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摘抄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设计大约有6篇左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当慈母这两个字印入你眼帘的时候,你闪过怎样的画面?读题
2.老师在课题的深字上加了个着重号,再读课题。
3.作者为什么用这个“深”字,情深在哪里呢?
二、初读课文,理解新词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完成填空(目的:大致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新词的学习)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是来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在我手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括号内为学生要写的词)
3.指名读、齐读
4.理解
震耳欲聋的“欲”是什么意思?(快要)
龟裂的手看见过吗?
知道“攥”的意思吗?能做个动作吗?
(生做出把拳头握住状。)
5.质疑:再读这段文字,读着读着你会冒出问题来。
(你向自己的母亲要过钱吗?(有过)你有过鼻子一酸的时候吗?)
但是读着最后一句,问题来了,为什么我鼻子一酸呢?
三、研读课文,细品词句
1.下面请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在感动的地方用波浪线工工整整地画下来。(生按要求边读边画)
(1)句子一: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震耳欲聋”是什么样的感觉?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
你还愿意呆在家里吗?(不愿意)不但烦,还不想呆在那儿,带着这样的感觉读句子。
噪声只是响一会儿吗?马上消失了吗?立刻停止了吗?答案就在字里行间,迅速地找出来。(从“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看出响了不止一会儿;“妈——”中的破折号可看出;“母亲大声对那人女人说”可看出来;“旁边的女人对着我喊”看出来。)[www.zhaichao.com]
师小结:噪声震耳欲聋,母亲却持续工作着。明天还将在这震耳欲聋的环境下工作。春天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夏天和冬天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假如就是你,你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怎样的感受?
再读,表达出你对母亲的关心与疼爱。
我的鼻子怎能不酸?
(2)(句子二)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你一定有感觉,你轻松吗?你怎样的感觉?)
你想表达怎样的感受?
你一定发现这部分写得非常特别。
放在后面特别吗?
我们看过电影、电视里面的慢镜头吗?
自己读,感受一下哪个地方给你慢镜头的感觉?
通过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
这是我的母亲吗?她曾经是怎样的?
你看到了母亲的脸,这是一张怎样的脸?
这是我的母亲吗?曾经拥有一张怎样的脸?
那是怎样的眼睛?慢慢看,细细看。
这是我母亲的双眼吗?不,不是这样的。我母亲的双眼曾经是怎样的?
师生合作读(母亲坚挺的背、光洁的面容、水汪汪的眼睛到哪里去了?让我们带着困惑、惊诧来读这句。老师读三个“我的母亲”,同学们读剩下的部分。)
坚挺的背哪里去了?光洁的面容到哪里去了?水汪汪的眼睛又到哪里去了?
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挣钱的!假如你就是看到自己母亲这样挣钱,你有怎样的感受?
还有令你感动的句子吗?
(3)句子三: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如果说前一句是慢镜头,那么这一句是个什么镜头?
哪个词给你这样的印象?
是啊!一人不够,两个。两个不够,三个。三个不够,四个。下面读,读出快镜头的感觉。
同学们读得太快了,觉得有点受不了了。你不过是动了下嘴皮子,而母亲却是“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
(用四个“立刻”,感觉一个比一个快。四个“立刻”反映母亲工作的单调、枯燥。)
母亲,你为什么不喘口气?不伸个懒腰?为什么不照顾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好好休息一下?这就是我的母亲,她就是这样挣钱的。读——
母亲这样劳累,我怎能不鼻子一酸?带着这样的感觉读——
(4)当我向母亲伸手要钱时,母亲怎样的表现?读,画出有关语句。当旁边的女人大声喝斥我时,母亲怎样说,怎样做的?
(生边读边画,然后交流。师出示句子:“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哪个细节让你特别有感触?在边上谢谢批注
是母亲的爱、期盼、汗水与心血。想想母亲挣钱的一个画面,再想想母亲给钱的画面,你一定感受到了。读课题——
生深情地读:“慈母情深”师板书:深厚
四、拓展想象,升华词句
那个时刻,我鼻子一酸,跑了出去。出示句子“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请注意句末的省略号。当时作者我内心一定感慨万千、思绪万千、情不自禁,他会一遍又一遍地对着震耳欲聋的噪声说,对着瘦弱、弯曲的脊背、对着毅然塞在我手心里的钱的母亲说出此时此刻的心里话。拿起笔,写下来。
(生动笔写。师巡视。)
文章写“慈母情深”,干嘛写“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深情蕴育了你。母亲的情不但深厚,又触动、影响、感染了我。使我懂得了要做一个孝顺、呵护母亲的人。)齐读课题。
师:梁老师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一方面感动于作者笔下的母亲。另一方面,自然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母亲把我们当作心头肉,当作世上最珍贵的事物。下面让我们端端正正地坐好,注视着屏幕,用你的表情,你的心灵感应这首《游子吟》。
拓展:
走近作者
了解《青年近卫军》
说一句“妈妈,我爱您!”
