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摘抄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大概有8篇左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昨日在中央CCTV-1台播放结束。
它是年近七十的女编剧王海鸰认真阅读了一百多万字、历时两年半完成的剧本。她的代表作有《中国式离婚》、《牵手》和《新结婚时代》。
由李路执导的《人世间》,写的是北方某省会城市“光字片”区居住的周姓一家人的生活。剧本从知青下放开始到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企业改制到招商引资、房地产开发和反腐倡廉。它虽然描写的是周家人的生活,却浓缩了一个大时代背景,并让观众清楚地看到了个人、家庭的命运是和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的,国好才能家好!
编剧王海鸰跟小说中的主人公“周秉昆”是同龄人,经历过相同的时代。丰富的人生经历与阅历,使她对婚姻以及人性情感有着非常细腻独特的把握,对人间百态看得很透,剧中各色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特征和时代烙印。
这部电视连续剧,编剧、导演和演员们共同努力打造出来的基调是明亮、温暖的,也是成千上万家庭现实生活的再现。看完后,感悟到:
一、世间没有完美的人生,光鲜亮丽的倒影,是你看不到的暗苦。
周家三兄妹中,周秉义堪称“理想人生”。自己北大毕业,岳父是省长,妻子是医生。在岳母的指导点拨下,仕途顺利,这是许多人羡慕的人生。可他的苦,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为了照顾妻子的情绪,他“入赘”岳父岳母家,生活得小心翼翼。
妻子不孕,可面对自己的父母,只能说自己不育。而且,两家父母从来也没有见过面,更谈不上走往。
在军工厂担任党委书记时,救厂成功欣喜之前,差点被炸死。
后来身为市长,在招商引资中,为了一百万一杯的酒,当了拼命三郎!酒宴之后,被送到了医院抢救,伤身伤胃。
为了光字片的百姓和将来更多的人住上新房,他顶着胃痛,千方百计赶时间,把事办成后却遭实名举报,组织调查后虽没事,但因长期的工作压力身体状况日渐趋下,最后事业曲终谢幕,回归家庭。
象作家张爱玲说的,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世间哪有十全十美的人生!≤zhaichao.com≥
二、父母子女,感情也是需要培养的。
周蓉是一个一心追爱的文艺青年。为了爱情,下放到遥远的深山。后来因事她将女儿冯玥送到弟弟周秉昆家暂住,然而却变成了长住。她们的感情变得越来越生疏。
后来为了弥补多年来对女儿的亏欠,周蓉意将女儿冯玥接到身边,可冯玥却不愿意跟亲生父母生活。后来在冯玥与楠楠的情感纠结中,周蓉倾其所能,帮助女儿过情感这道坎,又使她们渐行渐近。所以,父母与子女,唯有互相付出,方才有爱。
冯玥说:如果自己有了孩子,一定带在身边,不管多难。
三、成绩不好的孩子,也有最好的一面。
周家的三个孩子,老大周秉义、老二周蓉,都是学霸,都考取了北京大学。结业后,一个从政,一个成为副教授,父亲周志刚以此为骄傲。
而老三周秉昆,从小读书不灵光,学习成绩都是倒数,是最没“出息”的一个。长大后的周秉昆,做了小工人。
当哥哥姐姐飞得越来越远,只有他,一直陪在父母身边,守着家,照顾年迈生病的母亲。
诚然,周秉昆没有给父母挣到面子,而他却是实实在在给了父母温暖的那个孩子。
成绩好坏,不是衡量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做父母的更不能厚此薄彼,也许,他才是你老来的依靠。
四、冲动是魔鬼。一时的冲动,会伤害到自己的至尊至亲。
儿子周楠在美国去世,周秉昆冲动之下,怒打骆士宾,不料过失致人死亡,周秉昆面临着法律的制裁。
为了救周秉昆,妻子郑娟跪下求骆士宾的妻子。
周秉昆入狱后,郑娟夏天摆摊卖冰棍,冬天摆摊卖地瓜,手上长满了冻疮,艰难地撑起整个家。
冲动是魔鬼,如果周秉昆没有动气和骆士宾打起来,就不会有牢狱之灾,也不会给自己最亲的人带来痛苦。
学会冷静,也是一种智慧。
五、这世上,只有父母,关心你过得好不好。
为了爱情,周蓉追随着冯化成下放到贵州,离家里千万里。快过年时,周志刚放心不下女儿,带着女儿喜欢的东西,一路翻山越岭去看她。周志刚看到冯化成对女儿很好,才放心将周蓉交给他。
这世上,只有父母,关心你过得好不好。
后来,冯化成出轨,要和周蓉离婚。又是周志刚,带着一身的怒气去找女婿算帐。
六、伤自己最深的,多是自己在乎的人。
《人世间》里有一幕非常扎心。那就是周秉昆和父亲争吵。
周秉昆说:就我没出息,我多难受你知道吗?……你不安慰我不说,还什么话难听你说什么话,哪儿疼你抠哪儿。
周父说:我说什么了?
周秉昆:从小到大,就听你说,你哥你姐学习好,你呢?都是班里的倒数!
周父:是不是事实?
周秉昆:事实就该说吗?事实就该说吗?
