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最新版小学心得体会(精选4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最新版小学心得体会(精选4篇)

时间:2023-03-29 08:05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最新版小学心得体会大约有4篇左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篇:语文新课程标准202x最新版小学心得体会

  一、存在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经常有三个问题:

  1、教课文,滑向了泛语文的深渊

  第一个问题是教课文。我们经常把课文误当成教学内容,将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当成语文教学内容。课文写什么,我们就让学生学什么,于是就滑向了泛语文的深渊。忘记了语文学科是一门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是要学习语言运用的方法和原理。

  2、做习题,陷入了应试的泥潭

  第二个问题是做习题。将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当成教学内容,只求正确答案,不问读写过程,陷入了应试的泥潭,偏重于让学生做题、刷题,这些都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3、讲要素,异化成了教知识

  第三个问题是讲要素。统编教材提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很多老师在教课文时就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学课文中的阅读要素、写作要素,

  然后拎出来一个一个地教,分门别类地讲。这样可能会脱离学生的生活语境和语文实践的需要,异化成了教知识。

  文选型的教材,我们对上述的三个问题要引以为戒,不能教课本,更不能异化成做习题和讲要素,那么我们怎样正确地运用语文教材去学语文呢?

  二、课文功能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基础》这本理论书中指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三个不同的内容。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内容主题以及组织和呈现方式,它是结构化的。以往的语文课程标准没有课程,只有课程目标,用课程内容来“规定教什么”是一个难题。教材内容就是“用什么来教”,现在我们是用课文来教。课文不完全是教学内容。课文中的一些语文元素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需要语文老师通过解读文本来进行发现、凝练以及确定的。理清了课文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才能准确地定位课文的教学功能和用课文教语文的实践路径。

  1、立足例子“举三反一”

  “举三反一”就是在一篇篇课文里藏着的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是通过多个例子来揭示的。你读了很多篇课文,才知道原来文章是这样运用文字来表达的。比如说我们读古诗,通过读了许多五言、七言律诗,体会古诗的音律节奏是什么。语文学习也是通过一篇篇文章,归纳类似的语言现象,发现其中的语言运用规律,这叫“举三反一”。“举三反一”是儿童学习语文的基本逻辑,孩子认识事物都是这样的。比如猫,通过看到大猫、小猫,各种颜色的不同的猫,在一只只猫的接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抽象思维概括,最终确定这就是猫。学习语文与数学等理科不一样,数学等理科是先有一个公式,原理讲清楚透彻,然后学生运用这个原理去解决问题,这叫“举一”。但是语文学科没有这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只有儿童语文经验的积累,“举三”是丰富儿童的语文经验,“反一”是生长于个体的语文知识。所以我们提倡要多读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自然对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有了自己的认知和领悟。[本内容由 摘抄大全 WWw.zHaichao.com 整理]

  2、用好例子“触类旁通”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因为不同的文体背后有不同的思维。比如诗歌是以想象、联想为主导的思维方式,那么诗歌阅读一定要用形象思维,才能辨别什么是诗的语言,读出诗歌的语言韵味;而议论文或者说明文是理性的逻辑思维,那么在阅读时就要运用理性的有条理的逻辑思维来阅读。小说的阅读重点是故事情节,所以需要预测与推理,才能从情节与细节中读出人物的性格、作者的用意;散文重在情感的体验与还原,才能从人、事、景物的描写中读懂作者的心思、作者的情感。所以“触类旁通”就是要把课文的例子进行分类,一类一类地读,发挥好例子的类化学习功能,触类旁通,学生就越读越会读。

  3、超越例子“熟能生巧”

  语文学习要重视例子,但是不能停留于例子。例子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让学生从读与写两个方面进行拓展。

  一方面沿着课文的例子要读开去,越读越广泛。比如读《刷子李》不过瘾,你就可以读《俗世奇人》这本书,既丰富了精神世界,也熟练了阅读技能。另一方面是照着课文的例子写,运用例子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甚至创编。比如你读了课文,也可以像冯骥才先生一样,将生活中特点很鲜明的人物写下来,既提高了认知能力,又提升了写作水平。这就是超越例子,熟能生巧。

  三、教学要义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按照单元的方式来编排的,有的是按照课文的题材组合的,也就是内容;有的是按照文体组合;还有的是按照读写要素来组合的,比如阅读策略单元和写作单元。我们要充分发挥课文的教学功能,从单篇课文入手,紧扣教学的关键点来教,不求完整,但求充分。抓住单篇课文中最有价值的关键点,集中让孩子学充分、学透彻,同时也要看到单元的训练点。当我们的关注点是着眼于孩子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不是应试时,就会发现孩子一个单元学一点,学生的整体语文读写能力就是完整的。

  1、对准“这一类”

  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找到相应的教学核心目标,围绕这一类课文的文体特点与读写要素确定单篇课文的内容落点以及教学的实践,然后可以尝试将单元几篇课文的教学的顺序重新排列。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中三篇课文都是讲父母之爱的,都是运用典型场景和细节来表达感情,单元阅读要素是“体会场景和细节中的情感”。我们根据这个要素就可以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落点。《慈母情深》的落点在“母亲掏钱给我买书”的场景,用反复的手法聚焦母亲“直起背,掏出钱,弯下腰”三个细节,进而表达情感。《父爱之舟》的落点在父亲为“我”做的一切生活小事,聚焦在那只小渔船,用了象征手法。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落点是父母对“我”写诗的不同态度,用了对比手法。三篇课文的细节和写作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把握每篇课文的落点,然后教学按照由易到难,从读到写的学习逻辑,再来重构单元教学。

  2、参透“这一篇”

  每篇课文的教学落点怎样准确把握呢?