第二篇: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学习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VCD《烛光里的妈妈》。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救出了遇险的儿子。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爱是伟大、无私的。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1)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1.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______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如,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从“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可以体会出来。
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了背……”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位母亲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再如,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结: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二)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请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2.指名有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精要总结,歌曲结束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七、作业超市,注重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哈哈哈心,是瓷器》等等(可以上网查找)。
第三篇: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魄、抑、颓”等10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碌、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连续、广播、铁路、辞退”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我”拥有第一本长篇小说的过程。
3.分析文中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了解“我”家境的贫寒、母亲的辛劳,从中体会母亲的慈爱、善良和母爱的深沉、伟大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敬重之情。
4.分析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注意从反复出现的词句中感受母亲的慈爱、善良和母爱的深沉、伟大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敬重之情。
2.分析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和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语言描写人物,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读准“龟”这个多音字,重点指导会写字。会认字中的“魄、抑、颓、纫”特别容易读错,“龟”是多音字,容易读错,重点强调和指导。12个会写字中,有的容易读错,如“抑、嗓、碌、脊、龟”;有的笔画比较多,字比较难写,如“碌、脊、酸”。教师要指导读法、写法、用法,最好是把字放到词语、句子里去学习和理解。
另外,五年级的学生识字能力比较强了,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想办法识字,如查字典、询问他人,学会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大胆猜读、跳读。
2.阅读理解。
《慈母情深》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了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根据本文特点,学习本课要从语言的角度细读文本,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中运用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地方,设身处地地感受其中的深意和情感。找出反复出现的词句段,剖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要找出文本中在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3.表达运用。
落实读写训练点,以读促悟,悟出真情,再情感迁移,联系实际,写自己生活中曾经“鼻子一酸”的经历。
1.预习提纲
(1)搜集写作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2)搜集作者梁晓声的资料。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字要读准字音,会写字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组词书写。
(4)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试着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多媒体课件
l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魄、抑、颓”等10个生字,读准“龟”1个多音字,会写“辞、抑、碌”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连续、广播、铁路、辞退、压抑”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拥有第一本长篇小说的过程。
3.了解“我”家境的贫寒、母亲的辛劳,初步感知母亲的慈爱、善良和母爱的深沉、伟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游子吟》,师生齐唱。
师:同学们唱得太投入、太有感情了,从这首歌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了母爱的深沉和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师: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梁晓声写的一篇表现母子情深的文章——《慈母情深》,听听他买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背后的故事。(师板书:慈母情深)
音乐烘托气氛,创设情境,教师用音乐深情导入,切中主题,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调。
二、检查预习。
1.重点字词。(学生课前总结,教师点拨,当堂识记)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读。)教师适时强调读音,如“魄、抑、颓、龟”等。
(2)教师指导书写生字。(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互相评价)重点指导“辞、抑、碌、脊、酸”的书写,教师要强调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祖籍山东荣成,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中篇小说《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以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均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这是对同学们预习成果的检查,也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同学们有了成就感、收获感,才会更愿意预习。将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突出重点,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注意形象性和直观性,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顺、读熟。
1.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读课文,可以抽查、轮读、小组内读、分角色读。学生之间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准确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鼓励。
熟读课文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体现以读促悟的理念。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突出了母亲的哪些特点。生自由发言,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
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3.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母亲是一个瘦弱、勤劳、善良、慈爱的人。
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人物特点,训练了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归纳能力,为后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布置作业。
1.读写词语,小组内交流记忆本课生字的方法。
2.想一想:母亲平时是怎样疼爱、关心你的?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写一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课文,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从中体会母亲的勤劳、慈爱、善良和母爱的深沉、伟大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敬重之情。
2.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描写手法刻画人物,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布置了一项作业——想一想:母亲平时是怎样疼爱、关心你的?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写一写。下面请同学们讲述一个母亲疼爱你的情节。(生讲述)
师:同学们都讲述了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表现出了母亲对你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事情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也写了一些小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哪些小事。
这样导入新课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前后衔接密切、自然,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二、细读课文,讲述情节。
1.仔细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哪些小事?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课文先写“我”渴望买一本《青年近卫军》。然后写家里太穷,“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母亲工作很艰辛、劳累。再写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我”却用钱给母亲买了罐头。最后,写母亲又给“我”钱买书,“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过渡:在这些情节中,哪些细节最能表现母爱的伟大、深沉?最能表现“我”的感恩之情?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此环节紧扣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自由诵读中,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进一步训练同学们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的能力。
三、分析细节,感受母爱。
1.学生仔细朗读课文,思考:在这些情节中,哪些细节最能表现母爱的伟大、深沉?最能表现“我”的感恩之情?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适当引导出示:
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
(1)从这一细节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说明了“我们”家连解决温饱问题都很困难,“我”的家境实在太贫寒了。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母亲“掏”钱的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我”家很穷,家庭困难,这钱来之不易,母亲很珍惜这为数不多的钱。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3)这四个“立刻”说明了什么?