周父:好,我错了,我说了我最不该说的大实话。我这上辈子,我造了什么孽,生了你这么个混蛋玩意。早知道你这样,我当初就该把你掐死。
明明是最亲的人,却说着最扎心的话。
这一幕,也许很多家庭都经历过。
很多家长几乎不会给予孩子赞扬和肯定,取而代之的却是打击、挖苦和讽刺。正是这些,深深刺痛着孩子的心,有时,会留下不可愈合的伤痕。
好好说话,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看完一部剧,就等于和剧中人物走过一段路。无论是
是悲是喜,都会回望。
人要学会在回望中总结,那才能进步。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要多想那十之二一。就像郑娟说的:要是心里难受吧,就想想高兴的事。
人生,不就是应该如此吗?
第二篇: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
最近,根据梁晓声先生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人世间》正在热映,这部剧通过描绘居住在“光字片”的周家三代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全面展现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近50年间中国社会和百姓生活命运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囊括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知青返城、高考恢复、出国热潮、下海、走穴、工业转型、国企改革、个体经营、反腐倡廉等重要社会热点,揭示了改革开放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全新面貌,反映了基层人民群众对于通过自身努力奋斗,以正直与坚忍诠释时代精神、创造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最让我动容的是剧中的主人公周秉昆。他生性倔强、敢爱敢恨、嫉恶如仇。作为普通百姓,他历经风雨与社会变迁却毫不动摇,一次次碰壁却依然饱含热情、笑对生活,始终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温良笃实的人格力量。
这种人格力量,是有根的。傅菲曾写下:“颠沛流离,我们却始终有一种根系,贯穿全身”。“光字片”的人们便是有根系的一群人,他们像种子一样向阳而生,以这种挺立的姿态和随遇而安的心态消解了转型期的“郁闷”。在外部巨浪或自身不幸面前,“光字片”的人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没有放弃对善良的秉持。他们一直有血有肉、有尊严地“活着”。
那么究竟何为根系?这让我想到《觉醒年代》中辜鸿铭对中国人精神的阐述:“中国人的纯直与温良是藏在骨子里的”。它指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一种坚忍超脱的意志。数千年来内部的动荡和外界的敲打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根系文化,深耕广植、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之巅,经久不衰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就一定会有一些人在密闭的铁屋子中醒来;有一些人固执地肩起纤绳,拖着生了根的现实向理想的彼岸一步步艰难地前进。他们是先行者,是伟大时代的奠基人。
那么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这一代人又当如何自处?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在我看来,有我,即是与自己内心炽热的那份共鸣,是精神的逍遥游,是将自己的人格高度向上拔节的发展的力量。世事纷扰复杂,人间角角落落席卷着或明或暗的血雨腥风,你我唯有秉持内心深处的温良,不断执着地向上,才能发现,穿透人世间的高空后更有璀璨的霞光与朗洁的星辰。如此,我们便登上了自己的王位,这会是一种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流浪汉合为一体之后,生命向上发展的无可比拟的欣喜。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身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该接过奋斗者的纤绳,去碰撞未来的苍茫。
不为什么,只为你我脚下站立的这片土地。
第三篇: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
透过《人世间》的周家三兄妹,我们看到了社会变革期中,普通人是怎么过日子的。过日子到底在过什么?这中间环境的作用、社区的影响、人情的冷暖、阶层的冲突、以及那么多“事件”和引发它们的诱因…,看清这些,也许就大致能理解过日子的本质,以及普通百姓的幸福观。
故事开始时,人们的出身对人的影响相当大。出身不好,往往很多事就不在你的努力范围内了。有些社会青年为此无法获得正经工作,因而铤而走险,游走于法律的边界。从求存视角看,越是高风险,就越需要仗义,故事一开始就有人为仗义送了命。
周秉昆自己虽然根红苗正,但他还是眼睁睁目睹了工友大哥被执行了枪决,从此那血腥一刻挥之不去。
而死去的工友并非真正失手打死人的真凶。可他没有供出别人,自己替那个叫“棉猴”的死了。
愧疚的棉猴与另一个哥们,每月给死去大哥的遗孀郑娟送些生活费,但郑娟不收,她恨他们。甚至她肚子里的孩子都是棉猴奸污她时怀上的。
棉猴想到了厚道的周秉昆,让他转送生活费给郑娟。就这样周秉昆认识了郑娟,两人一见钟情。他们甘愿在苦日子里挣扎,也不离不弃,彼此用自己全部生命的热情去温暖对方,以及对方的家人。
父亲周志刚知道,周秉昆这个老疙瘩,比起双双进入北大的哥哥姐姐,优秀程度有太大的差距。可就是这个倔头倔脑的小儿子对周家的照顾和付出最多。挨打也最多,他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只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能有一个如此孝敬父母的孩子在身边这是多大的福气啊!
