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案(精选8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精选8篇)

时间:2023-03-27 11:04

  以下是摘抄网小编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雁门太守行》的小动画视频)

  师:当然叫李贺为诗鬼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长相,更因为他的诗奇特瑰丽,想象丰富,是个鬼才。看了这个视频,那《雁门太守行》到底是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七岁能诗,文思敏捷,很早便享誉京洛。十八岁,诗名远播,本可早登科第却遭父丧。二十一岁,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乡贡进士”的资格。他一心想要建功立业,但遭对手毁谤,终身不得举进士。二十七岁由于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病逝在家乡昌谷。

  2、背景介绍: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藩镇割据)

  三、题目解说:

  1、雁门关位于山西省,是长城上重要的关口,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2、太守行(xíng)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兵车行》、《琵琶行》等。但《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的曲名,后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李贺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zhaichao.com]

  四、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五、精读,感受意境美。

  1、朗读诗歌可以理解诗意,而理解诗意也可以帮助提高我们的朗读水平。请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补充的注释理解诗意。(个别学生分享)

  敌军像乌云般来势凶猛,仿佛城墙也要被摧垮;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整个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握宝剑甘愿为他血战至死。

  2、诗人分别描绘了哪几个场景,请按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两军对峙、两军交战、夜袭敌营

  时间上也是从白天、傍晚到深夜

  3、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在我们的脑海里,一般都会想到双方是如何的厮杀,血流成河,尸体遍陈,但是这首诗歌里它并没有直接去描写双方去如何的厮杀,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凝重,紧张与惨烈。你试着去找找看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战争的紧张、凝重与惨烈?可在文中做批注。(学生小组合作找出答案,按诗句顺序举手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每赏析完两句都叫学生有感情的齐读一遍)

  “黑”:使气氛沉重,“黑云”既可理解为写景(天上的乌云),也可理解为叙事(敌军压境)。

  “压”:一字传神,形象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欲摧”:表现了大敌压境、危城欲摧之状。

  “开”:是依次排开的意思,形象地展现出了将士们饱满的情绪,高昂的斗志。“开”与“摧”相对,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的精神。

  一二句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敌军的来势汹汹和守边将士斗志昂扬、誓死抗敌的决心。

  “满”:写出了交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号角声在各个地方响起。“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秋色”:秋天能让人联想到萧瑟之景,万物凋零,在这样的环境中号角声响彻整个天际,的确会让人感觉到更加的悲壮。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从“凝”可以感受到血液凝固的一个过程,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李贺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苍凉悲壮、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

  “半卷红旗”: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援军高度戒备,不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易水: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大家穿着白衣白帽,一同相送。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运用典故表现将士们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河畔“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延请天下名士”。一时间,天下英才竞相奔赴燕国,燕国成了当时的“人才高地”。(运用好典故,可以起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一是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炼,言简意赅;二是可以避直就曲,使表达更加含蓄委婉)

  “霜重鼓寒声不起”:暗示战事形势严峻。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争。

  “死“:可以看出将士们为了报答君主的厚爱与赏赐,视死如归。写出了官军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4、这首诗歌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战争场面,色彩浓重,景物鲜明,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表现出将士们为国效力、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寄托了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

  六、拓展延伸

  像这样的爱国诗人有很多,他们留下了许多的爱国诗篇,我们一起用那份热情,用那份热血去朗诵这一些爱国诗歌: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北宋·苏轼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南宋·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

  ……

  七、背诵全诗并当堂练习

  1.《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志气还很旺盛的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夜袭敌阵的诗句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决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对峙(夸张,比喻)

  交战(听觉,视觉)

  偷袭(用典,侧面)

  抒怀(用典,主旨)

  第二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

  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1.投影出示: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

  2.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3.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1.交待李贺大致生平,内容如下:

  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后来因用心过度,27岁就死了。

  2.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第三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由古代写战争的诗歌导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王昌龄.)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王翰)《木兰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是说黑云高压城上,城像力量就要被摧毁一般,云隙中射出的阳光,照在战士们的盔甲上,闪现出一片金鳞,这是描绘敌兵压境,危城将破的情景。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黑”字已感气氛沉重,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军情紧急,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这里当然是指我军,显示守城壮士雄姿英发,,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表现边塞将土守危城,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惊心动魄的战斗。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以虚写实,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双方互有杀伤。(燕脂夜紫)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是说战血夜凝,是描写激战后的光景。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悄然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三字又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报效国家的豪情。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尾联,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寸土必争,奋死抗敌,报效朝廷的决心。“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这首诗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调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此诗中造语浓艳,如“黑,燕脂,紫,红,金,”等,极力渲染氛围。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第四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本课教学目标:

  过五关

  1、文学常识关2、朗读关

  3、内容关4、赏析关

  5、写作特色关

  教学过程:

  第一关:文学常识关

  (要求:掌握作者、体裁等知识)

  1、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多以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奇绝、秾丽和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2、体裁知识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不属于七律,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第二关:朗读关

  (要求:掌握字音、有感情朗读)

  1、检查字音

  催()金鳞()

  角声()燕脂()

  凝()半卷()

  霜重()提携()

  2、朗读指导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出示视频朗读

  第三关:内容关

  (要求:会翻译,能概括中心)

  归纳:雁门太守行

  1、2句:敌军来势汹汹

  守军雄姿英发

  3、4句: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

  5、6句:援军出击的情景

  7、8句: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奋勇杀敌立志报国

  第四关:欣赏关

  (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欣赏诗文)

  仿格式赏析:确认方法+结合方法分析+归纳

  (所确认的方法可以是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字词、内容等)

  用所学方法一起来赏析:

  第五关:写作特色关

  (能根据作者风格及文本把握写作特色)

  本文写作特色:

  1、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2、语言瑰丽奇峭,色彩浓重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过好这五关了吗?

  1、文学常识关2、朗读关

  3、内容关4、赏析关

  5、写作特色关

  课堂延伸:能用所学的方法学习其他诗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再见

  第五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1、猜猜他是谁

  他是明朝诗人,也是一位抗清英雄。自幼聪明,有“神童”之称。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17岁兵败被俘,不屈而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写出了他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和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夏完淳)

  他也是一位少年天才,和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一生怀才不遇、愁苦多病,27岁英年早逝。他的诗有个性、有特色,想象力极为丰富,经常引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被后人称为“诗鬼”。(李贺)

  2、出示幻灯片,作者简介(个读)

  3、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别云间》一语双关,一指诀别故乡,离开亲人。另外作者自比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人间消失。抒发亡国之痛,壮志难酬的悲愤和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炽热情怀。

  4、板书题目

  1、默读课下注释,完成注音、释词。(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字词)

  2、请一位同学初读诗歌,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3、教师范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4、全班齐读,读出气势,整体感知诗歌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总结

  1、本文描写了什么生活?(边塞的军旅生活)诗人选取哪三个特定时间来展开画面描写?一个在白天(首联);一个在黄昏(颔联);一个在夜晚(颈联)。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给我们一副怎样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闪发光,将士气宇轩昂,准备出击。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生动形象,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黑云”和“甲光”好在哪里?“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紧张、壮烈的场面。

  5、颔联和颈联具体写出了哪些事物,表现了战士怎样的精神状态?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通过听觉和视觉来体现边塞的悲壮。写出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表现了出征将士们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写出军队悄悄行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霜重鼓寒”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6、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你认为好在哪里?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雁门太守行》,有限的文字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无声的语言却给后人留下了有声有色的意境。这就是《雁门太守行》的魅力,这就是诗鬼的才气。我们再来用所学方法学习并感悟第二首《别云间》。

  出示幻灯片,展示诵读要求,播放视频朗读,再次让学生感悟诗歌情感。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根据幻灯片提示,概括两首诗。

  你还知道哪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寻找有名的爱国诗句。

  回答问题

  1、《雁门太守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网上搜索爱国诗句,给大家共同分享。

  [答案]:

  1、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诗歌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熟悉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喜爱古诗,喜爱古文化。我的诗歌教学主要是通过读诗——解诗——悟诗——诵诗,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通过反复诵读诗歌进行总体把握,增强他们文学的整体鉴赏能力。

  第六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语言,领悟诗人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析诗文语言,熟读成诵。

  难点:领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3、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诗歌

  导语:军事题材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说过这样一句话:“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句话道出了军人的精神和气质,中唐诗人李贺笔下也有这样一群将士,他们在《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尽情展现了他们慷慨赴死的军人风貌。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诗歌去了解。

  二、读懂诗歌

  (一)读诗:

  1、听读诗歌,注意字音。

  2、再读诗歌,感知诗意。

  小组同学合作交流,结合诗句概括:

  (1)诗中描写了哪些人?

  (2)诗中描写了什么事?