“立刻”一词反复使用,说明了母亲工作非常辛苦,挣钱很不容易,完全没有喘息的时间。
结合生活实际,感悟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初步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4)师:母亲掏钱的动作和说的这句话,与家境的贫穷、劳动的艰辛形成强烈的对比,表明母亲在子女的学习上很慷慨,她爱自己的子女,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有出息。
小结: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过渡:母亲无私地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感受到母爱了吗?孩子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母亲的形象和对“我”深深的爱,让学生在深入阅读、充分感悟中品味文字,习得语感。
4.“我”对母亲的感情是怎样的?找出相关语句。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指名朗读,从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连用了三个“我的母亲”,说明他当时对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既感到悲哀、辛酸、心痛,又深深体会到母亲的辛苦、疲惫,同时,更感受到母亲的坚强、慈爱、美丽与伟大。)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这是“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我”被母亲无私的爱感动了,“我”为不能替母亲着想,加重母亲的负担而感到惭愧,“我”知道了要感恩母亲,感恩母爱。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生1:慈母情深。
生2:母爱是最普通而又最伟大的爱。
生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学会知恩、感恩。
四、精要总结,收束课堂。
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齐背《游子吟》)
五、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
1.写一篇周记,记录母亲关爱你的事情,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
2.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
第四篇: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1.教师导入。
2.引导学生对照《预习单》,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二、全班交流生字新词
1让学生说一说最想提醒大家读准字音的生字新词,全班讨论识字方法和注意事项。预设:
(1)“颓”的韵母是“ui”,“惫”的韵母是“ei”,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分。
(2)“龟”是多音字,在“龟裂”一词中读“jūn”,这个词是“皮肤因干燥而开裂”的意思。当“龟”表示“乌龟”的意思时,读“guī”。
(3)可以结合形近字来识读、记忆生字。例如“魄”容易和“魂”混淆,可以通过对比区分来记忆;“褐”可以和“渴、喝”等字对比,通过分别组词来记忆。
(4)“抑”是“压制”的意思,可以联系词语“压抑”来理解。
(5)“惫、褐、纫”等字,可以借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
2.组织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字,教师指导学生关注易错字的书写。
(1)写“脊”字时要注意笔顺,上面部分要先写两边,再写中间,“撇、捺”两笔要写得舒展,“点、提、撇、点”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两边,下半部分的“月”第一笔要写成“竖”。
(2)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构字部件。如:“抑”右面是“卬”,不要写成“卯”;“酸”字左面是“酉”,不要写成“西”。
(3)写“颓”字时,左下“几”的“横折弯钩”要变成“横折提”,以避让右边的部分。
(4)“碌、噪、哇、权”都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碌”字的右半部分“录”中的三“横”之间距离要保持一致,右下角不要写成“水”。“噪”字右边的“品”中,三个“口”要上宽下窄,“木”字的“横”要能托住“品”。
三、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课文讲了“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事。
3.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课文段落多、内容长,如果要给课文划分层次,你觉得可以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5自然段讲的是为什么要钱,在什么情况下要钱;第6—34自然段讲的是向母亲要钱的经过;第35—38自然段讲我最终拥有了想要的书。
4.追问:为什么会这样给课文划分层次?你的根据是什么?