过日子离不开环境,周家一直住在棚户区一般的“光子片儿”。而大哥二姐则都因婚姻与干部大院扯上了关系。周家长辈却从未与亲家走动,这就是阶级阻隔。周家不愿落得攀龙附凤的口实,亲家也怕穷亲戚惹来太多麻烦。
阶级有政治和经济之分,那时工农兵在政治上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可它是以国家强力赋予的,并非来自社会的自然认知。而那些干部大院里的大房子却实实在在地从经济上建立了不同的阶层标志。资源和权力,让住在那里的人有着天生的优越感。小说比影视剧本表现得更加充分,也更加真实。
那么走出“光字片儿”的哥哥姐姐,并没有把父母带出光字片儿,也没有对周家父母多尽些孝道。恰恰是没太大出息的周秉昆和媳妇郑娟一直在照顾老两口。
哥哥姐姐是怎样完成阶级穿越的呢?途径有两种,第一个路径是读书,毕业于北大,本身就已经不在“光字片儿”那个阶层了。第二个路径是婚姻,应该说,兄妹俩在上大学前就与另一个阶层的子女有了恋爱关系或深交。今天,这两条路依旧是最实际的“快速路”。不一样的是,今天两条路更加拥堵了。
大学毕业,特别是恢复高考后的头三界,在“官路”的发展机会上相对多一些,因为十年文革形成了断崖。周秉义的婚姻对他的发展有着相当传统的影响。《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似乎更能体现草根阶层的向上穿越,其实他的成长多少也和婚姻有一点点关系。
再说二姐周蓉,她不仅聪明,还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女性。未经父母同意,借下乡离家出走,远嫁了一个破落的诗人。
经济并非是唯一追求幸福的路径。知识是可以超越经济的,当然真正有知识的人,在当今社会也不至于在经济上陷于窘迫。周蓉成为了大学教授,这对她早期追求的理想,应该说已经是一种相当的成功了。
可她还是和诗人老公分手了。诗是一种浪漫,汉语与西方语言不同,本身就相当“朦胧”,古汉语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有。今天的白话文已经被“西化”。加入了更多的语法和逻辑,估计作为诗的语言,朦胧之美恐怕再难超过汉语了。
可事物发展到极致,也会遇到“理想悲剧”。浪漫诗人丈夫多次出轨,让周蓉不得不为自尊割舍了第一段婚姻。过日子可以很浪漫,但也得承受后果。好在家乡还有一个为她“守身如玉”的帅哥干部子弟。小说里周蓉为了女儿,抛下第二个老公长达十二年,在法国过她过着独立女性的日子。这不能不说也非常有个性。
周蓉过得日子超越了岁月静好,但又过于乌托邦。不能不说她的人生是丰富的,但过得也跌宕起伏,不计后果。活出了一种新女性的风采。
小说和剧本最着力刻画的是老三周秉昆。他太普通了。在朋友们眼中,他仗义热情。在父母眼中,他孝顺有加。在领导眼中,他善良可教。在老婆眼中,他近乎完美。
人活着是给自己看的?还是给朋友和社会看的?是领导的表扬重要吗?还是父母的满意重要呢?是被老婆疼幸福?还是疼老婆更幸福?谁说得清?说清了更有幸福感?还是更朦胧些更有幸福感?
孩子对周秉昆是那么重要,为了一个强奸犯和自己老婆生的养子,他大打出手,结果坐了牢。为了自己也不太明白的政治事件,也仗义了一把,还被抓了。
生活有那么多苦,周秉坤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好房子,花光所有积蓄,结果被骗,重新回到“光字片儿”。生活公平吗?好事老婆跟着他一起幸福满满,灾难老婆默默地跟着他一起扛。
两个人的夫妻生活总是那么和谐,像一种强劲无比的溶剂,多大的痛苦都可以被消解。作者说这是那个年代最简单的幸福,只要两颗真诚热烈的心就能达成。
别以为这太简单了,大多数家庭,这种幸福是一个衰减极快的函数,峰期不过是结婚的头几年。幸福就是可以很简单,前天头条发来一个问题:
人生最好的结局是什么
是有幸在人类文明中留下点什么的那些人。对没有那么高天赋的普通人,和相惜相爱的人相守到老也可以满意了。
我的回答您满意吗?周秉昆就是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他不仅幸福了自己,也幸福了老婆,不仅幸福了父母,也幸福了亲朋好友。解读了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兄妹三人的幸福不一样,老大作为父母官,当然不能只顾及个人幸福,因为它的基础与担当者的责任有关。
老二,就想活出五光十色。爱谁谁,喜欢她,就只能接受这种个性。因为有这样的个性,她才能发出光。
老三,活出了情,活出义,活出孝,活出了甜酸苦辣的生活滋味。不管你喜欢哪一种,真诚对待生活,生命就一次,抱怨无意,去笑迎明天的朝阳吧!