  有三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由表及里。由字面的意思到字面背后的含义,需要学生去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思想感情。第二个方法叫由意及言。课文的语言形式及文本结构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教学的要义就是要学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谋篇布局的策略,领会语言的魅力,所以语言与结构、语言与形式是语文教学需要着力的两个教学支点。第三个方法叫由文及人。“文”是课本,“人”就是我们读到的作者。学生通过读文章,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例如老舍先生《猫》当中的小脚印,在他眼中是一朵朵小梅花,透过这篇文章看到作家的生活情趣,我们要像老舍先生一样来去爱生活,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3、上好“这一课”

  教学要义第三条就是上好这一课,需要抓住三个点。

  一堂课首先要确定起点,即确定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之前,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孩子的起点都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把握我们的共性。

  第二个,确定目标。这篇课文70-80%的内容学生可能知道,那么接下来的20-30%内容,老师究竟让孩子怎么关注、怎样理解,难点在哪里,突破点在哪里?学完后,语文能力、观念,还有品格等方面,学生可能有哪些变化,老师怎样才能够把握这种提升?这叫终点。

  第三个,确定关键点,即学生学习这一课可能会遇到的学习障碍。比如读不懂的地方、体会不到的地方、感受不了的地方,我们要提供支持,可以设置阶梯式的问题、提供辅助性的资料、代表性的范文,等等。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每一课都应该让学生有所变化。

  四、因文而教

  因文而教,什么意思呢?课文是一篇一篇的,我们要思考怎样针对这一篇课文,来教好语文,让学生学好语文。我们可以转换一个角度,这个“文”按照我们学生遇到的门类来进行学习。

  (一)第一类:长文短教

  在教材当中,安排了一些字数比较多,内容比较复杂的文章,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种考验,那么这篇文章怎么教呢?怎么让学生学得更好呢?

  1、长文的三大考验:速度,记性,整体把握能力。

  第一个是考验学生的速度,很多学生读书速度比较慢,这个目的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规定每分钟大概300字,那一字的文章,大概要在10分钟之内完成。第二个考验记性。第三个考验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2、长文的阅读策略:

  (1)跳过不重要的生字词,猜读。

  (2)忘记前面的一些内容,回读。

  这个在教材中它用它泡泡的方式呈现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

  (3)读完一个部分停一停,缓读。

  你读完一个章节,你停下来想一想这个章节,写了什么,这叫缓读。

  (4)读完一段列个小标题,标读。

  列小标题,一段一个小标题,这个是我们教材当中提出来的一个策略,你要列一个小标题,用一个短句或者一个短语来标注,这样你就能够留下阅读的痕迹,它可以帮助你理解,帮助你记忆。

  (5)读完全文和别人交流,议读。

  这是一种理解,可以从多个点思考。

  3、《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一篇长文,我们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可以设计哪些活动长文短教?我们以《小英雄雨来(节选)》为例,这篇文章很长,三千两百多字,那这篇文章怎么分析?

  第一个活动,列一串标题。这里每读一段,停一下,想一想写了什么,然后自己用一个标示把它表示出来,要读得懂、记得住。这篇课文第一个部分是“雨来水性好”,第二个部分“雨来上夜校”,第三个部分“雨来掩护李大叔”,第四个部分“雨来被鬼子拷打”……每读完一个部分,列一个标题,当然每个孩子念的标题不一样,然后我们老师就要比较哪一个孩子的标题更准确。我们读过《小英雄雨来》这一部小说,原文也有一个一个的标题,也就是小说的目录,这个小说的目录和我们学生在阅读中概括每一个部分的标题,有什么区别呢?小说的小标题非常吸引人,让人一看这个小标题就产生一种好奇心,急着想去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作者列的标题为的是吸引读者,而学生阅读这部小说里的小标题是为了帮助他理解、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所以目的不同,所列的标题也有所不同,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线索的把握来列标题,并非只有一个标题。第二个活动,讲一个故事。把标题连起来讲完整、讲连贯、讲生动,要注意的是标题和标题之间,怎样才能够连贯起来。不但要注意内容的连贯,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这是考验我们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语法表述的能力。《小英雄雨来》根据小标题,要被提示的是重要事件中的关键点,即课文中的出现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这是雨来能成为小英雄的精神的支柱,所以这句话是不能丢的。在概括的时候,可以省略掉很多其他内容,但是关键语句、关键细节不能省,否则主题、思想就不深刻,没有灵魂了。第三个活动,提一个问题。哪些事证明雨来是个小英雄?这个问题从头到尾每一个部分都涉及到。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对雨来是个小英雄的理解,这样雨来的形象就把握得更准确、更丰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思考什么是英雄?从雨来这个小英雄再到知识英雄这个话题,那么孩子就从《小英雄雨来》读下去,不同的英雄、不同的故事却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作为英雄的本色了,这样一句话就能串起来了,能够加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第二类:难文易教

  维果斯基提出学生学习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有的水平,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就其实是最近发展的区域。

  1、难文的三种类型

  难文是课文的理解难度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难文有三类:第一类文言文,第二类含义深刻的散文,第三类议论文。如最难的课文——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有三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文白相间,因为此文章的写作年代是文言文到白话文的一个过渡阶段,所以有些语句里面夹杂了文言文,甚至有文言文的语言句式,生涩难懂。第二个挑战是背景复杂,《野草》完成于1924年到1926年,此时正处于鲁迅人生的低潮期和革命动荡期。第三个挑战是用意隐晦,文章中运用了大量象征的手法,通过做的梦表达对现实的抨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难文的教学策略

  (1)词句熟读:陌生的词语、句式

  多熟读是一个非常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越是难的课本越是要做到熟读。

  (2)资料链接:写作背景;生活经验;名家解读

  第一点:借用写作背景。《好的故事》的写作背景很复杂,将时代背景呈现出来,孩子们就能理解了。第二点:借助生活经验。生活中我们也有彷徨苦闷的时候,与文章共情就能迁移理解。第三点:借助名家解读。实在读不懂的地方看看水平高的专家名家解读,我们可能就会受到启发。

  第二篇:语文新课程标准202x最新版小学心得体会

  今年四月底,新课标正式发布,这是双减政策下的第一个课标,意义深远而重大,相信我们一线教师都在认真的研读和体会。

  新修订的课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突出实践育人,发展素质教育。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对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有了更明确的指导。