预设:是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的。
5.再次引导学生概括文意:划分层次之后,你现在会怎么概括课文的内容?能不能说得更充分?
预设:家境贫寒的“我”非常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就到母亲工作的厂房向她要钱。辛苦忙碌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我”买到了书。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给课文划分层次,进而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第1—5自然段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买书的经验,并结合《预习单》中“查查”的学习任务,说一说:为什么作者买一本一块五的书,要钱时会那么犹豫、不忍心?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如果学生无法完成查时代背景的任务,老师可以适当给出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后谈体会。可出示梁晓声作品《母亲》片段。
六十年代初期,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当年,父亲远在外地,三年才回来一次。母亲是临时工,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左右。母亲加班,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27元的工资。一元五毛钱,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要买本一元五角钱的书就是最大的奢侈了。即使是这样,每次我要钱买书,母亲都很大方,从不让我难堪!至今我都珍藏着我的第一本课外书《青年近卫军》。
预设:
(1)我从“从来没有”“一次给过”“一次要过”这些地方看出,这一元多钱对“我”家来说是一笔“巨款'通过预习,我了解到一元多钱在当时是一家人几天的生活费。而“我”是个懂事的孩子,从没有问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2)我从“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一句中发现,“我”家竟然把收音机都卖了换食物,而且还是个“破”收音机,可见“我”家当时很穷,连吃饱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没有买书的闲钱。
(3)我从“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看出母亲为了支撑起这个家辛苦地工作着。第29自然段中还写到母亲从衣兜里掏出的是“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也可以看出母亲挣钱、攒钱的不易。
(4)通过“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能看出“我”非常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所以“我”才鼓起勇气向母亲要钱买书。
2.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经验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别人听。
2.抄写“连续、广播”等18个词语。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2.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梳理“场景”
1.提问: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在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最触动你的场景、细节有哪些?
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场景:初到厂房——寻找母亲——向母亲要钱一一母亲塞钱给“我”教师相机板书。
二、品读“初到厂房”
1.引导学生思考:默读第6—9自然段,想想:“我”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读了这几段,你又有怎样的体会?
2.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提示:可以从厂房的狭小、嘈杂、闷热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工厂环境的恶劣。提示学生可以想象画面,或是结合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想象厂房的环境。例如,可以把“不足二百平米”的空间换成学生熟悉的礼堂、篮球场来想象,或是播放音频材料,让学生真切地体会缝纫机的声音到底有多大,等等。
3.全班汇报交流。小组选取代表,谈一谈阅读感受,以及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种感受的。
预设:
(1)“我”看到了厂房的空间很低矮,而且墙壁都是潮湿的,感觉到了压抑。对比教室的大小,我想象了一下“不足二百平米”的地方放着“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实在是太挤了。
(2)“我”感受到了厂房的闷热。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在夏天最热的时候,窗户不能开,那个年代更别提空调了,还有那么多人和东西挤在一起,每个人头顶还挂着发热的灯泡,怪不得“我”觉得“犹如身在蒸笼”可见母亲工作的环境是多么差啊!
(3)母亲工作的厂房特别吵。我是从“震耳欲聋”这个词感受到的,同时,结合下文说话要“大声嚷”,可见厂房里面噪声特别大。
(4)即使“我”知道母亲挣钱不易,可没想到这样不易:她竟然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我”非常震惊。
4.教师总结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场景、抓关键词语等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流露出的“慈母情深”。
三、小组合作,体会其他场景和细节
1.布置学习任务:小组选择一个场景学习,想一想:“我”看到、听到了什么?心情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小组选择场景后,教师要注意是否每个场景都有至少一个小组选择,避免出现遗漏。
2.引导学生迁移上一环节中总结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寻找母亲”的场景
汇报交流时,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体会“我”的心情。
①为什么要重复连写两声“妈——”?想象“我”喊母亲的时候,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②第16自然段中的“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这句话为什么不直接说“看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③结合第16至19自然段,说说:“我”看到工作中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反复出现“我的母亲”,你能感受到“我”怎样的心情?
