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门石窟【一】:
初四上午去姥姥家时,我和爸爸商量:“这里离洛阳很近,明天咱去龙门石窟看看吧?”爸爸答应了。他这样安排:“咱们下午先到洛阳,在龙门石窟旁边找一个宾馆住下,明早再出发!”我高兴地答应了。
下午离开姥姥家,我们很快到了龙门石窟景区附近。我们在这周边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宾馆,爸爸说:“这景区旁边也没有个像样的宾馆?咱们上次经过这儿,不是在道德居住吗?离这不远。”于是,我们绕出景区,驶向宾馆,订好房间,我们也该吃晚饭了。晚上,我提前睡觉了,养好精神明天爬山。
一觉醒来,天有点亮了,我要先吃饱,再出发。十分钟的路程就到了景区,走过卖纪念品的步行街,远远望见一堵高大的拱门,由青灰色的古砖建成,上面写着红色大字“龙门”。买好票,我们走进去。
龙门是和高大的桥连为一体,桥下是伊河。哇,好美!水面上朦朦胧胧,像披上了白纱,可以和西湖相媲美。往里走,路旁的禹王池吸引了我,清澈的池水冒着淡淡的白气,伸手摸摸,噢,温的!池里的小鱼好幸福,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能生活在温暖舒适的环境里。
在山下远远地望去,高耸陡峭的石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石阶上,游人上上下下。我在想,这些洞就是石窟吧?里面的一个个佛像,一定很生动吧!
我们走了一会,看见了指示牌,上面写着:宾阳三洞、潜溪寺。我们登上石阶,首先,到了潜溪寺。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深近七米,大约建于唐代初期。窟顶上一朵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台上,面像丰满,衣纹流畅,神态安祥。左右两侧是两弟子,旁边分别为两尊菩萨,丰满敦厚,仪态文静。这时,听到旁边的导游在给游客介绍:这些石窟大都是在北魏和唐朝时期雕刻的,区别他们的最好方法是:看脖子。唐朝时期以胖为美,所以雕刻的佛像也胖,脖子上有三道纹,而瘦的就是北魏的。哦,我学到了个好方法!
我们到了宾阳三洞,这里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洞中主佛身着宽袍大袖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宾阳南洞的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满,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接着,我们到了摩崖三佛龛,这里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个坐着,四个站立,中间主佛弥勒,坐在台上,头顶被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摘抄大全 zhaichao.com…
还有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火烧洞······我说说最大的卢舍那大佛吧,他静静地端坐在高耸的石壁旁,身高十七米多,头的高度就有四米,大吧?温和的眼睛,丰满的脸,仪表堂堂。他身旁的两徒弟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
其他的佛像很多,都各具朝代特色,最小的佛像只有两厘米高,神态生动,栩栩如生。
我还发现了一块特别的石头,墨绿色的石块中嵌着花瓣似的白色纹,仿佛是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因此叫“牡丹石”。它很漂亮,是自然形成的,也是洛阳的特产。
我们看完了所有的洞窟,大有收获,古代的能工巧匠真多呀,他们的手艺真是巧夺天工。时间已过中午了,我们又累又饿,赶紧找饭店就餐吧。
游龙门石窟【二】:
中午吃了饭,下午我们乘大巴经过三小时车程,来到龙门石窟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郭沫若题写的“龙门石窟”四个大字,我们看的第一个景点是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通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一敞口石龛,正壁上嵌有一块宋代陈挎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匾。这是北宋道士陈传所书。那末,陈传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个仕途落魄,以隐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赏识的传奇式人物,先后在武当山、华山等地修炼。我们看过石匾,南行数十步,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历时达24年之久,用工802366个。宾阳三洞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寻为宾阳盖寅宾日出之义”,即朝阳或向阳之意。虽宾阳洞耗费工时金钱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结束。
离开宾阳洞前往万佛洞,那里一共一万五千尊佛龛。沙门智运和内道场运单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洞内供有阿弥陀佛,东外原有两座石狮,均被盗。