  新课标核心素养强调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属于一个整体。这一点令我印象尤其深刻。学生在此素养内涵下应具备以下能力:

  1、认同并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懂得去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具备良好的语感,会积累梳理整合中国的语言文字,能在具体语境中有效沟通,对国家的语言文字有诚挚深厚的情感;

  3、具有积极思考的习惯,思维有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还要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和真情实感;

  4、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的能力,还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意识。我们要谨记思维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是建构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

  这些核心素养其实大部分都在学校的教学体系里才能体现,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不大,因此,它给我们一线教师指引了新的方向。首先,我们在小学的六年时间里,要带领学生好好认字,读熟课文,再引导读百十本高品质的书籍,书写几十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当然,还要诵读大量的诗词和古文,最好是熟读成诵,充分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书读多了,视野就会开阔,积累就会增多,思维也会活跃,语感也会得到提高。低年级从薄薄的绘本漫画开始,过渡到中年级一周一两本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书,再到高年级两周一本的经典名著。随着年级升高,书也要越来越厚重,越来越耐人寻味,一定要逐步改善那种快餐化、碎片化、网络化的阅读习惯。当然,我们也要利用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定期的开展读书交流会,分享读书心得,如果再有一些激励机制会更能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想要和同学们在读书上有共鸣,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也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新课标在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这个版块也提到了语文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小学语文,其学科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政治类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结合下面三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言、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文本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发表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留下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文本,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还学生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兴趣;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小学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表现为真(即真实可信)、诚(即诚挚深沉)、新(即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正如树林子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变成很有趣、很有味道的活动,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

  诚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同时也是新的机遇与挑战。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语文学习能力体系,努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既然小学语文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了百分之二十的课时量,那么我们应该有充足时间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上注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注意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渗透,提升文化自信。和平年代的少年儿童毕竟不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苦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辛酸,体会不到红色革命英雄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鸿鹄之志。那么,我们要利用机会拓展教材和延伸课堂,比如讲小英雄雨来,我们要拓展到王二小、刘胡兰……讲钱学森、邓稼先、于敏……,我们要延伸到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精心钻研教材,我们还得注重相关知识的衔接,以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涉猎的知识要更全面而深刻,多去关注时事,多去了解历史,天文地理争取样样熟知。阅读训练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写作训练中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味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训练发现美、感受美,通过写作训练表现美、创造美,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与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三篇:语文新课程标准202x最新版小学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在2022年4月正式颁布,即将在2022年的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对于这一版课标有一些重要问题,我们需要讨论一下。

  2011年版和2022年版目录对比

  下面我们先来对比一下2011年版和2022年版两版课标的目录。从目录的对比当中,我们能够发现2022年版课标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

  首先我们能够看到在这一版课标里边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二,我们能看到在这一版课标里边先增加了课程内容这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这一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重大变化。

  第三,我们能看到在这一版课标里边新增加了学业质量,这也是这么多年来在我们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当中首次出现学业质量。

  最后一个变化是在课程实施部分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主要变化

  按照课标前边前沿的总括,这一版课标修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第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第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第四,增强了指导性。第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下面我就从这五个方面展开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2022年版。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各个国家的教材当中都会强化这一方面的教育内容。这一次的课标修订,我们重点关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呈现。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各个国家的教材当中都会强化这一方面的教育内容。这一次的课标修订,我们重点关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呈现。

  老师们在阅读课标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这样的一种育人导向,比如说在课程性质部分强调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应该说素养型的课程目标体系是这一次育人导向一个最典型的表现。

  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四个学段目标的结束部分都有一段文字标识这一个学段在育人导向上的具体要求。比如说第一学段: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在这些地方我们在研读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育人导向的具体落实,也要关注如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将育人导向转化为真切的、真实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完整过程。

  在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包括这样五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在这五个方面当中,其中前三个方面分别具体阐释了这些主题的内涵以及他们的载体形式。

  在这样的一个讨论过程当中,我们就逐渐明确了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2022年版当中,我们在育人导向方面,从素养型的目标到各个部分的强化,凸显了育人导向这样的一个特征。

  在目标的定位上,2022年版的课标构建了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这一版课标的总目标一共有九条,覆盖了这样五个方面。其中第一条目标是关于立德树人的相关要求。后边的八条目标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相关要求,这样从总目标构建了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边我们可以提炼出来这样四组动词,第一组是感受与热爱,第二组是继承与弘扬,第三组是关注与参与,第四组是了解与借鉴。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里边,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能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四个方面当中的核心内容。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情感。

  在这里边呢我想我们要关注这样三组名词,第一组是语感和经验,学生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语文学习当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在语感丰富,语感逐渐敏感的过程当中,让自己的语言经验变得丰富,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第二组名词是意识和能力,发展这样的一种语感,发展这样的一种经验,需要学生有自觉的意识,有自觉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内涵和情感,要感受的是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的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感,这三组就可以视为我们理解语言运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

  第三个方面是思维能力,它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我们更关注思维能力的若干方面,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求真的态度,这种求真求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会关注到语言的思维表现,语言里边的思维逻辑,通过思维和语言的互动关系,应该说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是共生共长的。

  最后一个方面是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集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这里边我们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生审美经验,学生的审美经验是在他不断的审美活动当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语言文字的美,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的美、自然的美、思想的美,都是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的良好的载体。第二个方面是审美能力,他要能够感受美发现美,还要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第三个方面是他的审美观念,学生的经验和能力都要在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去进行发展和提升。当然了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也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三者也是一个循环互动,互相促进这样的一个关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这几个方面跟普通高中提出来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所区别。同样在构建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我们把它概括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样四个方面。