预设:
①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看见的和感受到的,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母亲工作有多么辛苦。
②“我”重复两声“妈——”的呼唤,语气中应该是带有疑惑的。因为在那么拥挤、嘈杂的环境里,人人还戴着口罩,“我”很难一下子找到哪个是自己的母亲,所以一开始喊“妈”的时候没有那么确定。
③“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几个分开的动作描写,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母亲长时间俯身工作,身体已经麻木僵硬的状态。“我”当时的心情是震惊的、心疼的。
④结合“头凑到缝纫机板上”的“凑”这个动词,我更能体会下文写到的“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点拨重点:
①作者写“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而不是“看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是因为在阴暗、狭小、嘈杂的厂房中,刺眼的灯泡下,要不断地辨认才能确认到底哪个人是自己的母亲,而不是一眼就能看出。
②反复出现的三个“我的母亲”,表现出“我”的心情随着发现母亲而变化:从一开始看见时不敢相信母亲竟然如此瘦弱、疲惫,到确认后的震惊、心疼,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艰辛和“我”内心的复杂感受。
(2)“向母亲要钱”的场景
①让讨论这一场景的小组选出代表,分角色朗读“我”与母亲的对话。
②追问:母子之间一问一答特别简短,读完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预设:
母亲的问话干脆利落,能看出母亲工作时十分紧张忙碌的状态;“我”的回答中有省略号,表示说话是吞吞吐吐的。
对辛苦工作的母亲的心疼让“我”不忍心要钱,但想买书的冲动又使“我”说出了口,看得出“我”内心对“要钱”这件事是有迟疑和懊悔的。
③让学生谈谈对母亲掏钱、数钱的样子的体会。
预设:
“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说明母亲兜里装的都是零钱,是一点一点攒下来的。
联系“龟裂”这个词的意思,能想象母亲的工作有多艰辛,攒下这一卷毛票有多不容易。这时“我”的心情是愧疚的。
(3)母亲塞钱给“我”的场景
①让讨论这一场景的小组分角色表演“我”、母亲和女工,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再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可提示学生通过对话的内容和标点符号来体会人物不同的内心想法,猜测他们说话的语气并读出来。
预设:
女工的抱怨和责备,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母亲养育儿女的不易,这时“我”的内心是愧疚不安的。
母亲却不顾女工的劝阻把钱给我,从“塞”这个字能看出母亲是毫不犹豫的。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她还是这么支持“我”读书,“我”感受到了母亲无私的爱。
②追问:“我”看到母亲把钱塞给我后,“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看到这一幕,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触动?反复出现三个“立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三个“立刻”,表示母亲丝毫不停地投入了工作,体现出一种紧张感,和前面毫不犹豫地给我买书的钱相比,更能显出母亲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作者这样写,能看出他对母亲是格外心疼的。
③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是什么令“我”鼻子一酸?
预设:
对母亲的愧疚令“我”鼻子一酸。向母亲要钱时,“我”发现瘦弱疲惫的母亲竟在那样辛苦忙碌地工作,挣钱这么不容易,还毫不犹豫地、无私地供“我”看书,于是“我”鼻子一酸。
对母亲的心疼令“我”鼻子一酸。经过这件事,“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要关心母亲,帮助母亲。
4.组织全班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结尾部分
1.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给母亲买一听水果罐头?
预设:因为“我”看到母亲这么辛苦地工作,还给我买书的钱,心里既心疼又愧疚,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母亲的关心和感恩。
2.小组讨论:怎样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问题转化成:
①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钱为母亲买任何别的东西?
②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钱为自己买任何别的东西?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①家里的钱来之不易,“我”已经因为为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受到了责备,不能再乱买其他东西了。
②不能再违背母亲对我的期望和支持。“我”买书不再单纯是满足自己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对母亲的感恩和责任。
3.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课文结尾处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对“我”有了更加深刻、丰富的意义。最后的省略号,表示意味深长,难以言尽。
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
1.提问: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
预设:多种原因会让人“鼻子一酸”:感动的、委屈的、痛苦的、难过的、后悔的、幸福的……
2.明确练笔的要求:用一段话写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尝试练笔。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试着运用课文中学到的通过场景、细节表达情感的方法。
4.全班交流评价。
(1)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典型习作,选择两三篇较好的展示。
(2)教师点评,学生互评。部分学生在小练笔中能通过描写场景、细节来表达真情,或者用反复出现的词语来表达强烈的情感,评价时应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学习。
六、布置作业
修改小练笔,并读给别人听。
第五篇: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从他上身迸发出来的伟大的父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还有这样一位贫穷的母亲:用龟裂的手指细数着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那么坦然从容地把钱塞到了视书如命、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的儿子的手中。这是怎样感人的一幕啊?请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走近母亲,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文章──《慈母情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测:
指名朗读课文并评价。
3、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句
1、默读课文:
边读边划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的。(给学生充分朗读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巡回指导。)(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
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和段落,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引导学生从下面语句进行汇报相机指导朗读。
母亲对我的深情:(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的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平凡与伟大,感受母爱。)
“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2、书写母爱:
母爱是伟大而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你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母爱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感悟母爱的基础上书写母爱,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获得启迪。)
五、布置作业
1、阅读颂扬母爱的文章或诗歌进行阅读。
2、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第六篇: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亲情无价。
2、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学习作者运用环境和人物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一、揭题导入
1、请恭恭敬敬地读题目。
2、大家有没有发现“深”字下面有个大大的着重号“”?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3、再读题目,对这个“深”字你有什么问题吗?
