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第一次读雷夫老师《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还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当时学校为每位老师准备了这本书,希望老师们能够认真研读,在学习中得到成长。由于当时我并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也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观点来读的这本书,所以,读完后也只是得出了“雷夫老师真的很了不起,但是美国和中国的国情不一样,雷夫老师的经验和方法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的孩子”这样的感受。今天再次拜读本书,才知道当初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肤浅和幼稚。虽然对于此书,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观点,但是,作为一名有教育初心和情怀、有智慧的老师,每个人都会从雷夫老师身上受到启发、得到鼓舞;都会在迷茫不知前行方向时,看到雷夫老师在教育之路上为大家树起的一盏盏指路明灯,进而脚踏实、坚定地走下去。
一、叩问教育的初心
在读《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被雷夫老师的一种精神牵引和感动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我想这也许就是雷夫老师之所以能够一直对教育保持着热情和追求,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仍能够守住自己教育目标的原因吧,我把这种坚持叫做“教育的初心”。
多年的求学经历中遇到的一位位良师益友,岁月磨砺中对职业理想的深刻认知,让我对教师职业愈发热爱,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愈加无怨无悔。教师这个职业不会让我们获得多么丰富的物质回报,甚至网传教师的平均寿命要远远短于国人的平均寿命。但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却是任何一个职业无法比拟的。有了对教育和教师职业的认同和热爱还远远不够,我的教育初心是什么?我时常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想不明白,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之路上难免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行的动力。在更加深入地了解雷夫老师和他的教育理念后,我确信自己找到了那个初心——引导孩子们找到通向更加美好未来的路,为每位孩子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明确和守住了这个教育的初心,在教育的路上虽有生气难过,但不会有失去希望的恐慌;虽然有疲惫劳累,但却不会有不愿前行的懈怠;虽然有无可奈何和力不从心,但却不会有失去前进方向的迷茫。有了教育的初心,我们才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只为曾经的选择,无怨无悔,用奋斗书写教育生涯的辉煌。[本内容由 摘抄大全 wWW.zhAichao.coM 整理]
二、“信任”是教育中的一道光
“亲其师,信其道”,亲和信来自哪里?读了雷夫老师的书,我想说,来源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师生之间的信任一旦建立,”教育“便在不知觉中发生了。雷夫老师认为:“父母和老师要拿出担当来,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这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而且,建立信任时“身教重于言教”。其实,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每位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只要我们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和依赖,那么,我们所教的科目就会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我们的课堂也是他们期待的课堂,我们说的话会得到他们的认可,我们教育行为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赢得孩子们的信任。
首先,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会不自觉的受到老师言行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教师要以自身正确的言行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来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率先示范,为孩子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这样的身教效果远远优于言教。其次,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位学生。班级的班规制度要体现公平,最好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班规在使用的时候也必须体现公平,必须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没有公平,师生之间的信任是难以建立的。再次,无条件的信任学生。雷夫老师书中提到:“有的孩子会背叛你对他的信任,然而,如果我们要求孩子有好的表现,就必须用行动让他们知道我们相信优异表现的可能性。”面对学生的“背叛”,作为老师我们要选择继续给他们机会,学生都具有“可塑性”,只要我们心存希望,就不会放弃学生,学生就仍然有变得更好的可能性。而且,老师的这种信任也会对其他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有利于建立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教育也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信任是教育中的一道光,可以指引教师的教育之路,可以照亮学生的前行之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是在日常点滴小事中建立起来的,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小事件中时常蕴藏着大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机会,逐步建立师生间的信任。
三、“阅读”是生命成长中的底色