最后游览的是奉先寺,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披身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费时约21年左右。
请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
离开龙门石窟,过龙门跨伊河,行一小时车程来到市中心,入住凯芙特大酒店。
游龙门石窟【三】:
去九朝故都洛阳游龙门石窟,得从风陵渡乘车到黄河南岸的孟塬换乘陇海线,经三门峡,过义马,拐个胳膊肘弯坐了好几个小时的火车方到达。我到洛阳时是五月中旬,洛阳牡丹花节刚谢幕不久,我到王城公园看了看依然似锦繁花后便来到号称洛阳八景之首的龙门石窟。
汽车在黑色路面上风驰电掣般的一路驰骋,十三公里的路程不知不觉的就到了。只见这里青山对峙,伊水北流,峰豁川明,嘉木奇卉,葱茜浓郁。一架飞虹横卧碧波之上,状似蜂巢的窟龛锒嵌在奇峭的山壁上,这就是多少年来让我魂牵梦绕,我国三大石窟之一,著名的龙门石窟。
关于龙门,郦道元《水经注》载:“两山对峙,望之若阙”,古称伊阙。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四九四年)前后,经历了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诸朝,四百余年大规模的营建。共有洞窟1352个,佛龛750个,造像十万尊,佛塔40余座,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从下而上分四至五系列,绵延在一公里长的奇险而光洁的峭壁上。龙门石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世界著名的文化艺术宝库,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古代雕刻、绘画、建筑、宗教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我跟随络绎不绝的人流,首先来到奉先寺。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大龛。龛里有十一尊石雕大佛,正位主佛卢舍那高17、4米,仅头部就4 米,耳朵竟长1,9米,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大佛面容丰腴饱满,修眉善目,神采奕奕。大佛两旁的弟子雕塑像各有千秋,啊难温顺虔诚、迦叶严谨持重、菩萨端庄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刚健、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出神入化。精湛的雕刻艺术,叹为观止。奉先寺建于唐代咸享三年,历时四年竣工。据《造像铭》记载,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为建造此寺“助脂粉钱两万贯”,并亲率朝臣参加卢舍那佛“开光”仪式。奉先寺大龛的营建和精美的雕刻艺术充份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艺术的创造才能。
洞窟参差错落,顺山走势。宾阳洞、万佛洞、莲花洞、药方洞在这些数不胜数的洞窟中当数古阳洞开凿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此洞建于魏孝文帝时期,至今己一千五百多年。洞窟石壁上镌刻三列佛龛,龛中佛像精巧富丽。龛楣、帐幔图案的纹饰丰富多彩。特别是令人叫绝的是这里的魏碑艺术,被世人称之为“龙门魏碑二十品”的,其中十九品即在此窟内。魏碑是书法艺术的渊源,历代多少大书法家吸取其精华,殚精竭虑,倾尽心血,把书法艺术推向峰巅。使书苑这块艺术奇葩,流光溢彩,永吐芳华。
我似乎游兴未尽,还在我感叹不已时就到了八角楼。八角楼是北魏后期建造的一座悬空阁楼。它面对香山琵琶峰,背依窟龛密布的龙门山岩。高悬在伊水碧波之上,似危实安,危里见俏。看去极像引颈欲飞的龙首。是啊,这是振兴中华的巨龙,东方巨龙正从神州大地飞起,遨游长空,击云博雾,金光四射。此时此刻我的心中仿佛像那滔滔的伊河水不断掀起浪潮,激越 澎湃,转而又把我的这种感情淋漓尽致的倾泻在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古建艺术之中。
人们说:游龙门不登香山等于没游龙门。香山龙门山、伊水相隔,一座大桥横贯东西,两山近在咫尺。香山峰峦叠嶂,苍郁葱翠,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归寂之处。妇孺皆知深受人民爱戴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退隐山林,寓居这里,自号“香山居士”,逝世后便葬在这里。“唐少傅白公之墓”静卧在琵琶峰下,这里松柏掩映,山花飘香,环境肃穆。我瞻谒完白公之墓登上琵琶峰。我站在峰巅,展目四望,东眺嵩岳少室隐约可见,南瞰长虹卧波伊水之上,北雇邙山蜿蜒起伏,西望窟龛密似蜂巢。这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让人欣慰,让人激动,令人振奋。
啊,龙门石窟,你光洁如玉,你玲珑剔透,你的身上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光茫。我确信,在人类文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定能塑造出更加完美,更加灿烂辉煌的祖国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