第四篇: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
起初了解这本书是通过看电视剧开始的,在家里陪母亲看过后感觉剧情和演员表演都还不错,在网上买的书来看,以至于后期是电视剧情节还是原著情节有些混淆。
先说下电视剧和原著各自的表述有什么不同,电视剧是一整套表现,通过演员光影渲染包括加深的戏剧变化更直接的调动观众的情感,必须承认电视剧对人物刻画的细节还是有的,为了丰富故事情节,特别加入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变化包括香港回归等大事件。而原著最主要的是通过周家这一家人自1972年五十多年间的生活变化演绎中国东北城市工人家庭生活在不同时期的缩影,更主观的对不同时期加入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通过不同人物的描写也让读者了解到了在那个年代人物内心经历和成长变化。
回归原文,这本书描述的年代开始于文革,对我影像比较深的就是全家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团聚,父亲是支援大三线的工人,母亲是街道办的(自愿没有工资),大哥是兵团知青,嫂子是农场知青,姐姐是贵州山区知青,姐夫是右坏诗人,周秉昆是留城市工人,当时全家只让一个孩子留在城市里给找工作,其余的全部要响应党中央上山下乡的政策,生活条件艰苦聚少离多,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为了过年吃顿不错的年夜饭也就是有个肉菜要攒好长时间的肉票和菜票。
四人帮打到后,一些老革命专家被平反回到了工作岗位,知青开始返乡,大学也陆续开始招生,有些有条件或者有准备的陆续都考入了大学,不管在那个年代还是现在,上大学是改变自身命运最高的途径,在周秉昆自己和兄长姐姐之间的认知差距,还有原同事朋友间上大学和不上大学后期各自的生活水平差距都可以体现出来。知青返乡后面临就业住房等问题都有所描述,陆续进入改革开放,原来东北共和国长子的历史使命完成,进入改革开放带来的阵痛期,大批工人下岗工厂倒闭和国退民进进入市场经济,那些年对于工人来说确实需要时间缓冲来调节物质生活和社会定位等问题,但整体来说相较于前些年来说,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有所改善的,比较有画面的反馈就是过年买年货和年夜饭上面大有改善。
书中最后对光字片的拆迁改造也是前些年城市发展运动中不可少的一环,但是原著中那样的模式是不可复制的,纯粹靠周秉义个人魅力和个人能力办成的,首先找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开发商先在新区把房子建设起来,然后老社区的人迁移过去,在原土地上做房地产开发外售,达到双赢,包括对新区的统一物业式管理,有些人很难理解,以至于群众后期对他个人议论很大,常人很难相信经手过上百亿资金的项目这个人是清白的,也体现了人心的复杂性,和老城区改造的困难程度。
最后说下周秉昆一直说的相较于哥哥姐姐想做一个普通人做一个好人,一个家庭在那个年代出两个大学生,在那个年代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在那样的环境下,作为弟弟怎么找准定位怎么面对父亲的下意识区别对待,确实也是一件需要面对的事,在这种环境下依然选择孝敬父母,努力工作,团结朋友,不等不考,不能说完全没有受哥姐的帮助,但相对于现在个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况有本质的区别,踏实突破自我,一步一个脚印,最少赢得了自己的人生和爱情。
书中长篇描述的年代,我也亲身经历了一部分,有遗憾也有欣慰,我也是一个普通人,而且现在正是人生重要的分水岭,承上启下的年龄段,如何做好选择突破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的事,是我面临的问题和考验。
第五篇: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
最近每晚20点准时追CCTV1的电视剧《人世间》,非常接地气的一部剧,昨晚终于迎来了大结局!这部剧改编自梁晓声的同名获奖小说,整部局展现的就是周家人的一生!历经人世间的跌宕起伏后,剧中每个人的命运最后尘埃落定。在他们犯过的错误、走过的弯路和受过的沧桑中,无数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看完这部剧,收获感悟颇多,真正的领悟到:强大的人不是能征服什么,而是你能承受什么。同时感悟到了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各事,好事儿,坏事儿,一世一帆风顺的很少。通过这部局,我看到很多扎心的真相,它把人情世故剖析得淋漓尽致。
