰暗。但底色暗一些又何妨?她一样画出了自己的画。别人的临摹都力求与原作完全契合,于是都同样画油画,而她则特立独行,用水粉画出了不一样的效果。别人画的都是一幅幅莫奈的《睡莲》,而她则画出了一幅像是梵高画的莫奈的《睡莲》,不,应该是一幅她自己的《睡莲》。就像她也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一样。
每个人都是一幅自己的画,底色与人不同又怎样呢?底色并没有决定画中的内容,要画一幅怎样的画都是取决于自己,就和书写好自己的人生一样。
第二十二篇:底色作文
飒飒秋风起。
院中有一棵银杏,伴着秋风,金黄色扇翼般的叶片悠悠飘落,宁静,雅致。
一次放假,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回到家,放下包,直觉肩膀一阵酸,伸手揉了揉,拉开拉链,独见厚厚的一沓试卷,我叹口气,数不尽的习题,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消耗了我对生活的热情,不知不觉中,竟只剩下枯燥,生活的底色仿佛只剩下黑白而已。
突然,一抹金黄闯入视野。走到窗户口,呼吸一窒:细碎的阳光从银杏叶间洒落,铺就一幅淡雅的画卷。阳光正好,风儿飘过,几片金黄色的叶子先后缓缓落下。
”丫头,回家了,怎么在这儿发呆?”转身,是祖母。“奶奶,我看银杏呢,秋天的银杏最美了呢,您知道为什爷爷当年要种下这满院的银杏吗?”
奶奶只是小小,眼角的皱纹弯成一道涟漪,两鬓霜花尽染,佝偻着身子,拄着拐杖,缓缓的走向近处的一棵,抬起手,摸了摸粗糙的老树皮,一如奶奶的手,眼神中似是怀念,许久,才听到她温婉的嗓音响起,在这小小的院子中,随着空气,不断回旋,上升:“因为银杏很美啊,而且,你不觉得它活得很从容吗,银杏叶总是不急不躁的往下落,从不会一起落。”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又是一阵凉风吹过,一片扇翼在半空中摇摇晃晃的坠落,在我的眼里,却又是那么美,它仿佛是在做他生命最后的舞蹈在,最后在祖母的肩上停止,那一刻,祖母嘴角,那一刻银杏叶纷飞,那一刻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一丝金黄的底色,那一刻,美如画。说银杏叶从容,祖母的身上亦是散发出从容的风度,惊煞满树繁花。
杨绛先生也曾经说过:“我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原来,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所以,任晨钟暮鼓,把握从容的生活底色不失为一件妙事。
顿悟,陡然想起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今生,我只愿做一朵平凡的陌上花,不妖娆,不张扬,只是从容地绽放。”不错,生活太琐碎,我们又太浮躁,很容易在繁事中迷失本心,以至于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忘了自己从哪儿出发,其实,我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把生活的底色换作从容便可。
其实如同拍照摄影,选择恰当的底色,看似随意,但实则十分重要。我们可以没有很多的成就。但我们却不可以让生活失去从容的底色。
时光清浅,岁月嫣然。前进路上,从容的底色让我们保持清醒,亦给我们无穷的动力,随时给我们提醒:不要被外物所,迷惑不管遇到什么,都以一颗从容的心笑对,则将会令我们获益匪浅。
平和岁月,我就这样一路走过,前进路上,一棵银杏树上,金黄色的叶子正慢慢掉落,我的步伐,亦是从容。
第二十三篇:底色作文
感恩是折射我们灵魂的精神底色!
——题记
有一种表情是感激涕零:
有一种举止是爱恩施报:
有一种意识是知恩图报……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还是塑造人格品质的基础!
感恩这种无形于心而有形于行动的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创造了生活的美好。幸福和人格的善良。宽容,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定!孩子长大了以自己的能力赡养年老的双亲,路边受到帮助的流落者的一声道谢,灾区里接受援助的灾民默默的一滴泪……这一切都上演着生活中最真实的“感恩”,他们共同勾勒出世间最让人感动的轮廓,表现了生活最真挚的情感!感恩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与理解的桥梁,也是人与人之间摩擦后的和谐;感恩是萦绕我们心间的情感,更是释放于我们体内的一种体液!学会感恩是生活的重要课题,拥有它能够擦亮蒙尘的心灵,拥有它等于有了做人的支点,使我们内心平衡,更使整个社会平衡,拥有它就如同得到生活的润滑剂,使人与人间的友好。诚实。善良。信任。理解。宽容更加光亮。感恩的心时刻陶冶我们的情操,使我们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康的心态,不至于私欲膨胀,把自己困于人生坐标系上的原心……
由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有着这份精神底色,而这份精神底色又在维持着这个民族!
“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是唐代陈润感恩的心发出的叫唤:“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孟郊感恩的心写出的赞叹……《感恩的心》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它的歌词谱写出感恩的概念,它的旋律演奏出我们的感恩情,它的音符随着我们的心跳而跃动!我们凭借着这颗心奠下了基石,用心中感恩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和谐的民族,正因为有这一份创造力,我们能够维持着我们的民族,从而又使感恩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几千年的民族历史里,感恩几乎以文化的形式传承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以特有的魅力创造了一种精神底色,影响着千秋万代,编写了众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点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铭记他人给予的帮助,铭记社会。国家。历史。给我们的一切:铭记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
感恩于太阳,会领悟到温暖!
感恩于蓝天,能感受到自由!
感恩于草原,会理解到辽阔!
感恩于海洋,能航行于远方!
让《感恩的心》唱出我们的底色,唱出我们的热情。用感恩点缀我们之间的交集,让感恩成为有味道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