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呢?
除了时间给我们的提示外,你从哪些景物的变化中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来临。
看到小草变黄,树叶簌簌飘落,清冷的空气等等
2、古人也对秋天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展示古诗中跟秋有关的诗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悲秋
二、文学常识
秋思之祖——马致远
1、马致远(1250——约1321)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2、解题:
(1)、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2)、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天净沙·秋思》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三、朗读
1.读准节奏,自由读
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初读体会。明确感情基调(凄苦)和语速(缓慢)。
生范读,生齐读。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四、品析鉴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www.zhaichao.com)
(一).思考: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请括出这九种景物前的修饰词。
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1)意象:定义
(2)排列有何特点: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A、枯藤老树昏鸦: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
B、小桥流水人家: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
C、古道西风瘦马: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
(3)这九种景物本来是互不相干的事物,作者通过那个背景把它们融合在一起?
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二)讨论
1、“断肠人”是谁?
“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2、作者为什么称自己是断肠人?猜一猜,他有什么伤心事?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包括西域、西夏、回回人在内的色目人;第三等是包括契丹、女真、渤海人在内的汉人;第四等是原南宋境内的南人。第一、二等的上层分子有种种特权,居统治地位。南人地位最低,最受歧视。
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困窘潦倒一生。五十入仕,但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饱腹之学,无所用之。在一次羁旅途中,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满上心头,他只能用枯秃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他用血和泪写成的,可以说是元曲中的“绝唱”。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再读体会
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三)深入体会
1、自由朗读,
2、再次体会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
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五、写作手法
(一)情景交融
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二)白描手法,
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1.背诵。
2、扩写成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第二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吟咏,达到熟读成诵目的。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课时一
一.导入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元曲的韵味。(p48)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1):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号东篱,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藤树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老树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西风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景
乡愁
思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四.结语:愁是心上秋,让诗人和我们倍感凄凉,相信同学们学完这首元曲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同学们写下自己对这首曲子的感受;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堂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首《天净沙·秋思》有了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大家对这首元曲的的体会。
二.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P50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
三.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课堂完成)
四.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第三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的季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诗的内容。
三、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品豪放清逸,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
四、背景资料及文学小常识
这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我国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五、诗歌朗读: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
注意重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4.听读课文说原初体验
哪些诗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诗句最能扣动你的心弦?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六、品析鉴赏: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归纳: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再读古诗,理解其意。
1.细读每句话,说说新的理解和感悟(老师依次出示四幅图分别对应四句话让学生看图理解)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首句写秋末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次句推出一幅优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他人有家而我独无,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行着一匹)瘦马。
古道荒凉,西风起而一年将尽,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此句从侧面写出了游子在客途中孤苦寂寞的心情。
以上几句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上句点明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下句卒章显志,正面
抒发感情。“断肠”的愁苦、“天涯”的遥远,点明了这首小令的主题。
段解: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语,为全篇主旨所在。
2.根据画面提示背诵本曲(老师放映四幅画面学生看图背诵)
(三).再读课文,总体把握
1.归纳主题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里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2.结构图解(内容在课件上)
(四).手法探究
《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五).语言品析
这首小令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七、课外拓展
比照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八、作业
1.背诵古诗
2.联想想象
断肠人为何漂泊天涯?请你展开联想,演绎一段故事。
第四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二.解题和题材: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愁绪。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它包括戏曲和散曲。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散曲中的小令。
三.学习课文
学习活动一:诵读
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
(1)读出节奏。前几句是222停顿,最后一句是312停顿。
(2)读出语调。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情味。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2次,第2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学生配乐诗朗诵。
(4)同学背诵这首下令。
活动二:品析,感受景与情的关系。
1、这首诗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悲伤,愁苦……)
2、请同学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话。
(断肠人在天涯)。
3、什么是“断肠人“?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4.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他的悲伤之情的?
5.请同学们分析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透过这些景物就可以体会游子的悲伤之情?
归纳总结:
全诗不着一个“秋”字,写的却都是秋天的景色,都给人凄凉萧瑟之感,都是比较昏暗的,都蕴含了作者思乡的寄托。
活动三:知人论世,探究作者为什么如此悲伤?
是因为在天涯就悲伤吗?
讲解马致远生活的时代背景: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开始任用汉族的文人做官,但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而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学而优则仕。”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同学们请结合马致远的生平和生活背景探究一下,文中游子为什么断肠?