在学生质疑中提炼出一个重点问题:母亲的感情到底有多深?深在哪儿?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做练习: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噪声(),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钱买书,母亲用()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我鼻子一酸,()着钱跑了出去。
2、看大屏幕订正。对的请举手。请一生读练习题。
3、教学重点字词
⑴括号里有一个字很难读:龟jun裂谁看到过龟裂的什么?请具体描述一下。
生:妈妈洗衣服时,手……
读词,想像一下龟裂情形。
⑵括号里有一个生字特别难写,哪一个?攥,我数过了整整23划,伸出左手,再伸出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写一遍。写完的请举手,牢牢记住的请把左手紧紧攥起来。
4、齐读练习题
三、感悟“慈母情深”
1、铺垫:
孩子们,“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母亲明明把一元五角给了我,一分不少,一句话没说我,按理我应该——高兴才对。但是此刻的我没有丝毫的高兴、丝毫的喜悦、丝毫的欢欣,只有眼泪擦洗过的四个字——鼻子一酸。读,再读,再读。
2、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呢?默读课文,找找句子,哪些地方令我鼻子一酸?请用波浪线恭恭敬敬地划下来。
3、交流感悟
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呢?找到一处以上的请举手,找到三处能上的请举手。
(1)我巡视时发现有一处非常特别,请一生读句子,并出示: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①请生说说理解。
②看来这一句没有白写。大家一齐读读。
“震耳欲聋”什么意思?“欲”呢?
多么可怕的嗓声!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这个句子!
③耳朵都要震聋了!这样的声音,迎面扑来,你身在此环境中,会有什么感觉?
但是我的母亲呢?她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呀,读——
④同学们,这样的声音停止过吗?浏览全文,去找找哪些地方说明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一刻也没停止过呢?
生1:“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生2:“母亲大声问”
生3:“向母亲探身,喊”
为什么?
这样的地方比比皆是
这已是第三次提醒了,还有吗?
生4:“接着又对我喊”
生5:“大声对那个女人说”
⑤这七八十台缝纫机一刻也没停止过,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齐读——从我进入工厂,到我离开工厂,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一刻也没停过。
想象一下,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想象一下,明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想象一下,去年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想象一下,明年,后年,又一个后年,母亲将来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⑥小结:当你第一次发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有什么感受?这些感受交杂在一起,怎能不让我交杂在一起,怎能不让我鼻子一酸呢?
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一句话能少吗?这一次又一次的“大声说”能少吗?这就是“语文意识”(板书)
(2)还有哪些地方令你鼻子一酸?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疲竭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①理解:
“我的母亲”出现三次,很特别,来,读一读。
谁的背直起来了?谁转过身来了?谁的眼睛望过来了?
哎,对呀,按理,我的母亲应该放在句子前面呀,这是第二个特别的地方。读句子。
按理来说,三句话可以合成一句话,按理来说“我的母亲”只用一个放在前面就行了。
比较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疲竭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读读比较二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②看过电影吗?看过慢镜头吗?哪一句话给你慢镜头的感觉?
慢镜头是希望每一个观众能看得仔细,看得生动,看得清楚,我们一起看一看。
闭上眼睛,师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你看到了什么?还看到了怎样的背?你还看到了母亲的背吗?你看到母亲的肩甲骨吗?这是我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中我的母亲的背是怎样的?(坚直,坚挺,笔直)
闭上眼睛,继续看!师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你看到了怎样的脸?这是我母亲的脸吗?在我的记忆中,我的母亲拥有一张怎样的脸?