首先,告诉我们:人人都有本难念的经,没有谁不累。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周家的三个儿女也一样。大儿子从小懂事上进,二女儿漂亮任性上进,小儿子憨厚老实孝顺。剧中后来的大儿子周秉义当了官,二女儿周蓉有文化当了教授,小儿子周秉昆很孝顺。外人眼中羡慕极了。但是周秉昆的生活屡屡受挫,三番五次丢掉工作,他买房时被骗,钱没了,房子也被收回,最后只好搬回老宅,按说他有厉害的哥哥和姐姐,但是最终这些事也都是他自己抗着。因为他了解哥哥是上门女婿,时刻要看岳父母脸色,每天都过得如履薄冰。姐姐和丈夫关系恶化,对方还出轨了年轻女诗人,她只能无奈选择离婚。姐姐女儿也性格叛逆,与姐姐关系淡漠。
三个人的人生告诉我们:众生皆苦,人人都在负重前行,你帮不了我,我也替不了你。你羡慕的光鲜背后,也要咽下不为人知的辛酸;你渴望的拥有背后,也伴随着无法挽回的失去;与其四处寻找别人的庇护,不如咬咬牙,独自扛下所有。
关系方面:一个人的价值,决定了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当你一身泥泞时,再怎么献殷勤,都是别人眼中无关紧要的存在。当你光芒万丈时,无需刻意讨好,别人也会想尽办法主动靠过来。哥哥、姐姐从下乡开始就没照顾过家,家里的一切都有周秉昆抗着。但是邻里还认为他是家里“最没出息的孩子”,直到后来他与父亲大吵一架,为了证明自己,最后辞掉酱油厂的工作,进了编辑社,管理餐厅,事业一步步有了起色,在朋友邻里眼中慢慢变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朋友有事都会找他商量,出主意。
人性方面:别高估感情,别低估人心。周秉昆跟曾经的工友曹德宝感情非常深厚。
曹德宝、乔春燕发小,春燕也是秉昆妈的干女儿,亲上加亲的关系,让两家人的来往非常密切。两人聪明,也是几个朋友里日子过得最好的两个。但是随时时代的发展,人心发生了变化,最后变得差点失去了本性。秉昆出狱时,想借钱买车,德宝和春燕怕他还不起,找了个借口没借,曾经因为一个年轻姑娘闹离婚时,秉昆还充当过和事佬,劝说两口子重归于好。后来,秉昆的哥哥周秉义改造了旧城区,让光字片的住户搬进新楼房里。德宝夫妇也想分套大房子,却因不符合搬迁规定,办不了落户。于是,他们理所当然地找秉昆帮忙,让他去向哥哥求情。秉昆不想为难哥哥,拒绝了他们的无理要求。为此,他们跑到拆迁工地大闹,扰乱周秉义的工作。事后,他们还写了举报信,污蔑周秉义贪污。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完全忘记周家对他们曾经的恩情。昔日相亲相爱的密友,转眼间就成了水火不容的仇敌。
生活中,高估感情往往会遍体鳞伤,低估人性终将会满盘皆输。还好剧中的秉昆娟善良,最终释怀了德宝春燕的作为,原谅了他们。
处世方面:凡事不计较,最聪明的活法。周秉昆的妻子郑娟,是个苦命的女人。
未婚先育,未婚夫犯事儿被枪决,她被未婚夫的好友伤害,并怀上了对方的孩子。她靠串糖葫芦独自养活孩子,还要照顾老母亲和盲人弟弟。和周秉昆在一起后,邻居们也在背后议论纷纷,猜测她和孩子的来历。然而,不管旁人怎么对待她,她从不往心里去,见了谁都乐呵呵地打招呼。她还任劳任怨地照料周父周母,帮助在外求学的周蓉照顾女儿。无论是住在破烂的土坯房,还是搬进了宽敞的楼房,她都把日子过得欢天喜地。
秉昆坐牢的8年,她的坚强不是一般人可比的。其实,在底层摸爬滚打过的她,早就洞察了人性善恶。
但她比谁都清楚,现在的日子有多么来之不易,何必事事都去跟别人计较?没有人是傻瓜。只是有时候,我们选择装傻,来感受那叫做幸福的东西。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味较真,穷追猛打,只会烦了别人,累了自己。该糊涂时就糊涂,不跟他人锱铢必较,才能活得从容。
关于心态: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人。
剧中周秉昆的一生遇到了不少波折。剧中首先让胆小的他去看好朋友涂志强的枪决现场,后面噩梦不断,见谁都是那个杀人犯,最终搞的丢了木材厂的工作;其次,在那个年代爱上一个带着孩子的女人,家人的不接受,朋友的不理解;再后因为文章的事入狱半年加上母亲变植物人;最来过失杀人锒铛入狱。然而,他们没有悲观堕落,而是鼓起勇气继续前行,秉昆在狱中积极配合,表现良好,想办法争取减刑。郑娟则靠卖红薯、冰棍,努力地支撑起这个家。出狱后,他和郑娟搬进了改造后的新城区,开了个小餐馆,日子过得热热闹闹。常言道,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在遍地狼藉中踽踽独行,是大多数人的宿命。看到周家人的一生,让我体会到:强大的人,不是能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最后,这部剧中我认为很精典的句子:“养心智,养口体”和“苟富贵,勿相忘”。“养心智,养口体”是周蓉前夫冯化成对周秉昆说的。大概意思是:养口体,说的是现实中洗衣做饭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父母的衣食住行。养心智,指的是儿女有出息,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虽不在父母身边,但让父母脸上有光,精神上开心。而“苟富贵,勿相忘”是大哥周秉义在下乡时期对大嫂郝冬梅说的。
这部接地气的剧终于追完了,期待有更好的剧!有喜欢《人世间》这部剧的也去追追吧,我相信每个人看完的感悟都会不同!
