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2000字大约有3篇左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篇:曾国藩传读后感2000字
一、后人景仰作其传,得能窥镜有机缘
据宋人张载“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寥寥四句,或不足以概述曾国藩平生功绩。涤生(曾国藩)其人从“白手起家”到位高权重,蜕变着实令人惊讶。再看他智商稀松平常,身子骨不甚健朗——但对“圣人”二字,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我有幸与百年前的先贤曾国藩“照面”。缘起于好奇与尝试,阅读了《曾国藩传》。从薄薄的纸页中,不仅窥探到的是他愚钝、刻苦、蜕变,给予我自己的好似一串钥匙,打开了我的视界。
二、天禀鲁钝少机警,花尽功夫勤补拙
曰:人非生而知之者。然曾国藩不但“非知之”,大可说是愚笨已极,以至于“痴”“呆”地劲儿发挥到了极致——
传记中所载,曾国藩深夜里背书,家里来了个盗贼,躲在房梁上准备行窃。静夜沉沉,冷月溶溶,四下只有曾国藩口里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此反复了无数遍,竟然始终背不会。不是“风乎沂,浴乎舞雩”便是“浴乎沂,风乎舞雩,长歌怀采薇”。盗贼却已背出,再听得他喋喋不休,知道无法下手,既无奈又愤怒。一跃下梁,铿锵诵来,说罢,不屑地瞧了一眼呆立当地的曾国藩,目光中似含奚落,接着便扬长而去。
这段故事实在令人发笑,谁能想到这位贯通古今的大人物,小时学习竟如此不堪。但这也着实反应两个问题:一是曾国藩实在太鲁钝,二是他确实“发痴发呆”,凭借一股呆劲儿与毅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当我看到这里,心中怦然而动——我自己本是迟钝之人。一向因为身边人理解能力好、反应快、思维的逻辑性强而自卑。烦恼总归是烦恼,先天不足又没有办法回炉再造;但曾国藩的经历仿佛是漆夜孤星。且不说感觉自己有了新的希望,总算是被他立志的故事所震撼。可能会有人不理解这样的夸张感受,不过但凡有过这样经历的,再如是说也毫不为过。
三、古来世人难无瑕,反求诸己觅无过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多少人的行事的圣经。“无过”之难,到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地步,多少令人望而生畏。【www.zhaichao.com】
曾国藩自然有瑕疵。前文说到的鲁钝怪他自己不得,但接下来所说的,却大可以做到“无过”二字。
依据传记中的记载,其不肖之处有四:浮躁、傲慢、虚伪、好色。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傲慢,之所以在我脑海会挥之不去,是因为我感到自己仿佛就是百年后的年少气盛的曾国藩,盛气凌人的模样依稀可辨。
曾国藩与人刚交往时,谦逊冲和;越到后面,有了熟络的朋友,便连毛孔都散发着傲人的气息,无怪说他“无处不着傲慢之气”。想想我自己,不也是这样——在学业上和朋友的讨论尤其明显。我总是先恭谨一番:“这道题我也不是很明白,应该可以这样……”“我的方法可能还不够好……”,后来便愈发的无礼起来,椅仗着小聪明便道:“哼,这不算是难题,粗浅……”
我为此付出了代价,那种“不知知病”的态度让我终于被小觑,终于没有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学问。这与曾国藩或许同病相怜。
书中也记载了治病的药——反求诸己。对于不论是浮躁、傲慢、虚伪、好色中的哪一条,初入仕途的曾国藩多少沾了边。但他立志成为“圣人”,于是开始对症下药——写日记。并且写过的日记总要给旁的人瞧上一瞧,这便是曾国藩所谓的“师友挟制”,督促他“克己复礼”。
四、有志者万事皆成,丧志者碌碌无为
曾国藩立志成为“圣人”由来已久。“不为圣人,便为禽兽”足可见他态度的果决。甚至可以说“立志”是三立的根本,是推动他成为千年来儒家最后一位领航人的决定性因素。
从哲学的角度讲,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简而言之,就是想法会左右行动。当人立志之后,想法是既定的,那么便会有“立言”“立德”的举动。
定有人发出异声说自己有志向,我便是“异声”之一——总是走不完自己在实现志向抱负中坎坷的路。现今我却能说服自己——有如斯感觉,不还是我的“志”之立并非坚如磐石,给予自己过多妥协的余地,这哪能真正达到万水千山之外的理想?