  对比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素养这样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我们能够看到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期待培养的核心素养相对宽一些,涵盖的内容广一些,更强调学生的一种行为表现。而在普通高中阶段,我们关注的内容更为专一些,更强调学科内在的逻辑规律,强调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学科学习过程当中,能够为下一阶段的深造能够奠定基础。所以在这样的两组素养型课程目标的对照下,我们能看到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变化的概念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我先用这张图来呈现一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发生的变化。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当中,并没有课程内容的出现,采用的是阶段目标,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样五个内容领域呈现了阶段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2011年版,采用的是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形式,在学段目标下面,依然按照五大内容领域呈现了学习内容,在这两版课标当中还没有具体的或者说独立的课程内容的出现。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当中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呈现。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用六个学习任务群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们国家课程标准历史上首次明确呈现语文课程的内容,这应该说是研究的进步,也是实践的进步。

  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按照这样三个层面,三个类别,呈现了六个学习任务群,这六个学习任务群之间有内在的关系,而且这六个学习任务群的最终呈现,能够体现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一个变革的历程。

  应该说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清晰的对于语文学习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才能够明确的架构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这张图整体呈现了我们语文课程内容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首先是用单篇阅读,以文本为纲的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

  在单篇阅读的时候很多知识是碎片化的,于是从上世纪的60年代开始,就有老师开始探索单元整体阅读,采用阅读单元的形式组织语文的课程内容。我们的教科书编写也采用单元编写这样的一个形式,不管是单篇阅读还是单元阅读,学习的主体都放在阅读上,这是由教材的编选形式和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这种课程内容选择的行为决定的。因为依循文选型教材的特质,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核心,把其他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附加的地位。而语文活动包括听、说、读、写、思等多种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能够沟通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共同实现学生语言经验和语言能力这样的一个发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言品质。如果我们单纯的以阅读为中心,其实是难以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任务的,但是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都是这样的一种倾向。在长期以来,老师们的探索也没有跳出用单元来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这样的一个桎梏。那从这样的一个单元阅读或者叫阅读单元走向学习单元,迫切需要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应该说课程内容的变化是引导教与学方式的变化,也是更好地实现语文学习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的关键的一环。这一次课标修订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可能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受到读经、讲经这样的一种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非常习惯于用线性推进的方式开展教学,首先是识字写字,然后是解词,然后是分析段落大意,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按照这样的一个线性推进的过程来推进语文学习。

  在学习任务群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组织形态下,我们更关注的是一个学习单元的构建。刚才我们讨论的识字写字、阅读鉴赏、梳理探究、表达交流这样的一个线性推进的语文学习活动,就变成了刚才说的四种学习活动互动推进的过程。学生要学习演讲,并不是先学了一组演讲词,在这组演讲词当中抽取出演讲词撰写的一般标准和一般规则,然后就按照这个规则和标准去撰写演讲词,很可能是他先生发出了要写演讲词这样的一个愿望,然后意识到写演讲词需要关注演讲的目的和对象,自己的这个观点的树立和目的和对象有关。那怎样去关注目的和对象呢?他就去阅读了一组演讲词,了解到观点、目的、对象之间的观点,然后他又发现他阅读的这些演讲词里边都用了一种结构化强化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观点,那他可能就会去想我的观点如何用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通过研读不同的演讲词的结构体式,去确立自己的一个结构方式。然后在诵读和复刻名家的演讲词的过程当中,他逐渐意识到这些演讲词在语言运用上有共同的规律,这些共同的规律强化了观点,增强了感情,于是他又重新去朗读自己已经拟定好的演讲词的初稿,通过不断的朗读去修订自己的演讲词。

  在这样的一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活动的愿望是自主发生的,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愿望,他通过调派各种学习资源去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于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这样的四种语文实践活动,就变成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关系。

  学生可以以任意一个实践活动为起点,他可能会以阅读与鉴赏为起点,通过阅读与鉴赏来实现自己梳理探究后达到表达交流这样一个目的。学生可以在这四种语言实践活动当中,以任意一个活动为起点,通过这个活动带动其他的三个活动。也可以以任意一个活动为中心,通过这个活动来有机的组织其他的三类活动。这四个语文实践活动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什么样的方式组织?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取决于学生要达成的学习的目标。这样我们就从一个单纯的阅读单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

  学习任务群在整体特点上体现为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这样三个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情境性,应该说情境性的提法跟这几年老师们在一线教学的实践有密切的关联,大家通过研究,通过实践逐渐明确了情境对于学生学习,对于知识建构的重要的作用。

  我们重点关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我们更加关注把人类共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静态的知识传授带着老师的一厢情愿的味道。好像我们把这些知识完整的讲给了学生,他就掌握了这个知识,就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去运用知识,我们知道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和情境互动的结果,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学生在情境当中有了学习知识的愿望,当他调派原有的知识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的时候,难以实现问题的解决,他就有了学习新知识的这样的一种愿望。新旧知识的一种碰撞融合,从打破原有的平衡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平衡,它就优化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当然也丰富了这个知识结构。

  第二,情境具有动员学习的功能。学生在情境当中会产生学习的愿望,而且情境的真实性让学生产生真实的角色感,这种真实的角色感带动真实的工作历程,以及在学习成果的真实运用情境当中,让他产生成就感和获得感。所以情境有利于学生用投入的状态进入学习进程当中。

  第三,情境揭示了语文和生活的天然联系。语文学习活动源自生活,为了生活。这些源自真实的社会生活、文学文化以及跨学科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回归语言运用的真实的场景,能够让他看到语言运用和生活的真实的关联,从而打通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关系。

  第四,对情境的学习力和应变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面对未来社会生活,要求学生能够有在复杂情境当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这样的一个能力,它能够去辨识情境的特征,根据情境特征采用相关的或者说合宜的一些应变的方法,这本身就是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学习,才能够发展学生的情境学习力和应变力。所以说在学习任务群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的背景下面,情境性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特征。

  第二个特征是实践性,义务教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当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当中表现出来的。学生要跟语言进行碰撞,要用语言,在用语言的过程中去学语言,学语言和用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学语言和用语言的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更多的语言运用的妙处,发现语言运用更多的需要自己关注的地方,从而丰富他的语言运用的经验,在丰富经验的过程当中实现语言品质的提升。