第六篇: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
人世间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一部好剧,时间是从1969年开始,是以北方周姓人家三代视角,描述了几十位平民子弟近50年的跌宕起伏人生。
我是第一次看这种长时间跨度的剧,他讲述了很多人的一生,不管你出生60后70后80后还是90后,你都能在剧里找到自己的化身,看完这剧我发现,子女有没有出息跟父母有没有文化没啥关系。
但跟夫妻关系好不好,成长环境好不好有直接关系,有一句话特别好,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要用生来治愈。
剧中的人物点评:
周志强,周家人的父亲,家庭一把手,是个老党员,是位八级工人,实干家。
优点:正直,能干,有威信,大家都很尊敬他,思想觉悟在他们那一辈算很高了。
缺点:脾气大,会打人,倔强,自尊心超强,爱抽卷烟,大病快死的时候,还找儿子抽了二根。
总结:他非常爱自己的女儿和二个儿子,他女儿私自下乡跑贵州农村去,嫁给了一个诗人冯化成,很多年都没有原谅她。
听到他小儿子喜欢上一个带小孩的寡妇,气得直接就一脚把人踢飞了,他的大儿子娶了省长的女儿,他到死也不知道是他儿媳不能生育,也因为身份地位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到死也没看见亲家一面。
但最后他都认可了儿女们的婚事,他是一个明事理的人,是一个好父亲,他唯一不好的地方是他爱打人,他小儿子周秉昆就继承了这个不好的缺点,后来因此坐了二次牢。
李素华:是周志强的老婆,非常慈祥的一位奶奶,非常爱自己的子女,很爱笑,有句话叫情深不寿,她在老头去世后,因为过于悲伤,也相继去世。
大儿子周秉义:是个学霸,毕业于北大哲学系,职位做到了部长之后反回家乡,实现了光子片旧房改造,他没有子女,为了忙事业也很少时间和爱人在一起,最后还得了胃癌,他为建设新中国无私的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看剧的时候很多人弹幕说他是个直男,其实这样一个人,根本没有时间去理解和关心他们,因为他的脑子里爱的是国家和老百姓,家庭被排在了次要位置,不是不爱,是一种大公无私的爱。
很多人说他没孝心,不关心自己的弟弟秉昆,当他弟弟要坐牢的时候,我想观众都希望他出面帮他弟弟,有这样想法的人,显然也不适合从政,做不了这样的人,如果他帮了,他就和龚维则一样的结局了。
很多人在看到他差点被炸死的时候,都希望他能回去教书,他自己都有动摇了,但后来又坚持要做出成绩,我做为一个观众,在当时都有些不理解,太难了,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拼上了性命,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是了不起的人物,我觉得当时不理解他的人,都不属于这一类人,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极少数,真正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
女儿周蓉:是个学霸,毕业于北大文学系,私自跑去贵州找自己的情人,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追求的是理想的爱情,纯洁的职场关系,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不计后果。
这本身需要很大的勇气,很多人说她自私,我觉得爱情本身就是勇敢者的游戏,她的这种勇气,很多人想都不敢想,更不要说做了,这也是她女儿佩服好的地方。
由于她把生活太理想化,丈夫受不了她离婚了,被社会暴击后,她慢慢开始变得世俗,所以观众也觉得她成长改变了,看她更顺眼了,现实世界几乎没有这么天真的人。
尤其是把礼物送出去了还要回来的,但也不是无法让人理解,因为他根本不会搞人际关系,她认为要靠实力,送礼是在收买人,太丢人了,尤其是礼物送了,脸也丢了,还办不成事,那还送那么贵的礼干嘛,不是白送了吗,反正我也不想求人,不如拿回来,当然这种行为没有几个人会去做。
她不孝敬父母,是因为她一心想追求到自己的爱情,她不抚养自己的女儿,因为她想实现自己当老师的梦想,很多人认为她很自私,是因为这些人没有这种追求,如今远嫁的女人还少吗?如果远嫁后男方没有父母了,子女放娘家带的没有可能吗?现实中其实都寻在,只是你可能没有这么好的父母。
剧中有句词说,一个人真的很难理解另一个人,其实细想没有什么不理解的,你不理解只是因为你不是那种人,而且你不会站在她的立场去思考她的这事合理性。
小儿子周秉昆:乐于助人,有一帮发小,生气爱挨人这点很像他爹,固执也像,自尊心很强也像,娶了一个中国好媳妇郑娟,中国其实有无数这种顾家型母亲,她们任劳任怨,默默的为家付出,不一定有他这么完美,但承担了家里最多的家务和子女抚养,非常了不起,令人感动。
周秉昆很孝顺,经历了最多的人生波折,虽然他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下,娶一个带着小孩的媳妇,但他的一生是最幸福的,如果他不打人,不坐牢,那么他的一生,我想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生活。
但很显然,我们没有那么多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也没有那么重感情的人际关系了。
春燕大大咧咧的,工作很努力,也会搞人际关系,但她继承了好妈爱攀比的缺点,后来变得越来越现实,不讲情面了,这是一个人德性方面还是有点问题,德宝理想就是娶个白富美,好吃懒做,吃软饭不想努力,结果也是这样,所以她两最后是最不受待见的。
现实生活中最多的普通人应该就是宇虹和国庆了,普普通通为了生活拼尽了全力,也只能勉强的活着。
全剧创业最有魄力的就是驼士宾了,他是最早期的成功创业者,缺点是爱打架,最后被误杀,虽然犯过错,做过牢,为人正直,有义气,当然他大哥自来水比他更讲义气,只是他大哥从小没父母,天生没安全感,胆子没有他大。
如果他不犯错或者不打架他的人生或许完全不一样。
剧中还有仨个厉害的老太太,看过这剧的人一定知道,她们各有特点,一位慈祥、一位严厉、一位智者,慈祥的老太太教出了二位北大学霸。
严厉的老太太有时有些调皮,改变了二个人的命运,让他们上考上了大学,指出了秉昆很多缺点,是他的贵人。
另一位是秉义岳母,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导师,非常有智慧,智者就是那种一眼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最后提一位是蔡晓光,商情商高智商,善于搞人际关系,是很多观众喜欢的一个角色。