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都十分清楚阅读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也都在意识和行为上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升孩子阅读量和阅读能力。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重视它的出发点是有偏颇的——为了应对考试。从雷夫老师56号教室里走出的孩子们都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能够在坚持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提升。仔细研读不难发现,雷夫老师之所以让孩子们对阅读始终保持着热爱是因为他把阅读的初始目标定位正确了——为了孩子未来的更美好的生活服务,因为对阅读的热爱。同时,雷夫老师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让孩子爱上阅读也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做出一些努力的。
首先,大人要将适合孩子的、比较好的书目列成书单推荐给孩子,而且书的类型最好要丰富多样,有利于开阔孩子的眼界,能够引导他们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轻松的接受新观念,踏上卓越的大道去远行。
其次,要善于利用图书馆。雷夫老师认为带孩子去图书馆是为了建立孩子们的价值观,因为置身于热爱阅读的人群中,对孩子爱上阅读是有益处的。
再次,大人要陪伴孩子阅读。我认为家长、老师可以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然后进行内容和感悟的分享,这样既可以以身作则,做个好榜样,又可以帮助孩子在阅读和分享中提升能力。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孩子们,被光彩夺目,极具吸引力的电玩、电视等包围着,这样爱上阅读变得不容易”,雷夫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这绝不是我们退缩的原因,我们还必须坚持,他引用了莎翁名著中的一句话“疑惑是种背叛,使我们遇事畏缩,输掉本可以赢得的好与善。”生活也确实如此,当我们坚信一个愿望会实现的时候,我们就会倾尽一切去努力,当我们不确信一件事情时,我们便会找到各种理由去怀疑,反而错失了成功的机会。所以,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要坚信让孩子爱上阅读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
雷夫老师的56号教室像教育领域的一座丰碑,让我们有高山仰止般的羡慕和憧憬——对教育始终抱有一份希望;雷夫老师的56号教室又像是教育方法的百宝箱,让我们遇到困惑不会迷失自己——对教育始终有明确的方向;雷夫老师的56号教室是奇迹般的存在,让我们始终坚信——认真做教育,就一定会有改变和收获!
第二篇: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最直接的感受是本书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全程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告诉大家,雷夫老师在56号教室里做了哪些事情,从点滴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这间教室最让学生向往的东西—无比的温暖和充分的信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告诉我们打造这样一间温暖的教室并不是痴人说梦,它需要一位用心的教师。
在这里我想到了我工作中发生的一件小事:预备铃响起,但是还有很多同学没有进入准备学习的状态:下位的,大声说话的,在走廊里乱跑的等等。同学们对上课铃声熟视无睹,从七年级开始反反复复强调的行为习惯至今仍然没有养成。每次看到班里乱糟糟的,我都特别生气。后来发现每次发完火对他们的警示作用很短,没过两天老毛病又犯了。因此后来我选择不再批评他们,而是和学生们来一个君子之约。我告诉同学们:每节课预备铃之前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利用好这5分钟,想办法结束未完结的话题,没做完的事。5分钟后我们正式上课,这是我们的约定。希望上课铃响之前,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班级秩序。如果某一位同学未遵守约定,那么你的小组成员会因为你不遵守约定的行为和你同样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因此希望同学们遵守规则,增强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人。首先对自己负责,约束好自己的言行,不连累他人;同时培养自己的正义感,当同学违反纪律时,及时制止。我将此约定具体的实施操作,奖惩要求交给全班学生,让他们充分商量讨论后形成班级规章制度的草稿,然后进行投票表决,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后视为通过并予以公示,最后实施。这则班级规章施行后,成效不错。因为班级规章由学生亲自参与制定,所以实施起来的阻力少了很多。因为有了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醒,也有怕其他同学因为自己受到拖累的内疚心理等多种原因,班级秩序有所好转。留给他们调整自己,结束话题的时间也从5分钟到3分钟再到两分钟逐渐递减,我提醒的次数也逐渐减少,一切都慢慢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这个工作中的小案例给了我很多反思:原来比生气更管用的是有一颗时刻站在学生立场、为学生考虑的心,以及温和且坚定的态度。发火、惩罚也许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绝对不是好的教学,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有的时候确实因为工作经验的不足,面对各种各样层出不尽的班级状况我会感到烦躁和困惑。但是方法总比问题多,只有静下心来,用心思考,不断反思,才会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管理班级的能力,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带班模式。
一本好书,会使我们的心性变得成熟,不骄不躁;会使我们的行为变得稳重,不紧不慢;会使我们的思想变得有深度,不偏不倚。一本好书,同时也是一种崇高理念的交流与散播,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思考、勇于解决现实问题。一本好书,一定是会看了再看,翻了再翻的。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第56号教室的奇迹,燃起了我想要打造一个温暖教室的梦想。
第三篇: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在教学岗位上“摸爬滚打”多年,以为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已经“阅尽千帆”。当翻开《成功无捷径》这本书的时候,作者雷夫老师用他的教学经历,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很多新的观察视角和新的思考,受益匪浅。