总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九种景物,不仅把作者的半生飘零、一世坎坷的彻骨之痛再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把古代为求取功名四处奔波最终却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抒写出来了,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首小令“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
活动四:把握意境
(3)知识卡片:诗歌中的意境
诗中意象组合起来,营造出一种整体的环境和氛围,就构成了意境。表达出作者的一种心境和情感。
形容意境的词语: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
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你试着用四字短语来概括这首曲子的意境。
明确:苍凉萧瑟
活动五:实践
(1)请你细细地再读这首小令,通过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诗情画意。用下面的句式说话:“透过——这个字(词),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想到了)——”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û)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读古人思乡的诗句,还会联想到哪些?你有什么感想?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月亮在水里/一个月亮在天上//
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小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六作业: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体会《柳》的大意。
2、这首诗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出描写春风的诗句。
第六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预习积累:
1.查找元散曲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相关课程标准:
1.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朗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元曲中的旅思名作[越调]《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师生共同书写题目、作者名字)
师配乐范读1遍,生齐读2遍。
解题: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秋思sì,题目,即秋天的思绪。
自学积累元曲文体知识:
《语文助学》“预习积累”第2(1)题;“语言运用”(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
了解作者: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生读1遍,抄写1遍,再读抄写的1遍。
二、整体感知:
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3遍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领略诗情画意:
1.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
“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全曲点睛之笔,抒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点拨:作者是寄情于物,通过漓淋尽致的刻画物象,描绘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体生动的物象表达了无形抽象的凄苦心情,从而达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4.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点拨展示:秋日的枯藤缠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桥独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的小道上,迎着西风,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
5.朗诵、默写这首曲。
四、比较阅读另外三首[越调]《天净沙》:
1.朗读并抄写另外三首[越调]《天净沙》
嗈嗈yōng孤鹜(wù野鸭子)好高骛(wù追求,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远
2.说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什么更能打动人?
点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立意高远,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画龙点睛之笔,是其它三首所没有的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句使全曲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感染力强,对读者心灵触动更大,从而成为“秋思之祖”。其它三首基本上或较多地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有的甚至模糊不统一,更无深意,张可久的“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还可算是景情兼美的一笔。
3.再读另外三首,加以巩固。
五、达标训练:
1.词句品味·积累:小桥流水;落日残霞;青山绿水;流水潺潺;一声新雁。
2.《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12题(P31-32)
教学反思:
诗在于品,抓住“诗眼”和主旨句,体悟用词,感受描绘的事物情态和色彩,感知整体画面所折射出来的意象和意境,从而感受借景生情的美妙手法。
诗歌教学在于吟诵,还在于默写,达到书写正确无误。本文篇幅短小,易于掌握,因而能够当堂达标。
比较阅读更能显现出马致远诗用词造句的功力。
可以适当拓展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第七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3.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4.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点拨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PPT1)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秋季。荒凉、冷清、萧条、孤寂、悲伤。
中国的文人都有一种惜春悲秋的情怀。自古逢秋悲寂寥,没到秋季,萧瑟冷清的景象总是能撩拨人们的愁思。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元曲《天净沙·秋思》正是一首悲秋之作。(出示PPT2)
二、介绍体裁
1.什么是元曲呢?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
生:可以唱。
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秋天的思念。秋天的思绪。秋天的情思。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播放录音。
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自读三遍,齐读一遍,抽读两生。)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思绪。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思绪?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出示PPT3)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藤树鸦(出示PPT4)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老树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西风瘦马(出示PPT5)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行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老师描述,学生闭眼想象。
(一个行人,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迎着刮来一股寒意浓烈的西风,他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将身上单薄的衣服紧了紧。抬眼望去,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一声又一声。声声都捶打在他破碎的心上,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
请同学们睁开眼。
他继续前行,远远望去前面似乎有一个村庄。同学们想想,他看到了什么?
生:小桥流水人家。(出示PPT6)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
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出示PPT7)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
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漂泊他乡。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出示PPT8)
四、背景补充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十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官、吏、僧、道、医、工、匠、妓、儒、丐。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得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五、课堂小结(出示PPT9)
首先是选取秋季最具代表性的几种景象来描绘出秋天独有的萧条,给人孤寂凄苦之感。接着用小桥流水人家来营造一幅温馨的画面,而这幅温馨的画面却更能够勾起游子的愁思,这叫“以乐景写哀情”。后面继续写一抹残阳,一匹瘦马,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断肠二字直接写出了游子思乡情切,肝肠寸断。这叫直抒胸臆。
(板书)
枯藤/老树/昏鸦,——借景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六、作业
1、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将这首元曲改写成一篇小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