  第三个特点是综合性,这是跟语文学习的特征跟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这样的一个特征密不可分的。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所以学习任务群追求的是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修养等各个方面的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的追求是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的。

  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当中,去梳理探究社会语言运用的一般规范,却发现作家、作品个性化的语言运用风格。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修正着对自己语言运用规范的这样的一个认识,逐渐探寻着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所以语言的积累梳理,语言的阅读鉴赏以及表达交流,这都是密不可分的。

  从实践活动的内在关联上说,它们是一个整体,从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整体,因此要强调这种综合性。

  从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来说呢,我们追求两个方向:第一是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和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期待能够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关注和自我和他人和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在这条主线当中,融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一种融入、贯通、循环、互动,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去发展义务教育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这样可以逐渐改变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能够改变这种主点的解析和逐项的训练。

  未来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以任务为载体的,那我们在强调这个任务的时候,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典型任务,这个任务要能够体现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比如说从大量的语言材料当中去发现语言现象,这些重复出现的材料就是语言现象,从语言现象当中去抽取语言运用的规律,借助这个语言运用规律,再去收集、观察这些语言材料,能够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思考。这样的一种学习活动就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典型思想方法。那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要遵循着这个典型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最本质的那些规律和方法。

  在这次课标修订的过程当中,我们主张用课程内容的变化来带动教与学的变革。学习任务群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带来的教与学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边,我们把学习情境分成了社会生活、个人体验和学科认知。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边,我们分成了日常生活、文学文化体验和跨学科学习,这样的一种学习情境就比较宽,也比较灵活。符合这一次课标修订,我们强调学科之间融通这样的一个特点,也能够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一种心理特征。第二是要有同等的学习主题,要围绕着一个单元的内容,或者说一组课程内容去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来确定同等性的学习目标,设定学习情境,围绕这个学习情境来设定一组相关的学习任务,进而匹配合宜的学习活动。让学习情境成为推动或者动员学生学习的一个内驱力和外驱力,让学习主题成为同整整个学习进程的一个核心内容。第三是在这个基础上设计的典型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进程当中的具体过程,为学生提出了学习成果的具体要求。在设计典型学习活动的时候,我们还希望老师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工具,学生可以在学习工具的支持下了解学习的目的,梳理学习的过程,明确学习的成果标准,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能够在这种完整的学习过程当中形成完整的思想认识,形成完整的学科学习思想方法。

  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来说,学习任务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我们先来看学习任务群的内部结构。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谈到每个学习任务群都谈到了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它的设置意图,也就是这个学习任务群的内涵的阐释。

  第二个方面是学习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共有四个学段,每个学段都有这样六个学习任务群,所以在呈现学习内容的时候,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是分四个学段去呈现的。

  第三个方面是教学提示,内涵阐释,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学习情境的设置,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使用,学习评价的设计,以及学习资源的调派,这几个方面对这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做了细致的安排。那需要说明的是在每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里边都已经有了教学要求。那在整个课标里边的课程实施部分也提到了教学建议,那个时候的教学建议就是一个宏观上的原则上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关注那个宏观的教学建议,了解理念上的要求,具体到每个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要去研读每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通过这些教学提示学习内容和内涵阐释的具体的指向,去分析在这张课件上呈现的五个基本要素,从而明确这个学习任务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实现的目标、选择的内容、采用的方法、评价方案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匹配来完成我们的教学设计。

  从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习任务群的关系来说,我想我们需要做一点说明。

  六个学习利用群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多重对应关系。不是说某个学习任务群对着某个核心素养,应该说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整体对应核心素养的发展,它是一个整体对应关系。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各具它的育人功能,每个学期用群都有侧重,应该说都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但是在促进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它的特殊功能和独特的价值有所不同。六个学习任务群是整体推进和侧重发展相结合这样的一个关系。老师们在解读这六个学习用群的时候,也不能把它单纯的解读成并列关系,并不是说六个学习任务群要穷尽,并且把语文课程内容做成边缘清晰的这样的一个限定,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期待的是相互交叉渗透的,这样才能够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我拿两个学习任务群来讨论,比如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学习任务群在单独的一组课程内容的时候,重点指向学生思维能力,思维经验、思维品质这样的一种发展,它是集中一段时间关注这一类,这样的一种素养方面的一个发展。但是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当中,我们一样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提出质疑,要有自己的观点,要能够组织学生在信息的对比当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在实用性阅读与表达当中,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应该贯穿在所有学习任务群当中,并不是只有思辨阅读与表达这个学习用群承担的这样的一个任务,换一个角度也是一样的。

  比如说实用性阅读与表达,我们在实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学习任务群当中,要关注实用性文本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文本类型,但是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创意写作过程中也一样会遇到实用类的阅读和实用性文本的写作。学生在文学创意写作过程当中可能要有一个朗诵会,他要组织这个朗诵会就要写一个节目单,那个节目单包括朗诵会过程中那些节目的串词就是典型的实用类的文本,学生要在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当中意识到这样的一些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是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学习任务群,就是语言文字梳理与探究,这个学习任务群有单独的学习内容,在这一段时间里边单独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集中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但是在各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当中,都要为语言文字的积累梳理,积累材料,提出问题奠定基础。换句话说,语言文字的积累梳理要渗透在所有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当中,它可能是在某个学习任务群学习当中一个小小的伴随性的学习内容。比如说这个学习任务群当中有大量的成语出现,我们做了一点成语的积累和梳理,也可能是在某个学习任务群当中单独的有一个相对于时间比较长,3~4课时或4~5课时这样的一个集中的学习内容,也可能采用综合性学习的方式,集中一段时间来解决一个主题问题。