雷夫通过对自己教学之路的总结,用自己的蜕变历程告诉我们——成功无捷径,必须面对挑战,不言放弃,才能淬炼出卓越的教学。书中涉及到雷夫老师成长道路上的多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使得美国的教育和我们的教育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
首先,对教师使命的思考。教学的最初,我也曾为自己受学生欢迎而感到沾沾自喜,好像这是一个很值得引以为傲的事情。我们信奉“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有道理的。事实上,教学过程中,确实感受到,有的班级课堂孩子和老师的思维在一个频道上,课堂效果很好,成绩也不错,往往在这样的班级上完课,会有一个“当老师真幸福”的感觉。然而雷夫老师提出:教师的使命为何?学生踏进你的教室,可以学到什么?可以带走什么?如果把精力放在讨好学生上,是缘木求鱼而已。最终,真正的教学要回归对孩子的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益于我们的教学,不能把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学的目标。雷夫老师提出的问题,作为一个道德与法治老师,我想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心理知识,道德规范,法律国情,更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课堂来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品质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曾经有个班级,在学习完民族精神的那一课后,全班同学一起起立,主动要求共唱国歌。孩子们的歌声告诉我,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内涵……应该成为怎样的老师?我想,要尽可能的带给孩子成长所需的精神养料,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再次,雷夫老师谈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教育中的挫折。是的,教育的挫折无处不在。这些挫折,有的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造成的,有的是外在客观条件所限造成的,也有的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可否认,作为教师,你自己做的再好,也会有失败的案例。生活中,教师付出真心和努力,方式不对的话,未必一定得到学生的感恩。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隐私,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引导作用,绝不是主导作用。如果强力推销老师的价值观给孩子,恐怕会适得其反。作为教师,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是多角度的,决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正如雷夫所说“孩子不一定要当老师的应声虫”,就算和老师的想法南辕北辙,同样可以当一个好学生。在我们国家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不以成败论英雄”还是有点难的,因为中考成绩还是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是每个孩子必须要过的一道坎。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单纯以成绩衡量孩子是错误的。每个孩子心底里都有向上的渴望,坑底躺平的孩子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所造成的。看到孩子向上的心,就能看见教育的希望。尽管,现在衡量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教学成绩,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合格,是看教学成绩?还是看讲课比赛?还是看课堂气氛?还是学生和家长的评价?还是领导和同事的评价?可能都有。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课堂上有良好的互动,师生能够融洽交流,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学生考试成绩也比较理想,我想,做到这些也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了。
踏上教学之路的最初,总是认为,师道尊严,不能让学生看见自己的任何缺点,不能表现出一点错误,否则就会让学生看不起老师,损害自己的为人师表的形象。后来随着自己的不断学习和成长,慢慢明白,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坦露自己的缺点,不故作姿态,学生反而喜欢这样真实的老师。人无完人,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完善自己,改正教学中的一些缺点。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在“拯救”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自救”的机会,老师不能包办一切,解决一切问题。“教育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刚刚讲完“防微杜渐”避免不良行为,就有学生抽烟被老师发现,作为道法老师感觉“啪啪打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挫折,真是处处都有,也时时提醒我,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最后,工作和生活要平衡。在很多优秀老师事迹中,我们常常看到他们为了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根本顾不上父母妻儿,雷夫老师也是如此,甚至累到大口吐血。作为一个普通人,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然后才能做更多的事。放下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相当于给自己充电,然后才能更好完成自己的工作。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才能有好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深刻感受到了“成功无捷径”,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走向成功。作为一个平凡的老师,一路走来,看见繁花似锦,看见硕果累累,偶有失落迷惘,还是心怀梦想,微笑向前。没有成功的捷径,也不必去寻什么捷径,踏踏实实走自己选择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