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摘抄网小编整理的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大约有9篇左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它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导入时我让学生互相夸夸自己的住宅,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住宅除了在文中用了拟人手法外还需要设计及选择。
接着提问:“围绕住宅课文主要写了那几部分?”有的学生回答:“主要写了两部分,一是住宅的特点,二是怎样建造住宅的。”然后我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注有关内容加以体会。让学生读和思有依据有方向。
然后让学生围绕每一个问题去读书,通过读自己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话回答。理清文章的思路。
待同学们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后,我提出更高的要求:说外部特点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为了让大家都能领悟蟋蟀住宅的特点,为下文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以及建造住宅用的是柔弱的爪子,让每一位学生对蟋蟀产生敬慕之情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也为了让学生把书面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分小组用自述的方法介绍住宅的特点,学生充满着激情。
本堂课注重学生的主体体现,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
教师首先创设情境,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学课文时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我引导学生:“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大家都了解了蟋蟀的外形和他住宅的特点,现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那只可爱的小蟋蟀,你会向大家作自我介绍吗?住宅的样子能说得清吗?”听了我的引导,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到讲台前结合学生自己总结的板书绘声绘色的介绍、讲解,把蟋蟀的样子和洞穴的特点都能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那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神情仿佛自己真的就是蟋蟀,完全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比刚开始讲的进步多了,听的同学也是津津有味。*摘抄大全 zhaichao.com*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
课后我留了一次小练笔:用第一人称介绍蟋蟀的住宅。
第二篇:《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课题质疑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3。透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4。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建造者,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议。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把《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能够增长课外知识,又能够锻炼读书潜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由于时间限制,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蟋蟀图片,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一说对蟋蟀的了解并揭示课题。接着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然后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最后拓展练习: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第三篇: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1、通过蟋蟀和人类比住宅环节,促使学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通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
改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第四篇: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今天,我又一次认真看了我执教的课文《蟋蟀的住宅》。看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思考着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提升。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它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节课设计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首先目标引路,利用课件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文本学习与超文本学习相结合,提高了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安排学生小练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种小动物,写好后在网上交流,评议、修改,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的精神。
第五篇: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改编自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通过细致而持续的观察,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修建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一.激趣导入
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齐读。然后提问,人类居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居住的地方叫什么?学生明确——洞穴。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蟋蟀的住宅,你有什么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蟋蟀的住宅与其他动物的洞穴是不一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检查了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使学生能够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采取了多种朗读形式,点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做到了能读通读顺课文。接着,让学生思考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层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很沉默、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找出正确的答案。我认为,一方面是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一方面是应该教师先带领着学生议一议每一段的基本段落大意,再让学生去划分层次,这样效果会更好,这样做可以训练孩子概括段落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
三.深入研读