  这样我们就了解了,并不是说6个学习任务群是平列的,也不是说他们要在分类上把课程内容严格的切分为若干个板块,它们之间是交叉渗透的,体现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的特点。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和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衔接上,我用这张图来说明,普通高中必修阶段几个学习任务群和义务教育阶段六个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对应关系,我想这种对应关系也能够体现出两个阶段素养型目标的这样的一个差异。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关注的是宽泛和灵活,尤其是跨学科学习。那在普通高中阶段,我们更为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那我们可能要对比一下,在义务教育阶段是跨学科学习,非常宽。到了普通高中阶段叫当代文化参与,希望学生能够集中一个社会现象一个问题来展开研究,做出研究成果。这是义务教育课程内容和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的衔接。

  关注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我们需要关注三个方面。首先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内部结构,在每个学习任务群内部分为三个主要的板块,这三个主要的板块呈现了课程内容的完整要素,在学习内容部分呈现了四个学段的学习进阶的要求,这是学习任务群内部结构的一种完善。第二个我们要关注各个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义务教育阶段六个学习任务群是交叉渗透的关系,它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体现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第三个方面,我们还要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体现出来的这种阶段性连续性。应该说,到了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已经和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也是我们国家语文课程内容发展的一个进步,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程。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主要变化的第三个方面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思路,大概包括这样五个阶段。首先是前期准备,前期准备我们主要梳理了国际上的学业质量的一些文献资料,国际上重要考试的一些测评框架,以及前期的课程文件当中对于学业质量的一些调研和反思的资料。接下来我们按照情境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能力表现做了初步的描述,在初步描述之后做了检验修订,定制了一批测试题目,开展了实证性的研究,根据实证性研究的数据,进一步去准确科学的划分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进而面向社会、面向更多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去征求意见,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这就是老师们现在看到的学业质量这样的一个研制思路呈现出来的结果。

  学习质量的基本框架从大的框架来说,要关注这样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语文实践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还包括识字与写字。第二个方面是语文学习情境,是日常生活、文学文化和跨学科三个情境。第三个方面是学生在情境当中,在不同的实践活动的整合当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表现。就是我在这里边呈现的,比如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介绍与说明、应对与调整。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收集与组合、发现与再造,这些应该是学生学业表现的一些观察点,是它的关键行为表现,也是我们重要的观察点。

  那在这一次学业质量做测评命制测试工具的时候,我们就是用这样的一个测评框架去命制工具的,应该说每一个测试工具都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呈现,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都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若干个方面。我们采用大题组综合性的方法去测量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也采用这种方法去描述学生的学业质量。

  在阅读学业质量的时候,我希望老师们能够关注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要关注完整描述核心素养的基本表现。老师们看到的学业质量,在每一个学段的学业质量里边,都是按照日常生活、文学文化和跨学科学习这三大主要的情境去描述的。我们描述的是学生在这三种情境当中开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时,应该呈现出来的学业表现,所以我们在看这个学业表现的时候,它是一个完整性的表现。

  第二这种完整性的表现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评价和测量的要求。在这个完整性的表现里边,老师们可以看到他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的学习当中的表现,用来做过程性评价的标准,也可以去看它在不同学段结束时候要达到的学业水平,用来做总结性评价命题开发测试工具的基本依据。

  第三个方面,我们清晰地刻画了语文学业发展的一个进阶水平。在这个进阶过程当中非常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品质在教学影响下的一种积极变化。我下面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在学段当中截取出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文学文化体验当中,他能够做到的这种口语交际的一种水平。在四个学段,我们看一看它的间接看一看情感态度品质这样的一种变化。第一学段,与人讨论交流,注意倾听,用礼貌用语回应,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遵守规则,主动合作,积极参与讨论,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第二学段,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能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清楚的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第三阶段,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认真倾听,抓住要点并做简要转述,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第四学段,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做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请大家注意,在第一学段是与人讨论交流,注意倾听,有明显的对象要求,在第二学段乐于在班级活动中展示,这个对象就比较宽泛了,但这个时候主要是展示说清楚就行。在第三学段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当中的发表观点,就要求能够听清楚别人的观点,根据他人的观点来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在现场生成自己的观点。第四学段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情感态度就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要有根据、有中心、有条理,观点要是明确的,而且还得有理有据,说的过程中要有条有理,这就是一个进阶发展这样的一个过程。

  学业进阶通常是围绕着一个内容领域来描述学生的不同阶段的表现,这个不同阶段的表现是扣住一个概念去描述的,那老师们在看学业质量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不同学段要求的进阶发展。

  除了这四个方面之外,我还希望老师们在看学业质量的时候,要特别去关注对于学生语言经验结构化水平这样的一个描述。

  在这一次讨论学业质量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要观察记录学生语言经验的结构化水平,要评价它语言材料的整合水平,包括学生是否树立了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意识,养成了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学生是否能对学过的各类原材料进行归类,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梳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初步发现语言材料之间的联系,这样几个方面。

  比如说在四个学段里边,我们都对识字积累语言材料做了相关的要求,在第一学段,喜欢识字,有意识的梳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汉字词语,并进行分类,愿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人展示。第二学段,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第三阶段,有自觉识字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自己不认识的字,能根据字形推断字音、字、义,并借助语境和工具书验证自己的推断。第四学段,有探究汉字规律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能根据字音、字形、字义三者的关系,准确认读,正确理解遇到的生字新词。学生语言经验的结构化水平,不仅包括他做什么,还包括他在什么情境下做,最终做出来的成果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在这四个学段的描述当中,大家就能够关注到我们对于学生语言经验结构化水平的观察和分析,对于这种水平的一个刻画。我想在学业质量阶段,老师能够看到这些特点,能够读懂学业质量,并且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用好学业质量,是提升我们我们的教学质量,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重要一个方面。读懂学业质量的这几个方面,能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用好学业质量去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这是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上面的相关要求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四、增强了指导性

  主要变化的第四个方面是增强了指导性,这个指导性呢,我想主要在课程实施部分能够有比较突出的体现。

  我们先来看教学建议,这一次的修订分四条提出教学建议,相对于前边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这里的教学建议更加原则性。