如果穷过,推荐你看,如果你没穷过,推荐你看,如果你很少被感动过,推荐你好好看看,如果看完没被感动,算我输。
第七篇: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
《人世间》是我今年看的第一部电视剧,以前没有看过梁晓声的原著,完全是让视频带着走的。
这一类反映社会底层群体形象的电视剧,尤其是年龄还与自己相仿的我特别喜欢。你看,周家三姊妹都是我们的同龄人,周秉义和周蓉都下过乡,在农村干过活,考学,然后端上公家饭碗;周秉昆则一直在光字片当一般工人。说实在的,对于他们的经历、生活我是太熟悉了。
要说对电视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觉得拍得有点拖沓。不知原著是怎样写的,我以为周家父母去世电视就该结束了,后面这些一方面写得没有前面精彩;另一方面有狗尾续貂故意拖延时间的感觉,硬生生拍了差不多六十集。
说说我的感受,电视剧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一、读书是一个人跃层的唯一途径。周家是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周父是工人,周母是一般家庭妇女,但他们培养出了两个北大,两个孙辈也是清华。周秉义与周蓉靠自己勤奋努力考上北大,一个当成了国家高级干部;另一个当上了大学教授。不读书、不考学,他们是不可能实现社会层级跃迁的。当一般工人的周秉昆也是如此,他通过阅读哥哥姐姐留在家的书,开阔了视野,进了出版社,干什么事比他身边所有哥们都有主见,干一件成一件。周秉昆的伙伴吕川、唐向阳是如此,清华毕业的周楠与冯玥更是如此。底层向上跃迁的路从来是艰难的,就象爬山一样,唯有读书是唯一途径。
二、优秀的孩子是国家的,平庸的孩子才是自己的。周家的三孩子中,大哥、大姐优秀吧,可他们是为国家培养的,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为国家作贡献,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趟,对于家庭他们又照顾了多少呢?最终还不是最平庸的周秉昆和他媳妇吗?我一同学看完电视以后很有感触,说自己在美国留学工作的孩子也靠不住。我笑笑说,你的孩子是世界的。有人说,平庸的孩子才是来报恩的,我也认同。因为只有他们才会守在你身边,天天能摸到、看到。这才是最真实的。
三、利益是考验是否真朋友的试金石。周秉昆及其六君子,是铁杆的朋友吧,然而在利益面前又怎样呢?秉昆因为买的房子被收回,需要重新搬回原老房子时,你看肖国庆、吴倩夫妇他们那张脸。再看看,春燕夫妇为了多分房子、多拿补偿款举报周秉义、和于虹干架等所作所为,你能说,在利益面前,朋友的情义经得起检验吗?
四、深厚的感情如静静的湖面波澜不惊。先看周蓉的感情世界,她为了一个比自己大许多、自己崇拜的诗人,竟然能做只身一人连家里一个招呼也不打,背井离乡,去贵州的大山深处去寻找自己的所谓真爱。最后呢,却因为性格不和,各分东西。再反观周秉昆与郑娟,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只有相濡以沫、相互帮衬、艰难渡日的平常生活。然而,他们的情感却是最为深沉和浓厚的,也是最牢固的。
五、苦难是一个人成长最好的养料。周家三姊妹及他们的子女为什么优秀,仅仅是他们父母培养教育得好吗?不全是。我以为还有他们所处的环境。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出身在贫困家庭,他们更懂得自己要努力、更能吃苦,更具有与命运抗争的力量。记得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写他两个下乡当知青的哥哥,他其中一个哥哥把几年农村艰苦的生活经历当成财富,说,吃了那种苦,以后再吃什么苦也不怕了。我也这样认为。记得刚当兵时,许多人告诉我新兵连很苦的,我却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想想再苦哪有农村毒太阳下干农活、掏大粪苦,哪有饿着肚子还在山上砍柴苦,我甚至觉得,新兵连的日子真是太好了,比家里强许多。
《人世间》播完,以上权当观后感。
第八篇: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
《人世间》放弃了传奇性,以身边人的视角来描写人物传情达义,塑造了可信、可爱、可亲的平凡人形象。
周父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这让他骄傲,在三线建设工作的几十年里与家庭聚少离多也无怨言。他有中国式家长的独断和望子成龙的期待,但绝非封建家长。在他的价值体系中判断人的标准就是“好人”。因此,当他确认了冯化成和郑娟是“好人”时,便与女儿、儿子冰释前嫌。
在做一个“好人”的前提下,周家三兄妹的性格人生各有色彩。哥哥秉义具有传统知识分子齐家治国和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情怀。在面临改变命运的历史机会时他选择了对爱情的忠诚;在面对自己家和岳父家之间的冲突时他选择了理解;在面对军工厂改革时他选择了迎难而上;在面对汹汹舆情时他选择了隐忍;最后他主动请命回到吉春完成了光字片的改造,实现了岳父和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讲党性原则的干部,但并非六亲不认的螺丝钉。从政治人格上看,他从岳父那里受教固然颇多,但不如说他更像曲书记。姐姐周蓉则明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无论是年少时与北京诗人通信恋爱,还是不告而别在贵州与冯化成结婚,又抑或是毅然与冯化成离婚与蔡晓光再婚等,都清晰地展现了她个性中的决然不羁与爱自由。弟弟秉昆具有他这个阶层常见的同情、宽容和智慧,更鲜明地体现了平民阶层的精神价值。面对陷入绝境的郑娟一家,他从同情帮助中萌发了爱情的火苗越烧越旺,即使面对全家的反对也义无反顾地要与郑娟结婚。他没有哥哥姐姐那样有本事,但他守住光字片的两间老屋照顾了妈妈也成了兄弟伙的主心骨,之后又通过开饭馆开书店买房子获得了成功,也获得了父亲的肯定。这个“老疙瘩”看似愚笨,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娃养,还为此失手伤人入狱十几年,但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对做一个“好人”守护自己家庭的朴素信仰。