让学生默读指定段落,并且勾画出关键词句,从关键词句中品会蟋蟀住宅的特点,并且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关键词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参与度很高,调动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也很高,都能准确的概括蟋蟀住宅的特点。我带领学生品味作者对于蟋蟀住宅特点的描写,引导学生从准确的表达中体会作者对于蟋蟀住宅的细致观察,再让学生找表达准确的句子,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在课上我还注意了及时捕捉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其他学生纷纷效仿。此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去思考,蟋蟀用来建造住宅的工具是什么?学生在品读关键词句中能够明确工具十分柔弱。教师点拨,正是这样柔弱的工具,却建造出如此精巧的住宅,让学生将赞叹之情融入朗读之中。让学生体会蟋蟀修建住宅的一系列动作以及工具的柔弱,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说是伟大动物工程,从而领悟蟋蟀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不肯随遇而安的品质。让学生展开想象朗读课文中把蟋蟀比作人的语句,体会拟人的修辞手法。
当然,在教学当中我也有两处不足之处,一是只带领学生重点体会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而对于“作者长时间的观察”没有重点强调。应该让学生抓住描写时间的关键词语,从而体会到作者长时间的观察。二是没有充分带领学生体会到法布尔对于蟋蟀的喜爱和赞叹之情,应该通过拟人修辞手法的关键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蟋蟀是个讲究卫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形象,感受作者对蟋蟀的情感。
第六篇: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日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和建筑住宅的经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用到学习实践中去。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在学到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时,我先让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小组内自由讨论,从哪看出蟋蟀可不肯随遇而安?这是一只怎样的昆虫?讨论后,学生们争先恐后的汇报。在学习蟋蟀住宅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但是教学中还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堂上我没有准确把握这节课的重难点。时间把握不恰当显得头重脚轻,没有节奏感。另外课堂上老师缺乏激情,没有感染到学生。对于学生讨论出来的结论,我也没有很好的放到全班交流。因此,这只变成了几个人的思考。没有做到全员参与到课堂思考中来。我没有很好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面对孩子们回答出来的零散的问题,我也没有及时的帮助学生理出一个清晰的结论,所以学生依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讨论上没有深入理解思考。这是作为课堂操作者失败的地方。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个人朗读的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批注方法以及正确与同学交流的方法。抓住字和篇的教学,培养学生体会、反思、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第七篇: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1、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因此本课教学中,重点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哪些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写好此类文章,不仅需要观察能力,更需要把自己连续细致的观察转化为有技巧性的描写,让他人看到文章后也能感受到这份观察。
2、课文全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通过引导学生与课后题中对蟋蟀描写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这样写的好处——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兴趣。因拟人修辞手法的教学在以往多次教学中重复出现多次,因此不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3、先从课文中感受蟋蟀持之以恒的精神,进一步延伸感受作者法布尔对昆虫研究的钻劲和坚持不懈地研究精神。
一、温故导入
师:昨天,我们学习到了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谁能回忆一下住宅外部有哪些特点呢?如果回忆不起来,可以对照着自己的思维导图说。(指生说,师写板书,其他生补充)
二、品读课文
1、住宅内部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走进蟋蟀住宅的内部,看看它房间内部到底是怎么样的。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住宅内部特点的关键词。看谁找得又快有准。
(指生说,其他补充)
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师:在这里,作者评价蟋蟀的住宅怎么样——“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从哪里你感觉到它是伟大的工程?
(预设)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师:仅仅是工具简单就能说明工程伟大吗?其他昆虫也用的是自己简单的工具,可能挖个坑坑就在里面睡了,这种住所能称作伟大的住宅吗?
所以一方面是蟋蟀建造住宅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另一方面是蟋蟀住宅外部和内部是那样精巧,所以才能称得上伟大的住宅。
2、住宅建造过程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1)抓动词-用词准确-因为观察细致
生:扒 搬 踏 推 铺
师:这几个动词,用得非常准确,同时也很生动,五个不同的动词,让我们仿佛能看到了一只小蟋蟀在劳作的样子。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准确而生动呢?
生:观察细致。
师:想要写出这么生动形象的文章,运用如此准确的动词,是需要像作者一样,细致观察。
2)抓细节描写—指向作者观察细致
师:本段中还有一处描写,能看出来作者观察细致,看谁能找出来。
(指生说)后腿的两排锯
(联系生活实际)师:作者连蟋蟀腿上的两排锯都能看出来,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问问大家,放在我们班上的蝾螈已经好几天了,大家有细致观察吗?蝾螈的前足有几个趾头?后足有几个趾头?(前4后5)看来大家学习了本单元,也学会了细致观察的方法。
3)劳作方式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师:下面让我们接着回到课文,齐读第x段,思考这一段作者从哪方面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用一个词概括。
劳作方式:工作——休息一会——继续工作 ;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师:“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说明作者的观察怎样?
师:一会儿,不大一会儿,这两个词语能不能去掉?请生分别读有一会和没有一会,体会差异。这说明了蟋蟀的什么品质?
师:“两个钟头”这个词呢说明了蟋蟀工作的什么状态?同时,说明了作者在观察方式上注重什么?(持续观察)
4)修整住宅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观察细致),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持续观察)
师:这时候,蟋蟀住宅最重要的部分建好了,但是蟋蟀有没有停止工作呢?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看看蟋蟀还要为它的住宅做哪些工作?