  3、三读诗歌,品析语言

  (1)品析语言

  诗句赏析方法指导,可从修辞、炼字、用典、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

  (2)领会特色:

  (1)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2)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陆游曾说李贺的诗“五彩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明确: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胭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小结:以色示物,以色传情。

  三、读懂诗人,感悟诗情

  能描绘出如此悲壮的战争风云,作者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一)走进作者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虽才华横溢,但遭人忌妒,借口他父亲李晋肃名字中的“晋”与“进士”中的“进”同音犯讳,被考官取消参加进士科考的资格。他一生体弱多病无法参军立功。因此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

  (二)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三)主旨归纳

  这首诗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四、拓展链接

  中国古代文人的英雄情节,能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时代家国,在作品中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你还记得那些英雄们的爱国诗句吗?

  五、读出自我

  李贺被拒之于仕途之外,但他仍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你从李贺身上学到了什么?

  启示:少年强则国强,国强则少年更强。

  集体宣誓:从今天起,

  听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道题,

  不负父母的期盼,不负恩师的厚望,

  不负同窗的鼓励,不负青春的理想。

  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且以青春报祖国!

  且以青春报祖国!

  且以青春报祖国!

  六、教师寄语:

  无论是李贺笔下的将士,还是《亮剑》中的中国军人,都充满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壮烈与不悔,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会遇到许多难做难为之事,那时,请记得扬眉出剑,发挥你的亮剑精神。

  7、作业布置

  请你化身战场上的将士,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生动再现战争画面,体现悲壮之美,传达出忠诚慷慨情。

  8、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敌军————守卫

  人马众多————严阵以待

  来势汹汹————誓死报国

  以色示物

  以声感人

  第七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李贺)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7、作者是又通过什么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景物描写。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8、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临易水”点名了什么?你联想到什么?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11、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诗歌的后两联各用了一个典故,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延伸

  1、边塞诗积累

  2、想象扩写

  诗歌是想像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

  ①展开合理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②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

  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徘徊不前,不时发出一声凄惨的嘶鸣。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

  3.诗歌赏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陈陶

  1请欣赏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个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第八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语言,领悟诗人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析诗文语言,熟读成诵。

  难点:领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3、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诗歌

  导语:军事题材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说过这样一句话:“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句话道出了军人的精神和气质,中唐诗人李贺笔下也有这样一群将士,他们在《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尽情展现了他们慷慨赴死的军人风貌。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诗歌去了解。

  二、读懂诗歌

  (一)读诗:

  1、听读诗歌,注意字音。

  2、再读诗歌,感知诗意。

  小组同学合作交流,结合诗句概括:

  (1)诗中描写了哪些人?

  (2)诗中描写了什么事?

  3、三读诗歌,品析语言

  (1)品析语言

  诗句赏析方法指导,可从修辞、炼字、用典、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

  (2)领会特色:

  (1)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2)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陆游曾说李贺的诗“五彩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明确: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胭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小结:以色示物,以色传情。

  三、读懂诗人,感悟诗情

  能描绘出如此悲壮的战争风云,作者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投影:(一)走进作者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虽才华横溢,但遭人忌妒,借口他父亲李晋肃名字中的“晋”与“进士”中的“进”同音犯讳,被考官取消参加进士科考的资格。他一生体弱多病无法参军立功。因此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

  (二)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三)主旨归纳

  这首诗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四、拓展链接

  中国古代文人的英雄情节,能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时代家国,在作品中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你还记得那些英雄们的爱国诗句吗?

  学生将自己回忆起来的爱国诗句分享给大家,多媒体投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五、读出自我

  李贺被拒之于仕途之外,但他仍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你从李贺身上学到了什么?

  启示:少年强则国强,国强则少年更强。

  集体宣誓:从今天起,

  听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道题,

  不负父母的期盼,不负恩师的厚望,

  不负同窗的鼓励,不负青春的理想。

  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且以青春报祖国!

  且以青春报祖国!

  且以青春报祖国!

  六、教师寄语:

  无论是李贺笔下的将士,还是《亮剑》中的中国军人,都充满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壮烈与不悔,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会遇到许多难做难为之事,那时,请记得扬眉出剑,发挥你的亮剑精神。

  7、作业布置

  请你化身战场上的将士,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生动再现战争画面,体现悲壮之美,传达出忠诚慷慨情。

Copyright © 2012 www.zhaic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摘抄网

陕ICP备17000724号-4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