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宫课堂有感(精选4篇)

观天宫课堂有感(精选4篇)

时间:2023-04-02 07:39

  第一篇:观天宫课堂有感

  时隔3个月多,随着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句熟悉的开场白,“天宫课堂”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再度开讲。3月23日,在约45分钟的太空授课中,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化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又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在四季如春的空间站“点水成冰”,变出会发热的“冰球”;冰墩墩在王亚平和叶光富之间翻滚着“走”直线;叶光富变身“人工离心机”,在太空硬是甩出了“水油分离”……一幕幕神奇现象让孩子们睁大了眼睛。

  一开场,王亚平阿姨用一颗“冰球”吸引全场目光,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成球体悬淫在空间站中,被毛杆触碰后瞬间形成结晶,她告诉同学们,“它长得像冰球,其实是热球。”

  在太空抛物实验中,王亚平阿姨将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抛出,它并没有像在地球一样掉落,而是没着直线“飞”了出去。这是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体现,生动演示了天地抛物之间的区别。

  在地面,水和油会自然分层,油在上水在下,在空间站失重环境下,这一现象却大不相同。水油分离实验中,王亚平阿姨手持装有水和油的透明瓶子,摇晃后,水和油并没有自然分层,而是混在一起。如何才能将水油分离开来?叶光富叔叔揭晓了答案,他快速旋转瓶子,充当“人工离心机”,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瓶子里的水、油成功实现分层。

  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宫、“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第二篇:观天宫课堂有感

  今天,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

  《天宫课堂》的主讲堂在北京,另外两个分别设在西藏和新疆。《天宫课堂》为什么名字里有“天宫”两个字呢?当然要在天上了。《天宫课堂》由中国空间站的三位航天员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为什么要在太空中做实验呢?在地球上不可以吗?和在地球上有什么不同呢?原来啊在太空里会失去重力,在这样微重力空间里可以做地球上不能做的实验。[本内容由 摘抄大全 wWW.ZhaichaO.coM 整理]

  在这节《天宫课堂》中进行了六个小实验,分别为太空“冰雪实验”,“叶桥板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空间科学设施介绍展示,水油分离实验和天地互动。

  我对太空“冰雪实验”尤为感兴趣。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和航天员叶光富老师进行了科学实验,首先叶老师往一个透明的饮水袋里装入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而成的溶液。接着,叶老师将它递给了王老师,王老师把饮水袋中的水往外挤,挤进了与袋子连接的吸管里,又从吸管里冒出来,遇到结晶和颗粒形成了一个小“冰球”儿,可“冰球”并未脱落。王老师又进行到第三次实验时,水滴离开了吸管,在空中凝结形成“冰球”,“冰球”飘在空中。王老师伸出手摸了摸“冰球”,发现“冰球”实则为热球。太空中的科学实验太有趣了!

  更有趣的实验来了——“液桥板实验”。空间站中王老师又拿出了两个透明的塑料板,将两滴水分别滴在两个塑料板的中间,直立起来,让两滴水慢慢靠近,与此同时,在三个讲堂的同学们也动手做实验了。在地球上搭建的液桥板和太空中微重力下搭建的会有什么不同呢?经过对比,太空上拉出的液桥板比地球上长的多。在太空上做实验果然和地球上不相同。

  通过这次的“天宫课堂”,我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了解到在太空中做小实验的重要性。我十分喜欢这节“天空课堂”。

  第三篇:观天宫课堂有感

  逐梦九天,万里行舟。星空浩瀚无比,舟车不辞谱新篇。每一个航天人都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们怀揣航天梦,勇攀高峰,用实干和创新实现中国航天梦,在浩瀚的太空中留下中国身影。自03年航天员杨利伟一飞冲天,航天事业就以“霸屏模式”从未离开我们的视线。半个多世纪前,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现如今,鲜艳的中国红闪耀太空。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如果梦想有颜色,那一定是航天蓝。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航天梦”早已汇入“中国梦”,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

  “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这是专属于中国人的航天浪漫,当神话照进现实,就把情怀撒向宇宙,说给你听。

  九霄逐梦再问天,阔步强国新征程。中华民族对无垠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创新和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他们带给国人无数欣喜和荣耀;在带给世界无数震撼的同时,更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征程。

  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开始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航天飞行。梦想变为现实,中国再一次踏上了探索太空的征程。一次次不停的探索,一次次突破性的创新,一次次星辰大海的征程,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也离不开祖国在背后的强大支持,我们深刻体会到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幸福与骄傲。我们不是第一个迈向宇宙的人,但,这片星辰大海,留下过我们无数的第一次。

  这是世界上最大、讲台最高的课堂满分。距离地球300多千米的太空,中国航天员们正在进行太空实验,让6000多万学生和围观直播的亿万观众仿佛置身宇宙。“天宫课堂”让国人亲眼见证中国航天发展的成就、科技自强的成果,也将点燃无数中国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天宫课堂”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发了空前的爱国热情。这次太空授课活动,所传递出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科普意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祖国的强大。“天宫课堂”蕴含着科技自信的“中国密码”——国家强则科技强。科学技术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独立建有空间站的国家之一。几十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勇于创新,致力于走中国自主研发科技之路,打破技术垄断,展现出中国科技自信的一面,令世界瞩目。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当中华大地的先人们仰望星空,畅想嫦娥飞天、牛郎织女时,何曾想到后辈以勇气与毅力大踏步走向太空。我们相信,在中国积极推动、合作创新开创世界航天新纪元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科技成果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航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漫步,从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寸心千古,宇宙里的光年可能是古老中国的一次沧桑巨变,而我们从未停止问天。

  泱泱中华少年,吾辈当以航天精神为基,探索浩瀚宇宙,征途星辰大海;探索从未止步,超越永无止境!

  第四篇:观天宫课堂有感

  芳华刹那倾尽,万千记忆舞蹁跹。光风霁月伴我眠,十方花落旖旎无边。今天的“天宫课堂”,让我终生难忘。

  2022年3月23日15时3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们学校各班老师都打开电脑和学生一起观看。“天宫第二课堂”由“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介绍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太空抛物、水油分离、空间科学设施,深入浅出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最后和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太空“冰雪”实验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液桥”演示实验在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水油分离实验演示了在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验分层;太空抛物实验演示了天地之间抛物的区别;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与展示介绍核心舱高微重力,无容器实验机柜,展示本次任务中开展的空间科学实验进展。

  在这么多有趣的实验里,我感觉最有趣、最神奇的是太空“冰雪”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王亚平老师做的,做了一个冰球,它非常漂亮,只见王老师将水滴放进水膜中,然后水膜会一点点加厚,继续向水膜里添加水滴,最后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冰球。王老师说:液体球结晶外观像“冰球”实际是“热球”,这就是我感兴趣的。

  观看此后,我感触颇深,想想当年中国还只是一块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机,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砺砺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夺回国家尊严,实现了站起来,并且完全站起来的飞跃!

  “只有创造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未来祖国需要我们,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Copyright © 2012 www.zhaic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摘抄网

陕ICP备17000724号-4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