生:持续整修 加深加阔
师:勾画作者观察仔细和持续的关键词。
师:读到这里,老师问大家,蟋蟀的住宅之所以伟大,除了建造的工具简单,住宅精美,想想看,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蟋蟀持之以恒修建。
3、总结
师:能让我们如此生动形象地看到这个过程,多亏了作者怎样的观察?
生:持续、细致的观察
师:是的,作者法布尔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为了观察昆虫,30年如一日在他修建的“荒石园”,耐心、细心、恒心地观察昆虫,最终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没有好的观察,即时有再好的文学能力,也无法成就昆虫记。同学们,写好文章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观察能力?
生:持续和细致的观察
师:什么是持续?
生:持续观察是长时间观察,观察事物的变化。
师:体现在你写作文的时候,就要时间的词汇以及对状态变化的描述;
师:什么是细致?
要准:比如文中的两寸深;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量)
要细:后腿的两排锯、半掩等
要抓动作:扒 搬 踏 推 铺
体现在你写作文的时候就要写准、写细、用好动词。
细致和连续的观察是你写好此类文章的前提,要善于把观察成果运用到写作中。
师:最后,回顾整篇文章,作者用了什么样修辞手法写的?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让我们看一看课后题,对比一下,一篇科普文章中对蟋蟀的描述,大家就更有感触了。
第八篇:《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七课《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养成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读些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二课时:
1.了解蟋蟀的建造过程;
2.深入品读课文,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3.了解作这法布尔及《昆虫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象形字入题:(课件出示:象形字“宅”)老师这儿有一幅画(出示图)看,像什么?(房子)真厉害,一眼认出。其实它是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创造的一个象形字。房子里有人,人住的房子就叫——宅。谁会给这个生字组个词?(板书:住宅)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宅”字。(生书空“宅”)
2.(课件出示:蟋蟀的洞穴)这是什么地方?(板书课题)明明是洞穴,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人住的住宅呢?
3.我们把蟋蟀当成虫子了,可在作者的眼里,它哪里是虫子,分明是(人)啊!所以作者才把它住的洞穴称作住宅。可见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二、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1.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再读全文,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蟋蟀的住宅呢?(生读文章)
2.检查词语认读。(出示生词)
开火车检查词语认读,师相机强调:“穴”的读音(课件);“蔽”的写法。(课件)
3.谁来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蟋蟀的住宅呢?
学生汇报交流:住宅出名、选择住宅、住宅工具、搜索住宅、住宅内部、住宅外部、动工盖房、整修住宅。
师引导梳理板书:住宅特点、建造过程。
4.引出质疑:它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工程”?
三、走进文本、深入探究
1。探究住宅特点
教师引导:蟋蟀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工程”?就让我们走进蟋蟀的住宅去参观参观吧。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6自然段,完成下表。(师出示下表,学生自读自学、思考画批。)
内容
相关词句(画在书上)
特点
选址
门口
屋内
学生汇报交流。
(1)“选址”预设:
A、学生读2段(师出示课件),介绍选址特点:不肯随遇而安,一定要排水优良,有温暖的阳光。什么叫“随遇而安”?(课件“随遇而安”变红)
预设1:有的学生可能通过字典或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词语含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教师追问:除了查字典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
预设2:学生会说联系上下文。
教师追问:那好,快从文中找找随遇而安的意思吧。
预设3:学生读第2自然段的前两句话: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课件出示)
教师总结:你们看,理解词语不仅可以通过查字典,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B、教师引导:蟋蟀选址时是怎样的呢?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预设:学生汇报:“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课件变红)板书:选址慎重、排水优良、有阳光
同时问:能换个词来说明蟋蟀选址的慎重吗?(小心谨慎)
学生换词后,师:你换的词确实能说明它在选址上不肯随遇而安。
C、师生对读:现在我来当其它的昆虫,全班同学自然就是蟋蟀啦!(师引读,师生对读)(课件出示)
我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而你们却不肯……
我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而你们常常…… 一定…… 并且……
我利用现成的洞穴,而你们舒服的住宅是……
(2)“门口”预设:
A、学生汇报句子,教师相机板书:
门口门外:干净、平坦
B、体会文章拟人手法的运用带来的表达效果。
①(课件出示)“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让学生说说“平台”指的是什么?“弹琴”指的是什么?再读这个句子,体会作者写得好在哪里。让学生关注知道这是拟人的写法。
②《蟋蟀的住宅》一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浏览课文,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学生读文,师课件示)