  第一方面,在目标确定方面提出要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写文章的目的是要阐明道理,读文章的目的是要理解这个道理。

  那我们在语文学习当中写和读,包括在这个过程当中的梳理和探究都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借助这个道理促进自己的发展,这是我们讨论以文化人这样的一个育人导向在目标定位上的重要作用。

  第二个方面,是从内容选择的角度提出的。要求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我想整体规划是针对碎片化、零散化、线性推进来说的,我们的这个整主要指的是学习过程的整,学习内容的整,在学习上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而且这个整是在情境中的这样的一种整,所以整体规划,是我们落实课程理念的重要的一环。

  第三个方面,是从活动设计的角度去说的。要求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刚才在解释学习任务群的时候,已经讨论了学习情境的重要作用,也讨论了学习情境的类型,学习情境和实践性紧密相关,要在学习情境当中设定典型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凸显重要的实践内容,并且落实实践性的要求。

  第四个方面,是根据时代要求提出来的一个教学建议,就是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在这一次的教学建议上有两点重要的突破,第一点是明确了典型的学习任务是未来语文教学探索的重要方向,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的落实的载体。第二是提出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评价建议。这一次的评价建议分为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个方面提出。

  在过程性评价部分明确提出了过程性评价的原则,课堂教学的评价建议和作业评价建议。在这一个评价里边,要求大家关注评价的内容,关注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的运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应该说学生本人更有发言权,所以在评价主体上要凸显学生主体的作用。

  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说学生主体,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学生在评价当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次的过程性评价建议里边,凸显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要求老师们关注学生的反思性知识的建构与发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通过自我评价实现的自我调整。

  在学业水平考试方面提出了命题原则、命题规划和命题要求三个方面的建议。在这个方面呢主要是希望考试评价能够体现学科规律,能够突出问题导向,还要强调可操作性。我想这些方面的要求老师们要细致研读,并且在综合性的评价工具的开发,包括阶段性的评价工具的开发里边,要去尝试实践落实。

  在学习任务群的评价里边,要求突出教、学、评的一体化。

  在教学评的一体化里边呢,我想提这样一个建议。老师们首先要去阅读学习任务群在教学提示里边提出的评价要求,要根据这个评价要求,拟定评价的观察要点,根据评价的观察要点去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比较好的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我下面来举一个例子,关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方面提出了评价要求。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在评价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注意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白,注意实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规范。

  根据这样的一个教学提示,我们可以拟定六个观察要点:一,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有对象意识和目的意识,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分析表达效果;二,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情境与目的,选择不同的内容与方式;第三,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书信、短信、便条,能够格式规范完整清晰的传递信息;第四,能够有目的的说明事物,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说明性语言准确;第五,能够区分不同文体样式的实用场景,根据场景选择记叙、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第六,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够关注文本间的关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选定了这些观察要点之后,我们在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的设定上,要能够落实这些观察要点,或者说落实这些基本的要求。比如说在小学阶段,曾经有过把谁介绍给谁,这样的一个教材上的写作活动设计,我们把这个活动按照观察要点去设计,恐怕可以设计出八个活动的主要环节:

  第一,选择你要介绍的对象,这是要落实有对象意识和目的意识;第二,选择你要介绍的事物;第三,列出介绍事物的特点;第四,询问介绍的对象你还想知道什么?应该说到这一条都在落实对象意识、目的意识,在关注交际对象情境和目的,这样我们就把观察点的一和二做了比较好的落实。第五,根据询问结果补充所介绍事物的特点,列出内容提纲;第六,根据介绍对象的要求和说明目的,完成有目的的说明。再去询问介绍对象,你觉得哪里没有看明白?根据询问结果调整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或者说明语言。那第五到第八,这四项小的学习活动主要落实的是第四点,有目的的说明事物,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说明性、语言准确。每一个学习活动可以落实若干个观察要点,不是一一对应的落实,是整体的对应落实。通过若干个学习活动可以比较全面的覆盖这些观察要点,由此体现出教、学、评的一体化。

  在教材编写建议这个部分呢提出了比较多的要求,把这些要求归纳提炼一下,可以有这五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第二,要积极探索教科书编写体例与组织方式。这个在现在其实是一件蛮难的事情,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组织方式,要按照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去编写,是需要创造性的。第三,努力变革语文教科书的学习活动设计。刚才我们已经谈到文选式的教科书必然带来一些教学上的局限,要突破文选式教科书这样的一个局限,就要把教科书上以选文为中心,转向以活动为中心。那在活动设计上,我们还要突出,把活动设计这种形式化的设计,转化成典型任务的设计,能够实现选文中心向活动中心的一个转化,能够实现活动形式向典型任务这样的一个转化,我想在教科书编写上就能比较好的去落实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第四,要高度重视语文教科书的选文问题,这里边的政治导向,文质兼美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第五,要探索突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编写的一些难点问题。那这些难点问题恐怕就体现在学习活动的设计,选文的呈现方式。因为现在我们是所有的学生用一套教科书,用统编版的教科书,那我们教科书的适应性和选择性就非常重要。义务教育阶段覆盖的学段多、时间长,它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排布就非常重要。在这一次课程内容里边提出了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这样新的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在教科书当中的体现就非常的重要。那在教科书编写上,我想有这么多导向的问题,也有这么多难点的问题,亟待我们的研究实践和突破。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上提了四条建议:

  首先,是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

  第二,是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的类型;

  第三,是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第四,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的活动。

  那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我想有这么三点或者说三个概念,我们需要特别去关注。

  第一个是关于资源建设共同体。我们现在说共建共享,首先得知道谁来建谁来想。资源建设是多方整合的,需要教师、学校、社区整个社会来做,把生活资源转化为语文课程资源这样的一个系统的工作,而且在共建的过程当中还要共享。我们国家是三级课程体系,不同级别的课程在推进过程中提供的资源要能够实现互通。

  第二个是动态的资源观念。我们要知道教学资源或者叫课程资源是有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一切的因素条件。那这些因素和条件是在变化当中需要重组重构的,我们要有一个动态的资源观念。