郑娟也是创作者用力刻画的人物。这个身世凄惨没有工作一辈子照顾家庭的柔弱女子,却有对爱的不顾死活。当她认定了秉昆之后,便不管不顾地付出。但郑娟显然不是刘慧芳,面对孙小宁对自己拥有的家庭的挑战,她毫无犹豫地对其进行警告。郑娟用一双手和一颗心守住了家庭,守住了幸福。所以周母对她说,自己得的秉昆的“济”其实是她郑娟的“济”啊。
电视剧还刻画了秉昆的一众小伙伴,以及老马、曲书记等高级干部。这些人物各具性格的弧光,也都有自己的价值和道德底线。即使骆士宾和水自流这样的人物也体现出了时代某个层面的辩证逻辑,同样具有审美价值,没有绝对的“坏人”。他们都在历史洪流中努力向前,为自己为家庭,也为城市为国家。他们身上的良善坚韧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身上最可宝贵的真义,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能稳步向前最坚实的根基。
《人世间》的故事围绕着“光字片”里周家三兄妹展开,近50年的时间跨度里,主角周秉昆的一生历经了各种波折与坎坷。和大多数影视作品的主角自带英雄光环不同,周秉昆既不像自己的兄姐那样能考上北大、脱离自己的阶层,又没有达成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将周秉昆这样的普通人作为主角,是王海鸰认为《人世间》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人世间》的本质是写普通百姓,周秉昆的终极目标就是把自己的小家过好。”王海鸰认为,过去的影视作品喜欢塑造英雄,也喜欢强调家国大义,但《人世间》要呈现的是既有宏观又有微观的世界,“大家和小家组成了社会,兄弟三人中哥哥一心为大家,弟弟一心为小家,这样和睦的家庭和一家兄妹的命运,才构成了我们过去的历史。”王海鸰认为,经过历史的长河,如今的观众已经能够理解周秉昆的价值观,“我们希望所有的普通人都活得滋润,得到抚慰。毕竟不是所有人天生就开挂,自带光环,这也是我们每个独立的个体,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大家不见得是为人类做出了多少贡献,而是为自己的小家做了贡献,没有小家就没有大家。”
听说演员雷佳音在剧中和周秉昆“很贴”,为这个角色增色不少,王海鸰也表示很欣慰。她认为是周秉昆的质朴可爱,让观众们感到欣慰,“谁都愿意看英雄,但我认为人人是相通的,不管平民还是英雄,能写出人性深刻的东西来,都会得到认同。除非你为了写平凡而平凡,和观众的关注点没有对接上。”
彼时,这部作品还未被茅盾文学奖加冕。
该剧主要改编自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以居住在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户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视角,描绘了十几位平民子弟在近50年时间内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导演李路的实力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此前火爆全网,掀起观剧热潮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便是出自他手。而这次李导的表现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至少从目前观众的反应程度和剧集取得了成绩来说,还是值得肯定的。
电视剧善于展现日常生活,已有《平凡的世界》《金婚》《父母爱情》等珠玉在前,但《人世间》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将前述经典恢宏的史诗性与细腻的情感性融为一体,在经纬交织中熔铸出以光字片的历史命运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的缩影。
《人世间》想要表达的是个人、家庭与群体、城市之间的同构命运。“光字片”是北方吉春市的边缘棚户区,这里有木材厂、酱油厂、拖拉机厂、军工厂等,居住的大多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工人家庭。这些家庭里,有如周志刚这样的支援三线建设的建筑工人,也有“六小君子”这样的“工二代”,以及周楠、冯玥和周聪这样的第三代。它是光荣与梦想的同义词,也是困惑与艰难的近义词。电视剧从1969年周家子女上山下乡为故事起点,逐步展开了共和国50年发展演进的宏伟画卷,其中涉及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反腐倡廉等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和事件,而剧中这些工人群体家庭的历史命运也就随之跌宕起伏。这样,光字片就有了极典型的意义,成为了中国城市50年发展的一只“麻雀”,而电视剧也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故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故事”了。
在注重长时间跨度带来的历史深度的同时,《人世间》还从空间的角度拓展了故事的宽度。光字片犹如蒲公英的花托,随着光字片的人从这里出发,像种子向外飘散。随着周志刚,我们来到了四川三线建设前线的起伏大山中;随着周秉义,我们看到了生产建设兵团的雪山农场;随着周蓉,我们见到了贵州的青绿山水;随着骆士宾和水自流,我们见证了深圳的迅速崛起。多样化的空间通过人物关系的牵连为电视剧构造了一个蒲公英般的辐射与漂移状的故事世界,强化了电视剧容纳社会历史的能量级。从北方到南方的对角线既画出了剧中人物的种种命运,也画出了国家发展的变奏曲线和强弱声调。但最后,这些从光字片飘散在外的人们又都回到了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去见证光字片的消失——这既是光字片老百姓几代人的期盼,也是以郝省长与周秉义两代共产党干部为代表的党和政府对百姓美好生活庄严的兑现。
《人世间》中的世界当然并不全然和谐美丽,也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思想困惑和人性复杂,但难得的是这个世界中的人们始终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竭力追求和相互扶持,从而让这一方人世间成为值得留恋的有情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