③什么是拟人句呢?(课件出示)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④拟人句有什么作用呢?(课件出示)
运用拟人手法,能生动形象写出“物”的特点,把“物”写活了,使事物特点更突出,让人更容易理解,使文章更生动。
⑤拟人句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课件出示)
1.把动物拟人化。
如: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2.把植物拟人化。
如: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露。它们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如: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⑥那我们现在来做个小练习,看你能区分出拟人句吗?(课件出示)
1.小狗汪汪地叫。
2.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3.海棠果摇动着他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4.秋天是美丽的,像画家笔下一幅五彩的画。
5.一阵风儿吹来,树叶儿在风中轻轻地摆动。
6.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7.在冷雨中,每一朵花都傲然挺立,神气十足。
8.蜜蜂妹妹收到了迎春花姐姐的请柬,提着小篮子,跳着舞欢天喜地地赶了过去。
(学生区分,并说明是哪种形式的拟人句。课件示正确答案。)
(3) “屋内”预设:根据学生对“屋内”这部分内容的发言,板书:
屋子内部:清洁、干燥
四、课堂小结,总结延伸
作者是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把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和准确的词语生动地表达出来。
那这个排水优良、干净简朴的住宅,蟋蟀是怎样建成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教后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本节课重点研究住宅特点部分,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这一节课,感慨颇多,提炼点滴并整理如下:
1.从“住宅”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蟋蟀的喜爱。学生从题目中发现,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是带着一种喜爱的感情来写蟋蟀的家的。这样他们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的火把熊熊燃烧起来,并进一步产生了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
2.通过对“随遇而安”一词的理解,巩固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解决问题。通过换词和品读体会蟋蟀选址的特点。
3.通过对蟋蟀住宅门口、内部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要把观察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一些表达方法及恰当的语言写出来。
4.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关于拟人句的讲解用时稍长,应侧重于让学生多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第九篇:《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流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当前学习状况。”这堂课前,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即使他们预习不好,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只简单地布置了预习任务——读五遍课文,疏通文章的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果,上课时,让学生去选择蟋蟀的住宅在北岸还是南岸时,当我询问可以从哪个自然段寻找到相应的帮助时,积极参与的同学很少。
当学生选择好后,让学生体会“随遇而安”、“慎重”的含义时,主动回答的学生也不多。若上课前把预习落实到位,这样的局面必然不会出现。
课上到此,教师似一只折翅的鸟儿,早已无法飞翔。
学习方式必须多变换,才能激发学生潜力。语文新课标指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实践语言的能力。
这堂课中,我利用flash课件带学生去蟋蟀家做客,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说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后来,进行“做导游”这一环节时,我又采取了这种探究方式。
这种探究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加强合作意识,但也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依赖的“恶习”。若对第一个教学环节采取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可能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正是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教师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朗读形式应多样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享受语文,让阅读成为一种对话,让表达成为一种倾诉,让思维成为一种习惯。”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采用了全班齐读这种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很少尝试更丰富的阅读形式,如,分组读、个别读、赛读、范读,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了压制,让他们内心的那种惊叹,那种惊讶无法呈现,可谓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读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最后,让学生谈参观完蟋蟀住宅后有什么感受时,必然会水到渠成,答案也会精彩纷呈。
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很成功,一节成功的课可以总结经验,一节有不足的课,同样留给我的思考也很多,但这些思考也必然激励我不断前进。