  第三个是有特色、系统化。就学校来说,我们要关注的是有特色系统化的资源系统。有特色可能是区域特色,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资源类型,也可能是文化特色,比如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革命文化,不管是哪一种特色都要做系统化的呈现,让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系统化的形式来促进语文课程的整体的发展。

  最后是关于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

  这是这一次在实施建议上面新增的内容,可见国家对于这项工作和这项内容的重视提出了八点建议:

  一,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二,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三,适应时代要求,提升信息素养。四,聚焦关键问题,推进校本教研。五,加强区域教研,推广典型经验;六,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研修融合;七,依据课改理念,设计培训内容;八,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这八条建议共同指向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突出了三个核心理念,第一个是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二个是问题导向,聚焦问题解决的理念,第三是研训一体这样的一个理念。也期待老师们能够在研读课标的过程当中,树立专业素养终身发展的意识,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一种专业支援的方式,进而形成自己的一个系统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规划。

  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主要变化的第五个方面是加强了学段衔接,在课标内容的呈现上,主要在这三个方面呈现了不同学段的衔接。

  首先,是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是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的。

  第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段的衔接。分三个层面设置六个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均贯穿四个学段。

  第三,是课程目标在义教和高中方面的衔接,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各学段合理提高要求,为高中学习做好准备。

  我想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贯通的语文课程体系,我们也可以从完整、贯通的体系当中去思考我们的教与学的行为,找到我们教学改进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的落点和方向。

  修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经历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在工作过程当中可能会有一些理解不够准确或者不够全面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各位老师。

  第四篇:语文新课程标准202x最新版小学心得体会

  一、新课标修订原则

  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

  二、2022版新课标与2011版课标的变化对比表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2022版“课程性质”

  新增语言文字的作用表述: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用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语文课程表述一致。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新增语文课程目标和地位描述。

  2011版“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另:2022版中有关“祖国语言文字”的表述全部改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课程理念”的变化:

  2022版“课程理念”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典范性,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

  2011版“课程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课程目标”(单列):

  2022版“课程目标”

  1、核心素养内涵(新增)

  (1)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具有良好的语言,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交流;感受语言文字丰富内涵,深厚感情)。

  (3)思维能力。(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

  (4)审美创造。(具有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2、总目标(9个)。

  3、学段要求。

  (1)识字与写字(第四学段新增“欣赏名家书法”,其他不变)

  (2)阅读与鉴赏(第一、二、三学段新增“整本书阅读,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分享自己阅读的感受,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第四学段新增“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他不变)

  (3)表达与交流(整合2011版“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内容,第四学段新增“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其他内容无变化)

  (4)梳理与探究(整合2011版“综合性学习”内容,第一学段新增“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第二学段新增“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第三学段新增“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第四学段新增“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语文学习经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其他内容无变化)

  2011版“课程目标”

  2011版将“课程目标与内容”合在一起表述

  1、总体目标与任务10个

  2、学段目标与内容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3)写作(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

  (四)“课程内容”(单列):

  2022版“课程内容”

  1、主题与载体形式(新增)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载体: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丰富习惯等)

  (2)革命文化。(主要载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载体: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动、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作品;外国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实用性文章、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等;各类口头和书面交流与沟通、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明确: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2。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新增)——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共6个学习任务群(任务群要求: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2011版“课程内容”

  2011版将“课程目标与内容”合在一起表述。

  (五)“学业质量”(新增):

  2022版“学业质量”

  1、学业质量内涵2。学业质量描述(与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中的“学段目标”相对应)

  2011版“学业质量”无。

  (六)“课程实施”的变化:

  2022版“课程实施”

  1、教学建议(全新)

  (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2)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3)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4)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变革2。评价建议(全新)

  (1)过程性评价(课堂评价、作业评价、阶段性评价)

  (2)学业水平考试

  3、教材编写建议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5、教学援救与教师培训(新增)

  2011版“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具体建议

  2、评价建议

  3、教材编写建议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附录”的变化:

  2022版“附录”

  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1~6年级仍为,无增删和替换篇目;7~9年级,删掉的为《河中石兽》,《列子》一则替换为《吕氏春秋》)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故事方面删去“各民族民间故事”,诗歌散文作品增加“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科普科幻作品增加“《十万个为什么》”。新增“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按照《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的规定,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特别是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附录3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增加“常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等”)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带部首变体由17字减为13字;排列顺序由音序排列改为按笔画排列)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011版“附录”

  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1~6年级;7~9年级)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三、小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主要体现在“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这三个关键概念的首次提出。

  2022新版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从而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字词部分更注重学生自主梳理、积累、运用的能力;阅读部分对学生阅读主题与载体、阅读量、阅读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整本书阅读,构建学习任务群;表达部分要求在综合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性观点和见解,重视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格外应引起注意的是在阅读主题的选择上,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拓展,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并结合阅读、探究等多种形式展开语文学习实践。

  1、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表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2、明确了语文学习的四个板块。

  四个板块分别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探究。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板块在临摹名家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欣赏书法作品的要求。“阅读与鉴赏”板块增加了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提示我们同步教辅在选题方面要增加相应的考查点,名著阅读的选题方面要更加关注。

  3、明确了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和主要载体。

  明确了三个方面的学习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各自对应的载体。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

  4、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

  构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分三个层面设置6个任务群:

  (1)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即语言文字积累;

  (2)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即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3)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即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学习任务群的建立,提醒我们以后靠刷题学语文的时代彻底结束了,要引进更多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

  5、增加了学业质量的标准。

  以前语文主要考什么,分段性比较模糊,以后会从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明确学生每个年段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过程评价中给出明确的作业评价、阶段性评价的标准和要求;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求中对“阅读与积累”有了明确的能力要求,尤其是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这意味着以后的语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试卷会越来越科学、量化,需要学生掌握新的出题规律。

Copyright © 2012 www.zhaic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摘抄网

陕ICP备17000724号-4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