因此相较于其他,我认为“立志”是最基础、最简单却又是最高远、最不易的。传记中不断强调曾国藩的立志、抱负,不难看出这是曾国藩最强大的支柱,不论在何时何地,受到任何功名富贵还是风雨凄凄,总是秉承自己“志”的本我。
可以说就因为有抱负,曾国藩才会施展拳脚;经历了大风大浪,它始终只有这一个追求,不也正说明他的志向是如此坚韧么?人若想拥有如此恒心,却不易的很了。
因此古人会说:“有志者事竟成”,曾国藩,就是事成者之一。《曾国藩传》阅读了不知几遍,似乎还是不逮其中的深意。希望在继续深研传记的过程中,真正学习到曾氏“成大事”的秘奥,不做碌碌无为的玩物丧志之徒,成为如涤生的成大事者。
第二篇:曾国藩传读后感2000字
个人生平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受祖父和父亲约束和影响,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主要成就
文正公,一作文贞,开始出现于唐朝,魏征死后,被追谥号为“文贞”,后来做官的人都已文贞公魏征为榜样。到了宋朝,为避讳宋仁宗赵祯,改文贞为文正。后北宋司马光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曾国藩获得文正公的封谥,与他的成就分不开。
外交。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势力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思想。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文学。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历史影响
军事。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好影响了几代人,同时代的湘、淮将领以曾国藩为楷模,其后的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对曾国藩治军方略推崇备至,张之洞、袁世凯等在甲午战后采用西法编练新军时,也采纳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做法。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还说凡领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蒋介石则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国民党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泽东一生很注意这点,曾国藩的“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泽东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国共两党领袖形成十分认可难得交集的历史人物。
家教。蒋介石在家庭教育上,蒋介石同曾国藩如出一辙。他在给蒋经国、蒋纬国兄弟的信中,从衣食住行,作文写字,到阅读功课,均有详细严格的要求。蒋经国在《我所受的庭训》一文中说:“父亲认为曾文正公对于子弟的训诫,可作模范,要我们体会,并且依照家训去实行。平常我写信去请安,父亲因为事忙,有时来不及详细答复,就指定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我细细去参阅。”
成长共鸣
传承儒家礼仁思想,吸收民族文化精髓。
曾国藩掌握了儒学的真精神,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兴起洋务运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儒家思想时代意义依然重大,礼代表了相互尊重,仁代表了相互关爱,十分契合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和睦相处、区域社会发展和谐进步、国家之间多边主义的和平共处,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直面成长过程曲折,坚信目标屡败屡战。
曾国藩连续六次考秀才失利,其中一次还被学台“悬牌批责”,成了考生中文理欠通的反面典型,但是曾国藩身上有一股天生的倔劲,自认在困难面前表现懦弱,被失败击倒,是人生最大耻辱,“倔强二字,缺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失败虽是打击,却是成功之母,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抗击打能力,必能抓住成功的机会,努力做一个有准备之人。
树立诚信大处着眼,助推平凡信用中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形成了三个超越时代的外交观念,一是对外国人要平等相待,二是对外国人讲诚信外交,三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理念有很大的共通之处。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伟大复兴,诚实信用是基础,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大力推进信用中国建设,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其中做好自己的本分,例如自身学习考试、斑马线过马路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三篇:曾国藩传读后感2000字
曾国藩此人,虽又笨又慢,但可平天下。
解读一个历史人物,离不开对其所处时代的认识和分析。曾国藩生活在怎样的时代呢?晚期的大清王朝,像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尤其是道光年间,外部,鸦片战争让中华帝国臣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颠覆性的打击;内部,腐败已经渗透了帝国机体的每一个细胞,四肢五脏,无不腐烂。内忧外患,腹背受敌。
人作为渺小的个体,很容易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前行,但有的人却在时代的大潮中站定,铸就一座座丰碑。曾国藩虽又笨又慢,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成为了一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成为了一名可安天下的君子。
有一个故事这么写道:曾国藩小的时候天赋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追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虽写出曾国藩没有天赋,学习缓慢,但重点在于他一遍又一遍地背文章,可见他做事扎实,不浮躁,按部就班,打好基础。他的这个性格奠定了他未来的成功。
曾国藩出生平常,智商平常,他考了七次才中秀才,但他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成功之路。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
其一:善于反思
第六次科举考试落榜,被学台“悬牌批责”,深深的刺激了曾国潘。回家之后,就开始坐在书房里反思自己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后,在道光十三年,再次踏上科举之路。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曾国潘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后,在蛰居老家两年,不断反思自我,最终大彻大悟。他原来看不起的官场处事之风,却在这一次大彻大悟之后成为了他的助力。重新出山后,他宛如脱胎换骨,由自恃清高变为谦虚,甚至给周围的每一个官员,无论官位大小,都写了一封信,将自己居于他人之下,虽圆滑但有分寸,也帮他清除了不少政治敌人,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成功路上少了许多阻力。
其二:严于律己
曾国藩三十一岁起,每天记日记,从起床到睡觉,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在其家书中,随处能看到这样的字眼,“未能改得一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忽忽已过十日”……他不只记录下来自己看,还邀请亲友们点评他,把自己的缺点和改正缺点的过程,完全暴露在众人眼前,让大伙儿一起监督他,自己并及时改正。
其三:目光长远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了落后观念,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去世前,还与李鸿章联名上奏,建议朝廷选派优秀子弟赴美留学。
其四:独特的人格魅力
曾国藩是典型的浸润在儒家思想中、由科举制度选拔产生的官员,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臣事君以忠”,为大清帝国殚精竭虑,一个“忠”字,便是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
他在做京官期间,十年七升,傲视群曹,从一个普通进士迅速成为副部级官员,这在晚清极为罕见。如果他追求的只是功名,那么只要像同时代的官员那样,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原则,因循疲沓,苟且偷安,就能安安稳稳地守着自己的官位。但强烈的爱国情怀,让官场得意的曾国藩郁怀如焚。在因循懈怠的政治气氛下,他数次上疏谏言,试图改变官场作风,因此得罪了众多京官,甚至激怒了咸丰皇帝,为自己原本平顺的仕途增添了诸多障碍。
带领湘军攻下南京后,他没有恃功自傲,不仅让自己的九弟曾国荃回了湖南老家,还向朝廷请示,不要升官。对国家的忠诚,可见一斑。
曾国藩不仅自己始终贯彻这个“忠”字,还把忠诚教育贯彻到军中。他深知依靠“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的大清军队,要打败太平军是不可能的,因此练兵时首重给军队注入“良心”和“灵魂”。他在中国军事史上,首先发明了“政治教育”,创立湘军之后,每逢三日、八日,都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进行政治动员。他亲自训话,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正是这支武装到思想的军队,彻底剿灭了太平军。
身为一名后辈与学生,曾国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我们学生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这样的道理,不骄不傲,持之以恒,在学习的路上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虽然前方道路迷雾重重,但我相信谦逊和努力定会冲破重重阻碍,我坚信,即使我又笨又慢,仍可如曾国藩一样,成为一名对国家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