这是我的母亲的脸吗?
闭上眼睛继续看!师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疲竭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③你看到一双怎样的眼睛?这是我的母亲的眼睛吗?不是的,在我的记忆中,我的母亲的眼睛是——
带着你们的想象,你们的记忆,你们的疑虑,你们的困惑,来读读这个句子;
我读“我的母亲”你们读前面——再读;
你们读“我的母亲”,我读其它——
④作为儿子的我,不禁要问:母亲,我的母亲,你那坚挺的背到哪儿去了?红润的脸到哪儿去了?清澈明亮的眼睛到哪里去了?到哪里去了?到哪里去了?到哪里去了?
(消没了)(沉没了)(吞没了)
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工作的,就是这样赚钱的,读这三句话。
闭上眼睛,再仔细、真真切切地看看。
⑤小结:我看到母亲瘦成这样,憔悴成这样,我能不鼻子一酸吗?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一句话能少吗?这三个“我的母亲”能少吗?这就叫——语文意识。
(3)还有哪一处说明我的鼻子一酸?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①如果刚才这一句是电影中的慢镜头,那么这句无疑是电影中的快镜头,读——
快镜头呀,读得快呀,指读——这就是快镜头呀
②其中哪个词语给你快镜头的感觉?——立刻。一个不够,再来一个,二个不够,又来一个,整整四个呀,找同义词。
太多了,那么“立刻”可以换成其它词,使句子富有变化呀。
③出示句子读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赶紧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马上又陷入了忙碌……”
变化之后,意思不变,表达富有变化不是更好吗?读上两个句子,比较,能改吗?
“四个立刻”带给你们这样的气势,这样的感觉!老师读四个立刻,你们读其它——
④引读:
母亲能停吗?能歇吗?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母亲你已经这么憔悴了,不能停下来吗?为什么?谁来读这个句子!——
母亲你已经这么疲惫了,你就不能伸一下懒腰吗?为什么?谁来读这个句子——
母亲你已经那样瘦弱,那样瘦骨嶙峋,你就不能歇歇吗?谁来读这个句子——
⑤作为儿子,第一次发现母亲赚钱是如此劳累,疲惫,如此拼命,能不鼻子一酸吗?读——
所以,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句话能少吗?四个“立刻”能少吗?这就叫——语文意识。
(4)母亲就这样工作,如此赚钱,可当儿子向他要钱,说要买一本书时,母亲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①自己读读课文句子。母亲还是怎么做的?
母亲竟然是这样做的,这样说的,齐读——
②孩子们,如果这是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你的目光会牢牢地停留在哪个细节上?
哪个字?哪个字?哪个字?——“塞”圈出来!
③母亲塞钱将会是怎样地塞呢?仔细地读句子,你一定有感觉!
生:用力!师:把用力放进这个句子中去读。
师:这是用力地塞,还会是怎样地塞?生:迅速
师:迅速这两个字不能小看,说明母亲给钱时是——毫不犹豫地塞,读——
生:坚定地塞。师:你坚定地读,坚定地塞!
师:是的,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坚定地,有力地,毫不犹豫地把钱塞到我的手心里,齐读——
四、拓展伸华
1、我手里的哪里是钱呢?是什么?(爱,心血)
这是怎样的爱?
这无私,伟大,纯真的爱汇成四个字,那就是——读题
这慈母情深就在这“震耳欲聋的噪声”里,这慈母情深就在这“疲惫不堪的身体”里,这慈母情深就在这“毫不犹豫的一塞”里,读题——
2、配乐,师激情引导:我鼻子一酸,攥着这充满血汗的钱,攥着这毫不犹豫塞到手心的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母亲说……
出示: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母亲说:
师:拿起笔,可以写你的决心,写你的悔恨,写你的懂事,写你的幸福,等等,不管写什么,但是“我的母亲”这个词不能少写三次。
生写。
请生读读写的内容。
师评:我爱你,有这三个字,母亲怎样疲惫也心甘情愿!
师:孩子,你长大了,孩子,我们一起长大吧!那是因为有了那么春风化雨的四个字——读题,那是因为有了那么平凡伟大的四个字——读题。
3、师:有一种爱,让人泪流满面,有一种爱,让人心灵震颤,孩子们挺起背,坐直了,让我们献上一曲《懂你》的心声吧!
在《懂你》的歌声中,欣赏“母亲”图片,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